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南山区委宣传部(文体局)主办的“传统艺术进校园”,特邀深圳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潮俗皮影戏》的第四代代表性传承人蔡劲笋,走进南山区部分中小学、幼儿园,为广大师生展现了一把中国传统艺术皮影戏的魅力。
观影现场
现场,皮影戏表演艺术家们为孩子上演了深圳本土原创皮影戏《九龙风云》,传统经典寓言剧《大灰狼》《小羊过桥》《乌鸦与狐狸》等精彩剧目,栩栩如生的皮影加上有趣的音乐声效和生动的语言,吸引了孩子们的目光。演出中间更是有传统的川剧变脸、长嘴壶茶艺表演等,把演出气氛推向高潮。
在问答环节,同学们都积极发言,氛围热烈。演出尾声,皮影表演艺术家们还将皮影拿到台前展示互动,让现场小朋友共同感受民间传统艺术的魅力和风采。此次皮影戏演出共为南山区的2000多名师生带来了惊喜和欢乐,每次演出都受到了师生的热烈欢迎。活动让大家近距离地接触和了解当今电影和动漫的鼻祖皮影艺术的表演形式,从而使大家更加热爱传统艺术,把中国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孩子们学习操作皮影戏。
“一口道出古今事,双手舞动百万兵。”这一句说的就是传统民俗文化皮影戏。皮影艺术的最早文字记载见于宋代。宋人张耒的《明道杂志》中说:“京师有富家子,少孤专财,群无赖百方诱导之。而此子甚好看弄影戏,每弄至斩关羽,为之泣下,嘱弄者且缓之。”
南宋末年,闽南移民将皮影戏引入广东潮汕地区,并逐渐吸收了潮汕地区的民间音乐、民间戏曲和民俗,特别是吸收了潮剧的说白、唱腔和表演艺术风格,形成了潮俗皮影戏。潮州称“纸影戏”,台湾称“皮猴戏”,是当地群众最喜闻乐见的剧种,影响深远。
俗皮影人物共分为公、婆、生、旦、净、末、丑七个类别,每个人物都由头、上身、下身、两腿、两上臂、两下臂和两手十一件连缀组成,表演者通过控制人物脖领前的一根主杆和在两手端处的两根耍杆来使人物做出各式各样的动作。
潮俗皮影戏在音乐唱腔上,保留了潮戏曲牌联缀为主的联曲体和板腔体综合体制,保留了二、三人以上同唱一曲和合唱曲尾的帮腔形式,还直接借用了许多潮剧原有的曲牌。
据深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办公室主任王程太介绍,虽然潮俗皮影为外来挖掘项目,但在深圳已有20年以上的传承与发展,一直扎根于深圳本土,经过广泛传播和世代传承,已经发展成为波及世界各地华侨华人社区、城乡聚落的共享文化,意义深远。
编辑 左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