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政策的边界亟需厘清

林祥
2016-10-26 01:21
摘要

最近,"产业政策是否则有用"又一次成为国内经济学术界争议焦点,不少著名经济学人参与了这场争论。产业政策是否"有用"?这不仅是一个经济理论问题,也关系到我们党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

最近,"产业政策是否有用"又一次成为国内经济学术界争议焦点,不少著名经济学人参与了这场争论。产业政策是否"有用"?这不仅是一个经济理论问题,也关系到我们党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经济成就,与经济政策、产业政策紧密相关。如果产业政策无用,那么如何解释中国的经济成就?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无可辩驳地证明了中国经济政策和产业政策总体是成功的,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认同这一点。

产业政策"无用"论理由之一,认为"人类无法预知未来"。这一观点似乎有些道理,但不小心就会掉入"不可知论"的陷阱。人类由于有限理性,确实无法准确判断未来的具体事物和事件。但人类又是最有智慧的动物,在长期实践中会逐步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产业政策就是基于经济发展规律和产业发展规律的方向性判断,符合人类认识论规律。产业政策"无用"论理由之二,认为"政府官员不可能比企业家聪明"。这一观点蕴含了另一观点:企业家可以准确判断产业发展走向。在企业经营和产业走向方面,政府官员的确不如企业家、科技人员"聪明",但政府整合企业家、科技专家智慧的"聪明",却不应被否认。实际上,真正的产业政策建议往往都是由一批企业家首先提出,经过政府广泛征求意见和论证才最终推出。产业政策"无用"论理由之三,认为"产业政策制造不公平"。这一看法也是偏颇的。如果产业政策是面向市场,不刻意倾向特定企业,那么在产业政策面前,任何企业都享有机会公平。

产业政策的实质就是为了解决外部性、风险性问题。新产业都具有外部性,即前人投入巨资开辟了新市场,后人可以通过模仿手段抢走前人的奋斗成果,可能导致前人无法回收风险投资。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政府通过产业政策对外部性提供补偿。新产业充满了高风险,如果没有鼓励政策,怎么会有人敢于做"吃螃蟹第一人"?新产业越是高风险,越需要产业鼓励。产业政策就是提高必要的"风险补偿",鼓励企业敢于进入新产业,培育新产业。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传统产业有时也需要产业政策。日本汽车之所以能够后来居上,其新产品充斥全球市场,主要原因是上世纪60年代之后一个时期美国帮助日本发展汽车工业,允许日本汽车出口美国市场,并允许日本保护本国汽车市场。

产业政策是有必要的,但不等于所有产业政策都是有效的,也不等于产业政策不需要改革。这就好像:市场是资源配置的决定性力量,但不等于市场在所有领域所有环节所有时期都是万灵的;企业家的基本职能是创新,但不等于所有企业家都能开展有效创新,更不等于所有企业家都能成功。所有产业政策都有一个生命周期,即使在生命周期之内的不同阶段,产业政策也需要根据形势变化做出调整,不存在永恒不变的产业政策。所有产业政策都是不完美的,因为人们不可能掌握全部的信息,也不可能做到智慧一步到位。我们要特别防止产业政策边界过宽,避免产生没有必要的挤出效应,凡是市场能够自主发挥有效作用的,都不应当推出产业政策。我们还要特别防止产业政策沦为寻租工具,避免腐败行为发生,为此关键是制定严格的公开公平公正的实施办法。

(作者系中共深圳市直属机关工委副书记)

实习编辑 偲容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