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卡普尔冲击波!

李凤
2021-06-21 10:28
摘要

过去三个月中掀起一场深圳当代艺术冲击波的安尼施·卡普尔个展提前落幕。再见了,卡普尔冲击波!

6月22日,在过去三个月中掀起了一场深圳当代艺术冲击波的安尼施·卡普尔个展就将提前合上大幕。因此,刚刚过去的这个周末,许多深圳人赶到深圳当代艺术馆,掀起了又一次观展小高潮,依依不舍地与这项大展说再见。

此时此刻,这个具有文化史意义的国际当代艺术大展提前闭展,多少有点遗憾。这份属于深圳当代艺术的“独一无二”,在若干年后也许还会令观众记忆犹新。

城市文化新标尺

这个春天,卡普尔大展的到来有点“迅雷不及掩耳”的意思。当深圳之外的少数人还以“文化沙漠”的过时观念评价着深圳,当部分艺术爱好者们还将视线锁定在其他城市的文化活动上时,卡普尔大展就这样在深圳横空出世了。

诚然,相当比例的人去卡普尔展览现场可归类为“网红打卡”的范畴,几乎每一天我们都可以看到各类网红、美女在那里摆拍的场景。但从积极面去看,这是一种宝贵的价值取向的潮流。越来越多的人把打卡点设在了艺术展览现场,而不是其他声色犬马的地方。

我们也看到节假日很多家长带着孩子走进卡普尔的展场,孩子们对艺术的感知力是超越我们想象的,在他们幼年时期家门口的艺术盛事中所形成的记忆、感觉、看见一种日常所不及的艺术形式的呈现。这种影响和脑洞刺激不是即刻显性的,但在未来会有回响。

很多机构也在组织导览专场,由专业人员的解读引导,观赏的收效更甚。大家可以相对深入地去了解一个具有国际号召力的艺术家,了解当代艺术到底在表达什么,又如何通过作品呈现艺术家的思考和思想。卡普尔展览是一个很好的案例,深圳本土的艺术爱好或收藏人士整体处于一个起步阶段,在这个阶段,这个展览所带来的视野扩充就非常及时。

深圳有了第一个具有影响力的国际艺术展览,就会有更多个!一个如此体量的艺术展览从策划到落地所需的所有流程被走通了一次。不要小看这个流程,它是非常基础却非常重要的保障条件,牵涉范围极广,难度极大!也为本土相关从业人员提供了一次非常宝贵的实战经历。

一座城市发达程度的评判标准已经不仅是基础建设、GDP等刚性指标,公众文化场所的先进程度以及这类场所中发生的文化活动的品质成为越来越重要的标尺。人们向往的安居乐业,美好生活,已经越来越趋重于精神文化生活的丰盈和富足。业余时光,三五好友的相聚小酌,看一场电影,听一场音乐会,看一场舞台剧,观赏一场艺术展览……人们期待着越来越丰富多元的文化生活,期待着在一次次这样的观摩赏析中去交换多维、精密的信息。在这样持续的高维信息交换中不断刺激我们的创造力、灵感、情绪情感的良性转化。

深圳是一个极具想象空间的区域,卡普尔大展的落地,会为这座城市带来无法估量的行业资源链接,这些资源的带动对深圳艺术氛围的整体攀升会在未来逐步显现出来。

刷新当代艺术认知

传统认知当中艺术可能是绘画、雕塑等,但到了现代主义之后,艺术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具体的东西了,它可能是一个完整的过程、一种思想或者是一段表达,有很多跟观众互动的部分。整个社会对艺术的观念以及艺术的表现形式都有了一个很大的转折。

卡普尔这个展览就是非常典型的,互动性特别强的展览。即使没有专业导览,你们看展览也会非常过瘾,因为像卡普尔这样的当代艺术家,是邀请观众参与创作的。尤其在展览后面的部分,有了观众的参与才有作品完整的呈现。卡普尔希望通过作品和公众交换观念。

进入展厅入口,首先看到的是一组他80年代的作品,作品材料:色粉。这组作品给人最直观的感受就是:颜色很纯,形状简单但在现实当中不存在。

《反射红色的一部分》(1981)

卡普尔说他对颜色充满兴趣,他一直在用being这个进行时的词来形容颜色。想象一下,春天万物复苏,开始出现了绿色;夏天开花后又出现红色;到了秋天,同样的一株花枯萎了,辉煌的颜色慢慢就消失了。在自然界中颜色的变化代表着生命的变化。卡普尔还说颜色可以创造空间,也可以改变空间。在他的这组作品当中,我们就可以充分地感受到这一点。

我们先来讨论一下颜色。我们人类做了一件很有意思的事就是把自然界当中的颜色提取出来,做成颜料。颜料可以做什么呢?颜料又是什么东西呢?

大家都知道亚里士多德《范畴篇》讨论的是物质和属性的关系。我这里用一个小道具举例——一个上色的葫芦。葫芦是一个实体,上面有颜色,物体是可以承载颜色(属性)的,但是颜色这个属性不能脱离葫芦(物体)而独立存在。但是,人类从自然界当中把颜色提取出来,做成颜料、色粉,再用它去染东西,去画画。它永远是个中间环节,而我们关注的却是结果(一块染了颜色的面料,一幅画)。所以色粉到底是什么?它是物质还是非物质?它占据一定空间,有重量,它就是个物质,但我们对待它的态度又没有当成一个独立物质,一定要把它还原为一个实体的属性,它是物质又是非物质!两种矛盾态度同时存在于同一个物质上。卡普尔就是发现了这一点。卡普尔用色粉把我们忽略的这个问题,通过作品用可视化的方式还原出来了。并一直在寻找符合这种特质的东西去做他的艺术。

《1000个名字》(1979-1980)

这组作品最早叫“一千个名字”,比较了解印度佛教的朋友都会知道印度教的主神毗湿奴,相传他是坐在一个千头蛇的身上,打了一千场仗,有一千个名号,所以这个作品跟印度的宗教是有关联的。

卡普尔善于用红黄蓝纯度极高的三原色,尤其是早期的作品基本上都是红黄蓝三原色,三原色可以幻化出各种各样的颜色,也就是生命的本源。他用色粉把这个空间当中的另外一种空间和形状体现出来了。到这里我们延伸去看一件当年在央美美术馆展出的作品:“远行”色粉在卡普尔的世界中是作为一个非物质的属性存在的(作为具有了实体特征的属性而存在的)这个属性和另外一个物体去结合的时候他们之间的关系和原来的关系还一样吗?“远行”作品中,用红色色粉包含泥土,泥土与色粉就成了相互包含的关系。这个时候属性包含了实体!泥土这个物质是不是也发生了改变?从物质到非物质的改变!它成了为红色这个非物质的属性存在提供空间维度的东西。这种情况在我们的经验中是不是从来都不会发生,但是艺术家用这件作品把这个存在呈现出来了!我们的经验得到了拓展!

被吸纳的光与色

《虚空》(1989)

这一件作品,当你面对它试图说话的时候,有没有发现声音的变化?这就是作品和观者通过声音的对话。当你走到整个作品正面的时候,你会看到一个平面,它把光都吸掉了,造成一个视觉的混淆,形成一个幻觉。

关于卡普尔有一个有趣的故事。有一种吸光率99.965%的黑,被称为“世界上最黑的黑”,卡普尔买断了这个色号专利,只有他能够用。这激发了另外一个艺术家斯图尔特·森普尔(Stuart Semple)的反对,森普尔发明了世界上最粉的粉红色,然后说所有人都能用,除了卡普尔和他的团队,这无疑是一个挑衅。后来,卡普尔通过他的办法搞到了这种色粉,竖了一根沾了色粉的中指,发在网上……这是题外话,但说明卡普尔是一个极其极其“龟毛”的人,这个展览能够还原成这个样子,过程当中是经历了很多曲折的。

《无题》(2018)

最初的时候,卡普尔是用架上绘画来创作的,80年代开始尝试用色粉,也做了很多雕塑。但是2016年左右,他的创作又回归到架上。对于他的绘画作品,我会给出一些基本的观念跟大家分享,然后你们可以自己感受。当我们看某件艺术品,实物好像是明确的,但是作品带给我们的思考是没有界限、无限延伸的,每个人的感受都会不同。卡普尔不想限定,大家可以自己去尝试。

他喜欢用大量的红色,然后延展性地补充信息。有些作品可以让我们联想到生命的本源,生命是由什么物体来组成的,比如血肉经脉,这些像纱布或者塑料透明薄膜的物质,像不像我们的皮肤?

《我的红色家乡》(2003)

上面这件作品的材料是加了颜料的蜡。整个机械装置一直在转,只是很缓慢,一个小时转一圈。在移动的过程当中蜡的形状被重新塑造了。这个概念来自一个梵语词Swayam,意思是“自动生成”。

作品在讨论“自动生成”这个概念。比如一个雕塑,放在这里就是存在的,是占据空间的,卡普尔就在想反过来的“空”是什么?他会突破常规对空间的认知去思考反面。

这件作品据称是整个搬过来深圳的,所以经常都有人会问是怎么搬来的?官方回答是:艺术家也是魔术师,没有一个魔术师会告诉你戏法是怎么变的。

卡普尔的东方意蕴

《山堆》(2018)

这是一件架上绘画或者雕塑,我们通常都会从侧面和正面两个角度去感受这个作品。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受,它仿佛是一个山脉的聚集,顶端有一个开裂,让我们有很多的想象。我觉得这一类作品没有必要过多解读,前面我们把艺术家核心思想讲清楚之后,他所有的作品都是在不断地延伸,用新的材料和方法呈现他的观念。

他一直喜欢用红色,红色代表他的故乡。他到中国来做作品的时候,也大量运用红色,因为他觉得红色代表东方,红色在我们的文化里面是有特殊寓意的。

《看见》(2018)

这件作品会有一些不一样的讨论。你仿佛看到的是一个窗口,或是在人体表面的创伤,还有纱布,他是一种撕开创口或者伤口的行为仪式。这在一些宗教和传统里面有特殊寓意,跟我们的精神联系在一起的。

《S曲线》(2006)

这部分展品互动性特别强。卡普尔在做作品的时候是邀请观众参与的,他希望观众跟作品之间没有距离,期望有人靠近他的作品,然后通过一些奇特的经历和体验去完成整个作品。大家可以花一点时间从作品的一端走到另一端,你会发现人体的变化,他在用技术手段跟大家玩一个视觉游戏,他的很多作品都有这个效果。

艺术家创作出一个幻境,在这个晕眩的现场,你不知道身处何地,也不知道自己是在一个真实的还是虚构的空间里面。

我们看到场馆里面所有的细节全都是卡普尔亲自确定的。因为疫情他一直没有办法到现场来,但他通过远程指导,所有的尺寸、摆放位置和光源效果全都是按照他的意志去实现的,每一个安排都有背后的用意。可以说,卡普尔本人对整个展览还是比较满意的。大家不仅可以在单件作品面前互动,有机会也可以完整体验一下整个布局。

春天之后,还有春天。在卡普尔大展之后,期待深圳更多更丰富的优质艺术展览!

 作者简介  

李凤,深渡艺术创始人,曾任雅昌艺术网华东区总经理、雅昌(深圳)艺术中心总经理。艺术收藏周刊专栏作者、策划、主持各类大型文化艺术论坛、艺术讲座、普及艺术审美。

编辑 特区报-秦天审读 刘春生审核 编辑-郑蔚珩(客户端),李林夕
(作者:李凤)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