7月15日一早,一群大鹏孩子走进位于鹏飞路的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所综合试验基地,身着红衣的他们穿行在“稻田画”中,在蓝天白云之下、青山之间,以稻田为教室,和自然交朋友,上了一节特别的“大鹏自然课堂”。这蕴含着“童心向党 自然共生”主题的活动场景,成为大鹏新区“生态让生活更美好”的注脚之一。
▲“大鹏自然课堂”主题活动走进网红“稻田画”
“稻田画”是怎么“生长”出来的?
“七一”前夕,在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所综合试验基地,一幅由不同颜色的水稻、鲜花绘成“稻田画”上了热搜。
▲向党表白的的大鹏网红“稻田画”
这幅有着红船、大鹏所城、珊瑚、银叶树等图案的“稻田画”,是怎样“长”出来的?
活动中,针对这群来自大鹏中心小学的“好奇宝宝”的疑问,试验基地负责人秦亚芝老师介绍:“稻田画”上的图案,是经过精心的设计,由叶绿素含量不一样的两种水稻,在光合作用下,以不同的株高和叶片色彩,自然生长出来的。
水稻是怎么来的?在随后的水稻小知识科普讲座中,秦老师介绍了从野生稻到餐桌上香喷喷的米饭,经历了什么样的驯化、育种过程。他表示,科研人员正利用大鹏良好的生态资源,通过农业基因组技术,从野生水稻中研究其抗虫害等优良基因,培育新的优品,让水稻增产、米饭变得更好吃又健康。
▲“大鹏自然课堂”在稻田里开讲
记者了解到,“稻田画”背后,一个承载中国种业安全、粮食安全重大战略的“深圳国际食品谷”正在这里崛起……
去年,“深圳国际食品谷”项目被列入深圳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重点任务。今年3月,深圳印发了《深圳国际食品谷发展规划(2021-2035年)》,提出将分三阶段推动国际食品谷建设,力争到2035年建成具有世界一流竞争力的食品产业领先示范区,实现1500亿元年产值。
“仓廪实,天下安”。“七一”当天,在这片稻田举行的《生态让生活更美好》党课上,大鹏新区党工委书记杨军表示,新区将坚定不移推进深圳国际食品谷规划建设,推动农业科技和科技农业发展壮大,努力让中国人的饭碗更安全、食品更健康、生活更美好。
与“国库云课堂”首次牵手
本次“大鹏自然课堂”主题活动同时走进深圳国家基因库。在科普讲师张稳的带领下,孩子们从展厅的基因科学讲座,到参观测序仪、数据库和样本库,最后来到“植物工厂”参加“国库云课堂”的直播。
▲深圳国家基因库科普讲师张稳在跟孩子们猛犸象的故事
生菜的野生近缘种是野莴苣,浑身长刺的它,是怎样经过人类漫长的栽培驯化,变成今天如此可口?直播现场,深圳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数字化种子项目负责人魏桐博士介绍,为了弄明白这些问题,深圳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深圳国家基因库在四年前启动了生菜重测序计划,与荷兰遗传资源中心合作,对该中心保有的2500多份生菜及野生育种材料开展种质数字化。该研究的一期成果已经以论文形式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上发表,全面揭示了栽培生菜的“前世今生”!
这是农业基因组国家重点实验室作物组关于生菜基因研究取得又一新的科研成果。作为论文的第一作者,魏桐博士现场展示了“住”在“电梯房”里的现代水培食用生菜,还带来了一米多高的野生生菜做“教具”,通过课件进行解读:莴笋和油麦菜都是栽培生菜的变种,看着千差万别,其实都是一家人。农业基因组重点实验室还将进行深入的探索研究,为生菜育种提供丰富的数字化资源,以后可能会有口感更丰富的生菜。
▲活动走进深圳国家基因库”国库云课堂“直播现场
生菜为什么有各种颜色的?如果没有光能不能裁培?蔬菜是不是都是驯化来的……
在互动环节,孩子们踊跃提问,将活动推向高潮。这是“大鹏自然课堂”活动与“国库云课堂”的首次牵手,也是新区自然科普资源的一次共享和联动,并通过线上线下同步开展的形式,把生命科学的种子播种到更多孩子心中……
作为世界领先的存、读、写一体化的综合性生物遗传资源基因库,深圳国家基因库坚持开展实地参观、线上科普课堂、基因科普实验、科普讲座等多种特色活动,成为大鹏新区生态文明宣教体验中心之一。本次活动系2021年大鹏自然课堂“1+N”活动计划之一,通过两个国家级科研机构的联动,拉开了新区各生态文明宣教体验中心(自然学校)互联、互通、互动的序幕。据新区综合办(文明办)负责人介绍,今年的“大鹏自然课堂”项目,除了开展四季系列主题活动之外,还将举办新区近20家各生态文明宣教体验中心(自然学校)的课程分享交流活动,招募、组建“自然妈妈”志愿者团队等,推动项目实现课程体系化、活动常态化、机制化。
大鹏自然课堂是大鹏新区综合办(文明办)打造的生态宣教品牌活动之一,已连续开展四年,项目创新“政府发起、社会参与、媒体推广”模式,将关爱未成年人的行动与生态文明意识的培育相结合,以大鹏半岛为全域“自然课堂”,推进公众生态教育的普及,营造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市文明氛围,成为大鹏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倡导文明新风尚、关爱未成年人的特色举措。2020年获评第十七届深圳关爱行动“十佳创意项目”。
“鲸”喜大鹏湾:“人海和谐”的生态文明范例
当“大鹏自然课堂”带着越来越多的孩子“与自然美好相遇”时,在日前举行的大鹏新区“鲸豚保护 爱海童行”儿童议事会上,来自人大附中深圳学校、葵涌第二小学、大鹏中心小学的15名儿童小代表,就“如何保护鲸豚和保护海洋环境”等话题展开了分组讨论,并结合图画、文字形式,从儿童的视角提出了各自的行动方案,同时向全社会发出“童声”倡议: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从“仁人”到人人,守护蓝色家园!
▲快乐干饭的鲸鱼“小布”
而这一议题的背后,是近期发生在大鹏湾的“鲸喜”故事。
6月29日,一头布氏鲸出现在大鹏湾,并开心地暂住了下来。半个多月来,大鹏新区全力以赴开展科学护“鲸”行动,邀请国内众多鲸豚类专家担任“智囊团”,从“小布”活动海域附近船只的管控,到积极宣传引导、劝退围观游客;从海面垃圾的清理,到入海河流水质和海水水质的实时监测,从调用大型渔政执法船建立科研、宣传平台,到推动建立粤港鲸豚救护联动机制……
值得一提的是,新区在官方微信平台上“爱大鹏”上开设专栏,对公众开展海洋生物保护科普:“小布”吃什么?保护它的安全距离是多少?无人机会干扰到它吗……大鹏湾成为生态保护、生态文明养成的大教室,干饭王“小布”是最活泼可爱的教材,科研人员等变身科学老师,上演了一则人类与自然命运共同体的完美故事。
“小布”一次次上了热搜,还获得外交部发言人的点赞。它快乐干饭和畅游的镜头,呈现了一幅鲸游大鹏 、鱼鸥翔集的美好画面,网友直呼:治愈!“良好的自然环境也是公众获得感和幸福感的一个来源。这次鲸鱼‘小布’来访,就是最好的证明。”专家称,这是深圳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最美“软实力”。
在《生态让生活更美好》党课上,新区党工委书记杨军强调:新区坚持“生态立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高质量建设生态环境更优的“美丽大鹏”和城区环境更美的“品质大鹏”,就是让每一个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市民都能在大鹏找到健康与幸福的坐标、找到诗歌和乡愁的归宿。通过“生态让生活更美好”,真正让居民游客在城中看见山、见到海,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典范。
(原标题《大鹏自然课堂在“稻田画”开讲:生态让生活更美好》)
编辑 陈晓玲 高原 审读 刘春生 审核 李林夕 郑蔚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