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从何时起,北京街头的咖啡厅里开始听到有台湾口音在讨论设计文案,银行大堂里开始出现台湾正妹为客户服务,新一代的台湾年轻人正以一种全新姿态融入大陆——北上工作。不同于早期台湾人来大陆“出人头地”,越来越多的台湾年轻人愿到大陆做“上班族”从零开始。这群被称为“新两岸族”的年轻人朝气蓬勃、敢想敢拼,对很多问题见解独到。到底是大陆的什么地方吸引了他们?他们又对大陆有怎样的观察和思考?
“为了更好的机会,必须离开台湾”
24岁的台湾女生陈敏萍今年7月刚获得北京大学金融硕士学位,在北京一家私募股权基金担任研究员,给客户推荐股票是她的主要工作内容。一个工作日的晚上9时,陈敏萍结束当天工作后接受了记者的采访。“台湾金融行业不如大陆金融行业在蓬勃发展阶段,已经趋近饱和,金融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选择很少,岗位招聘人数也十分有限。”陈敏萍说,“像高盛、摩根大通这样的业内头牌每年在台湾的招新数量一只手数得过来,还不一定每年都开放,大陆机会则多得多。”
陈敏萍第一次来大陆是在2004年,和家人一起旅游。当时大陆留给她的印象是“不文明,没秩序,基础设施破旧”。2012年大学在读的陈敏萍作为交换生再次来到北京时,猛然发现“国贸CBD已经甩开台北101好几条街”。“大陆进步太快,很多方面已经赶超台湾了。尤其是互联网的发展和各种APP的繁荣,开始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快捷便利,这些都是在台湾无法想象的。”通过在北京的学习生活,陈敏萍对大陆有了深刻的认识和了解,也让她看到更大的舞台。“这里虽然竞争激烈,可是机会很多,台湾前辈们找到的工作都很不错耶!”
有难度却也“跳一跳够得着”,这让这个说话带着娃娃音的台北女生最终下定决心在大陆工作。“台湾很多人才为了谋求更好的工作机会必须离开台湾,在大陆之前,很多人选择香港。”谈到未来,陈敏萍目标明确——“留在大陆,继续往上走”。
1995年台湾大学毕业生的月薪可达3万元新台币,21年后的今天已降到2.5万元新台币,工资待遇不升反降。上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央提出鼓励台胞来大陆的口号,两岸逐步开启经贸往来。2005年连战访问大陆后,实现了两岸人才的交流互动,吸引了很多知名台湾学者在大陆任教。多年来,大陆一直鼓励台湾年轻人前来就业发展,仅最近两三年内已设立三四十个台湾青年创业创新交流基地。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这是自然现象。”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研究员王建民说,“台湾经济陷入停滞,很难消化掉诸多人才。上世纪90年代初,台湾鼓励大陆人才赴台发展,后来因对大陆有‘防范意识’闭关了,这样等于限制自身发展,反而加剧岛内人才外流。到大陆工作是个必然趋势,是台湾同胞的选择”。据了解,除去北上广深,不少“新两岸族”为抓住新机遇,选择深入中等城市寻找机会。
“全台湾的人口都在这里了,不拼不行”
位于台北的中华青年发展联合会今年6月刚刚成立,以推动两岸交流合作、助力青年就业创业为主要目的。该组织成立之初便携手民革中央联合主办“2016年北京企业暑期实习活动”,选拔13名优秀的台湾青年学生进入北京的企业实习一个月,借此积累大陆市场工作经验,建立职场人脉,为将来赴大陆就业提早准备。此次实习活动涉及网络科技、金融银行、婚礼策划以及培训机构等多个行业,为实习生提供了不同就业领域的选择。
金门大学国际暨大陆事务学系学生罗文君在某婚庆公司担任外勤联络工作,她已结束实习活动返回台北,在微信上接受记者的采访。说起为什么选择与自己专业相差甚远的岗位,罗文君不无遗憾地说:“因为我下手太晚了,好的工作单位早就被一抢而空,没得挑了。”外勤工作经常要顶着炎炎烈日穿梭在北京城的大街小巷,与客户沟通常常忙得连口水都顾不得喝,这着实是份苦差事。但罗文君丝毫不敢怠慢,“北京竞争实在太激烈了,人才济济,全台湾的人口都在这里了,不拼不行。”毕业后,她打算继续回到北京工作,“先求有,再求好。”罗文君说,不论第一份工作是什么,只要能留在北京就好。
据了解,很多大陆顶级高校面向港澳台考生出台优惠政策,想考取名校不会太难。特别是2008年以来两岸交流密切,台湾居民可凭台胞证长期在大陆就业、就医、置产、开户、融资等,无政策门槛,台湾人在大陆生活、工作很便利。
来源 中新网
编辑 张妙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