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日上午,广东省十三届人大三次会议举办“代表通道”,龙莉英、嵇世山、黄志超三位代表接受记者采访。
产学研融合、新医改、乡村振兴……1月14日上午举行的广东省十三届人大三次会议首场“代表通道”集体采访上,6名省人大代表在接受媒体集体采访时侃侃而谈。其中,省人大代表、中广核陆丰核电有限公司人力资源主任万军在回答本报记者提问时表示,老区苏区要抓住机遇积极融入大湾区城市经济生活圈。
万军:老区苏区振兴,交通要先行
“老区苏区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须进一步挖掘潜力,发挥地缘、资源等优势,在广东‘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中谋求高质量发展。”万军举例说,汕尾在近几年大力挖掘本地红色文化资源和绿色生态资源,不仅为老区、苏区经济带来新活力,也让红色文化焕发新生机。万军认为,老区苏区要因地制宜,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沿海地区可以大力发展石油化工、海洋生物医药、滨海旅游等产业。山区则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和休闲农业,打造特色农产品,推动电子商务进农村。”
“老区苏区振兴,交通要先行。”万军建议,要加快推进兴汕、深汕沿海高速公路以及赣深、广汕等至汕尾高铁建设,强化交通互通互联。“老区苏区要抓住机遇,积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城市交通圈、经济圈与生活圈。”
嵇世山:推动与港澳大学、创新机构合作
省人大代表、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院长、清华大学珠三角研究院院长嵇世山回应的问题有关产学研深度融合和科技创新,“科技创新从大学主导科技成果转化,到企业为创新主体,中间需要产学研深度融合的过渡环节,来帮助完成小试、中试、应用技术开发、高新企业孵化等工作,而新型研发机构正是完成这些中间环节非常有效的组织形式。”
嵇世山表示,目前全省经过省科技厅认定批准的新型研发机构有251家,主要集中在广州、深圳、东莞等城市,已成为广东省科技创新的重要抓手,但数量和质量还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应该大力加强。
据了解,近年来清华珠三角研究院与香港和澳门的合作取得重要进展,在广州开发区的支持下成立了粤港澳创新中心,重点推动与港澳大学、创新机构的合作。“例如我们与香港浸会大学黄嘉良教授合作,推进鼻咽癌药物的研发和产业化,一方面以资金支持他在香港浸会大学持续开展基础研究,同时在清华珠三角研究院设立创新药物研发中心做产品开发、临床试验等”。据了解,类似合作项目已经有多个,为大湾区协同创新探索了有效的合作路径和合作机制。
为了承接更多港澳团队和项目在广州落地、快速发展,清华珠三角研究院在广州中新知识城开始建设粤港澳创新基地项目。经过两三年的建设期,这个基地将会起到孵化器和加速器的作用,与研究院本部的粤港澳创新中心形成上下游协同联动关系,聚集更多的港澳项目和团队,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网红”县长冯红云:希望壮乡瑶寨走出更多“粤菜师傅”
因“直播带货”而走红的省人大代表、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县长冯红云身着民族特色服装,一走上通道就引来“长枪短炮”聚焦。她这次没有讲“带货”却讲“跑腿”,呼吁让“数据跑腿”代替群众跑腿,让企业和群众省心更省力。
冯红云介绍,连山在去年4月开通了“粤省事·清远”移动民生服务平台及少数民族特色服务专区、旅游服务专区,有534项高频民生服务事项办理及查询实现“指尖办”,为少数民族群众带来了很多全新的政务服务体验和便利。说起连山人民生活的新变化,她开心地说:“现在我们县通过‘粤菜师傅’工程培训的厨师月收入普遍达到3000到5000元,通过‘南粤家政’工程培训的上岗人员每月收入普遍在4500元以上。”她建议省、市加大对民族地区实施“粤菜师傅”“南粤家政”工程所需设施设备的资金扶持力度,让这些重大民生工程在壮乡瑶寨开花结果。
袁勇:建立更灵活的医保药品遴选淘汰机制
“新医改”经过十年探索,基本确立了从药品的提供方、药品的使用方、药品的支付方进行联动式的改革。中山市人民医院院长袁勇代表回答有关三医联动问题时表示,“三医联动”可以说是新医改最成功的一个策略。
袁勇表示,从目前的实施情况看,试点中选药品的品种有限,体量不大,占医疗机构使用药品比例较低,同时,在药物质量、供应保障、一致性评价等方面还有一定提升空间,“只有提升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使用中标药品才可以保证药品用量,进而实现带量采购,以量换价,形成良性闭环,推动‘三医联动’的实施。”
除了价格,老百姓更关注的是药品质量安全和创新性。对此,袁勇表示,一方面要建设药品信息化追溯系统,确保药品质量安全监管到位;另一方面应建立更灵活的医保目录药品遴选和淘汰机制,保障市场竞争态势,倒逼中标药企进行创新,增强医药市场发展活力。
编辑 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