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脚步丈量河道”的治水铁军——记深圳市先进基层党支部市水务局水污染治理处党支部

深圳特区报记者 杨丽萍 通讯员 莘直新
2021-07-08 14:44
摘要

“用脚步丈量河道”“拼命三郎”“把办公桌搬到河边”……说的是深圳市水务局水污染治理处党支部的党员先锋队伍


“用脚步丈量河道”“拼命三郎”“把办公桌搬到河边”……说的正是深圳市水务局水污染治理处党支部的党员先锋队伍,他们被誉为治水铁军。近日,这个团队荣获深圳市“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

把抓好党建作为“第一天职”

深圳市水务局水污染治理处党支部成立于2009年9月,现有党员8人。党支部坚持把抓好党建作为“第一天职”,紧紧围绕“坚持标准、打造特色,党建引领、双融双促”的思路夯实党建基础、建强战斗堡垒。

2018年、2019年是深圳水污染治理“大建设、大会战”的关键时期和决战之年,作为水污染治理指挥部日常工作部门,面对繁重任务,支部全体党员只争朝夕,恨不得一天掰成好几天来用。

支部委员利用白天有限的时间分别带领大家下河道、跑工地,了解工程进度,晚上回来整理内业,集中传达学习上级重要精神,有时为了研究支部的具体落实措施,委员们常常讨论到深夜。

支部全体党员经常加班到深夜。

人少事多,常常加班加点,总免不了有的同志叫累叫苦,书记曹广德同志这时总会耐心解释道:“压力和困难是检验党员的试金石,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就是为了攻坚克难,这也是总书记讲抓好基层党建的要求,即便工作再忙也要把‘规定动作’落实到位,保证党建工作出成效,为治水攻坚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2019年全年,支部党员深入水质净化厂工地、黑臭水体整治现场调研达180余次,有的同志半年跑坏3双鞋,有的同志一月内到同一个重点河流4、5次,统筹协调河长巡河、项目协调、规划报建、占道施工、弃土外运等重难点问题。因为党建工作质量高、支部堡垒作用强,该支部荣获局级先进基层党组织2次、先进集体1次。

无怨无悔只为治水找出路

“用脚步丈量河道”“把办公桌搬到河边”,4年走遍深圳159条黑臭河流现场。在高质量党建引领下,一个“讲政治、有情怀、能担当、守纪律”的治水铁军活跃在深圳水污染治理的战役中。

支部党员在项目工地现场重温入党誓词。

支部书记曹广德以身作则,带领同志们“5+2”“白加黑”,将水污染治理的460项任务细化落实到人,将进度目标分解到月,每周末带队到工程现场协调解决堵点、难点问题,主持制定雨污分流管网和正本清源工程验收移交及运维工作指引等系列标准规范,打造“地下良心工程”,确保经得起历史和人民的检验。

支部党员韩倩入职4年来几乎没有休过一个完整的周末,没有休过一天哺乳假,面对“工作不要那么拼命”的劝告,她说“治水攻坚,是挑战更是机遇,作为新时代党员干部,能在治水战役中发挥自己的价值,将所学、所用落到实处,是我的荣幸,此时不拼,更待何时?”。在坚持不懈的努力下,她负责的13座水质净化厂、4座污泥处理设施按期投入运行,而她也被誉为绽放在治水一线的“玫瑰”。

龚利民同志被称为“拼命三郎”,常年以单位为家,经常办公室深夜灯火通明,累病了躺在医院病床上还坚持批阅文件;获评广东省“人民满意的公务员”称号的黄晋波同志,长期熬夜熬出了黑眼圈,多年的腰伤顾不上治疗,缠着腰带奔走在治污现场,同事劝他注意身体,他却总说:“把黑臭水体治好,这是份沉甸甸的责任,也是老百姓实实在在的关切。”

因在治水攻坚中工作成绩突出,支部书记连续3年考核优秀,支部1人获深圳市“三八”红旗手,13人次获该局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工作者、优秀公务员荣誉。

以“红色密码”确保治水成效

党支部把推进治水提质、雨污分流工作作为“党建引领攻坚项目”,发动党员挑最重的担子、啃最硬的骨头,坚决以硬干部硬作风硬措施打赢水污染治理硬仗。

在党支部引领下,组织制定了深圳市“十三五”水污染攻坚顶层设计文件,提出“治水十策”和“十大行动”的技术路线,凝聚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治水攻坚。

深入项目施工现场考察。

近5年来累计完成建设任务1000余项、小区正本清源改造14993个,新建污水管网6460公里,提标改造污水处理能力524.5万吨/日,提前一年消除全市159个黑臭水体、1467个小微黑臭水体,在全国率先实现全市域消除黑臭水体,深圳获评国家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在2020年成为全国首个获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称号的副省级城市。

目前,全市五大河流国考、省考断面水质年均值稳定达地表水Ⅳ类及以上,茅洲河、深圳河水质分别为1992年、1982年以来最好水平。昔日被称“酱油河”的茅洲河蝶变成大湾区东岸绿脉,沿岸居民纷纷称赞“河道整治后焕然一新,水清岸绿景美,赏心又悦目”,治理成效得到中央环保督察组、国家生态环境部和省市领导高度认可,并被中央电视台《共和国发展成就巡礼》《美丽中国》收录。

深圳河湾吸引了大批黑脸琵鹭等珍稀动物成群回归,成为“海上看深圳”的亮丽风景线,大沙河生态长廊成为“让河流回归自然”的生态河流典范,福田河、后海河等一大批河流蝶变为市民亲水乐水打卡地,市民的幸福感、获得感明显提升。

编辑 詹珊珊 审核 刘杰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杨丽萍 通讯员 莘直新)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