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青年对党说高校青年篇 | “我踩在了时代的鼓点上”
深圳特区报记者 韩文嘉 焦子宇
2021-07-01 09:44
收录于专题:庆祝建党100周年

南科大师生在校园里传唱红色经典。

历经改革风雨,深圳仍是一座年轻的城市,年轻人是这座城市最骄傲的图腾。

当历史指针指向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的今天,如今的深圳青年人,如何认识党,如何看待新时代,如何理解这百年风云?

这不仅是一座城市需要的答案,更是国家和民族需要的答案。

我们采访了正在深圳求学的数名大学生,倾听当代青年对中国共产党的认知,以及他们在党引领下的成长故事。

这个略显严肃的话题,在同学们的讲述里,成为一个个切实可感的画面:他们在爷爷的故事中了解党的过往,用自己的脚步丈量党的历程,从一只口罩认识党的精神,用一幅木刻传递对党的感情……

100余年前,27岁的留日青年李大钊写下了《青春》:“地球即成白首,吾人尚在青春,以吾人之青春,柔化地球之白首,虽老,犹未老也……”

40多年前,刚恢复高考,一名参加完高考的年轻人,在日记本上写下这样的句子:我刚好踩在了时代的鼓点上。

穿越百年,叩问初心。

青春鹏城,一代青年学子已经接过光芒四射的精神火炬,逐梦而行。

重走长征路,叩问初心

“今年建党一百周年了。党在建立早期走过什么样的路?我们想用自己的脚步去了解。”

今年清明节,南方科技大学海洋系博士生刘伟跟随团队踏上了“重走长征路”之旅。

刘 伟

历时两年的长征壮举,他们虽然只有短短三天时间来体验,但已然对“跋涉”这个词有了全新的认识。

在三天时间里,同学们卷着铺盖、每人身上挂着四颗仿真手榴弹,沿着遵义会议时期娄山关战役的路线,踏过泥泞,侧身过崖,负重前行。夜间埋锅造饭、野外露营,充分感受红军长征的艰难。

而令刘伟印象最深的,是团队精神。

“我们分了四支队伍,第一天我们组都是年轻人,很轻松就以第一名的成绩完成了行程。第二天我们的队伍分来了一些年纪比较大的老师,还有参加学校讲演剧《我们的长征》演出的小朋友,老的老、小的小,走着走着队伍就走散了。”

刘伟一开始很不适应。第一天,他们组的口号还是“勇夺第一”,到第二天就变成了“一个不落”。

但规则就是如此,所有人到达终点才算胜利。体力充沛的小伙子们,也必须照顾羸弱的队友们,大家一个拉着一个,一个搀扶一个,艰难完成挑战。

第二天,刘伟的队伍没有得到第一,但穿过终点线的那一刻,他却有了新的感悟。

“我想到当时红军的队伍也是这样,有老人、有年轻人,有伤员、有体力好的、也有走不动的,而我们的党、我们的军队,就是用坚强的信念,把所有的人都紧紧团结在一起,不让一个人掉队,向着同一个目标无畏前行。”刘伟说,“现在我们走‘新时代的长征路’,国家也是以这种‘一个也不能少’的理念,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团结才是最大的力量。”他说。

“通过一只口罩,我们认识了党”

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大四学生庆睿从小由爷爷奶奶带大。年幼时,他常缠着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的爷爷讲过去的军旅岁月。

庆 睿

爷爷告诉他,战场上若逢艰难任务,比如要背炸药包的时候,共产党员有“优先权”,可以冲锋在最前面。

“说实话,刚开始对爷爷讲话时神情和语气中带着的自豪感并不理解。明明是一件危险、甚至会送命的任务,共产党员为什么会争先恐后地去做,甚至还很自豪?但随着年龄增长,阅历丰富,我逐渐明白了信仰比生命更重要的道理。”

和记者交流的时候,我们能看到庆睿青涩的脸上多了一份坚定。

对于这种信仰的力量,深职院电子与通信工程学院大一学生郑銮一家有着更直观也更深刻的记忆。

郑 銮

郑銮生于2002年,在那一年,父母从汕头到广州谋生。不久后,“非典”进入高发期,广州成为“抗非”主战场,空气里飘着白醋和板蓝根的味道,街上每一个人都戴着白色口罩……

这是许多广州人对2003年春天的集体记忆。作为初来广州打工的小夫妻,郑銮父母无法承担长期购买口罩的花销。“爸爸说,街上的人们陆续都戴起了口罩,可再害怕,他也不舍得把吃饭钱花在买口罩上。”郑銮说,“偶然间,爸爸听说出租房附近在招收志愿者。最开始,他加入的动机是有免费口罩可以领。后来,所见所闻让他的初衷彻底发生了变化。”

当时,每天志愿者的到来都会在小区引起一点骚动,为了能多领口罩,插队、抢夺的情况也时有发生。一天,一位50岁左右的大叔带着两个小伙子指挥大家分发急救物资。当看到有人因恐慌抢夺物资时,那位大叔站到椅子上,大声说道:“现在国家有难,每个人都要为国效力。大家别慌,我们是党员,请你们相信国家,相信我们,有危险的时候,党员自然是冲在第一位的。”

郑銮的父亲和很多居民一样,被那位大叔说服。他不仅领到了口罩和物资,还加入了志愿队伍,开始帮助他人。至今,父亲想起来仍很激动。“我们家没有党员,对党和党员的了解也许并不深刻,但我爸说,党员能保护大家性命。”

说起这些,郑銮眼里有光。

生活在当代中国,很自豪

17年后,一场影响更大的疫情席卷了神州,在更多人的记忆里投下了更深刻的烙印,而彼时的幼儿,此时的青年,已经成为抗击疫情的生力军。

王林麟

2020年末,深圳大学美术学研究生王林麟返回河北老家。这一年里,新冠肺炎疫情从来势汹汹,到得以有效控制,到了年底,大家正喜气洋洋准备过年。此时,河北省突然再次暴发较大规模的疫情,乡村由于春节返乡人员增多,且普遍防范意识较弱,加上医疗条件相对薄弱,成为防疫的主战场。

“我大三时就入了党。身为党员,这时我有责任去做些什么。”王林麟一回到老家彭杜村就主动请缨到村口站岗值班,披着军大衣,冒着严寒,挨个询问过往的人员,了解村民行踪排除风险,对于外地务工人员则耐心讲解,劝他们留在原地过年。别人过年都胖了,他却瘦了好几斤。

春运潮结束,疫情控制住了,王林麟也回到学校。一个月后,深圳大学艺术学院收到了彭杜村寄来的感谢信,信里写道:“该同学用责任靓丽了青春厚重的底色,用担当托起了青春美好的梦想,用行动诠释了‘奋斗的青春最美丽’。”

郑銮告诉记者,她常听有人说“80后”、“90后”是“垮掉的一代”,可如今,没人能否认,他们是社会的中坚力量。“1921年,13位中共一大代表平均年龄为28岁。100年后,青年依然是‘撑起中国脊梁的人’。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青年驻村第一书记,到‘80后’‘90后’最美逆行者坚守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一线,当代青年有着极强的民族自信心和责任担当。4.2万名驰援武汉的医护人员中,就有1.2万名是‘90后’!”

时代的鼓点,在当代青年的心中激越回荡。

2019年,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之际,王林麟想了几个月,很想创作些什么给祖国献礼。他想到了中国航天。“从东方红一号卫星高歌云霄,到神舟载人飞船遨游星河,再到‘嫦娥奔月’‘天宫神八’交会对接,中国的弹星箭船一次次地铸就了中国航天事业的辉煌。”他当时迷上了木刻,想用版画语言的独特性与厚重感把这种震撼传达出去。

为了更好提高专注度,两个多月时间,从确定画稿主题到开始制作,从早上七点到夜里十一点,除去吃饭时间,王林麟几乎隔绝一切外界干扰,全身心投入刻画中,终于完成了《天街夜色观寰宇NO.1》。这幅版画,如今已被四川省美术馆收藏。“面对浩瀚的宇宙,利用版画的语言形式试图表达复杂以及未知的状态,前方一抹红色又把人拉回现实。把中国宇航员的形象融入充满未知性的人类探索中,让五星红旗飘扬在宇宙中,试图还原首次飞天的欢喜与感动,这是我想表达的生活在当代中国的自豪感与安全感。”他说。

同一时间,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学生庆睿则在学校献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的宣传片中担任导演。在紧张的学业之余,这是一项耗费时力且不能出错的差事,虽然辛苦,可庆睿特别引以为豪。作为学生新媒体中心的负责人,庆睿主动将拍宣传片的想法上报学校,得到校领导和老师的一致认可。在拍摄中,他负责整片策划、组织筹备工作和分镜头脚本撰写。“我们是中俄两国政府战略合作的第一所大学。在祖国母亲70岁生日的时候,想表达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中俄扩大交流的祝愿,所以在内容上,我们融入汉服和古筝表演,镜头中,凸显学校颇具特色的建筑等元素。”宣传片一经播出,便在老师和同学们的朋友圈刷屏了。

看到成片,庆睿在兴奋之余更多了些自豪感。

时代变迁,奋斗底色不变

2020年底,庆睿光荣地入了党。今年7月份毕业后,他将去华为担任软件开发工程师。事实上,在华为之外,他还得到了中国电信湖南分公司的职位。家人都劝他选择相对稳定、离家又近的中国电信,但庆睿拒绝了。

“都说湖南人‘吃得苦,耐得烦,霸得蛮’,一点没错,我们就是这么倔。”庆睿笑道,“在华为,我能参与研发全球最顶尖的通信设备,为全球超75%的地区提供通信服务,这是一件让我极有成就感的事情。我承认,青年人思维活、有干劲,但会有心浮气躁的毛病。可相比‘稳定’,我更想到技术最前沿去摔打和历练,接接地气。”

“青年党员因为年纪小,做的往往是最基层的工作。路不险则无以知马之良,任不重则无以知人之德。处在每个人都有机会出彩的时代,不用怕自己的才能会被埋没,只要我们甘于奉献,精于业务,高效解决问题,不怕苦和累,”庆睿决心已定,他说,工作后,他将不会怕苦怕累,凡事抢在前面,发挥好模范先锋作用,让大家看到青年党员身上的闪光点。

问起入党的时间,刘伟脱口而出:“2014年12月8日”。每年这一天对他来说都是一个非同寻常的日子。他从大一就开始申请入党,但到了大四才正式入党,虽然过程有点曲折,但他的决心很坚定。“我一直认为,要成为一个优秀的人,才有资格入党。”

一直待在校园里的他见证了一代大学生的观念变迁。2011年,刘伟本科考上中国地质大学来到北京,他记得,那时候的许多大学生对国外很向往,毕业以后希望能去美国读书,找工作则尤为看重外企。10年后的今天,他觉得风气变了。

“以前我们的科研学术水平和美国相比确实差距还挺大的,但现在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各个方面都在赶超美国。现在我们出国去做一些交流当然也是很好的,但不会像以前那样,很多人就是一心想出国。”

随着学业的进展,自己的生活也越来越好,他感到,周围的人对党和国家的认同感也越来越强。“这个时代给了我们用奋斗改变命运的可能性。”

画笔和刻刀则是王林麟面向未来的武器。本科时他就读西南民族大学,宿舍里有一半同学是少数民族,这让他真切感受到了各民族的文化魅力和国家的博大。在川滇地区大山深处,那些壮丽的自然景观,鲜艳的民族服饰,醇厚的乡情民风,令王林麟大开眼界,但在现代生活中逐渐消失的优秀民族文化也让他深感惋惜。其中,傈僳族人对自然色彩的灵活运用迷住了他,他曾用傈僳族民族服装的元素,做了一批婚庆衍生品的设计,这一课题也成为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在党的领导下维护民族大团结,我们作为学艺术的学生,应该有意识地去保护民族文化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我深信未来还有很长的路可以走。”他说。

自从去年上了大学,郑銮父母便经常督促她入党。“有一次忍不住问我爸,为什么这么执着。他说,因为党能给人一份踏实感。”2020年12月,郑銮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当然不只是因为父母的督促,而是在她眼中,现在的生活虽没有战火纷飞,但青年人更需要信仰的支撑。

时代在变,但奋斗的底色没变。在郑銮心中,青年党员应是时代进步中的活跃分子与中坚力量。“没有人像我们一样,离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如此之近。我们感恩时代的美好,更感激可以为这份美好去努力,去奋斗,去探索,去奉献,让青春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

编辑 特区报-秦天审读 吴剑林审核 编辑-郑蔚珩(客户端),(冻结)李林夕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韩文嘉 焦子宇)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