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局之走进毕节 | 美丽乡村建起来 绿了青山富了民
读特记者 王莉英 陈智军 焦子宇/文 李忠 郑蔚珩/图/视频
2019-10-18 07:33


核心提示

聚焦贫困村,精准发力惠民生。20多年来,在对口帮扶毕节工作中,深圳市把帮扶资金与项目向贫困村、贫困群众重点倾斜,累计投入2.25多亿元,支持毕节建设美丽乡村和实施整村推进项目,使60多万贫困群众切实受益。

社会主义新农村什么样,到乌骡坝看看!

“小桥流水布依寨,桃花园里新农村。”说的是黔西县杜鹃街道乌骡坝社区。

秋日里,温煦明媚的阳光洒在乌骡坝大地上,青山映美居,鱼戏莲叶间,一幅优美的田园画卷。

深圳帮扶开启蝶变之路

乌骡坝是一个以布依族为主的少数民族村。10年前,“提起乌骡坝,有女都不嫁”还是乌骡坝的真实写照,全社区没有一栋砖瓦房,不通电,无自来水,“污水靠蒸发,垃圾靠风刮”,是个远近闻名的贫困村、落后村。

变化始自2008年。杜鹃街道党工委书记潘波曾在乌骡坝社区担任党支部书记多年,他告诉记者, 这年10月,乌骡坝成为深圳对口帮扶毕节的一个点,首批获得帮扶资金226.3万元和财政扶贫资金220.16万元,开启了乌骡坝的蝶变之路。

乌骡坝开启了蝶变之路。

10年三升级打造布依风情村寨

“现在享福喽!”74岁的布依族老人潘兴泽坐在自家的院子里晒太阳。他身后是一栋两层高的楼房,有房屋20间。以前他家住的是茅草屋,因为穷,冬天连煤也烧不起。2010年,深圳援助的帮扶资金以及政府提供的贴息贷款,让他家的危房得以改造,建起了漂亮的乡村别墅。

布依族老人潘兴泽夫妇站在自家新建的楼房前。

潘波介绍说,乌骡坝充分利用“生态家园”“危房改造”等民居改造项目,挖掘民族文化,着力打造布依风情村寨,大大改善了村民的居住条件,昔日的茅草屋改造成了漂亮的黔北民居。2017年,社区结合乡村旅游发展,通过以奖代补的形式,又对居民的房屋进行了升级改造,将黔北民居改造成乡村小别墅。

“短短10年间,村民的房屋就经历了三代升级改造。”潘波说,现在的乌骡坝环境优美,家家住的都是乡村小别墅,房前屋后种花种树,溪水缓缓流淌,呈现出秀美的新农村画卷。

产业示范 村民纷纷回乡创业

9月中旬,乌骡坝500亩猕猴桃园刚刚采摘结束,社区公职支书阳娟告诉记者,以前这些地种玉米,每亩产值大概在800-1000元,自从改种猕猴桃后,每亩产值达到2万多元。

乌骡坝一采摘园里,村民忙碌的身影。

阳娟说,以前乌骡坝村民都是种植玉米、稻谷等传统作物,产值低,收入微薄,很多人都选择外出打工。近些来,社区引进民营企业参与社区建设,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2家。目前,社区种植了草莓80亩、头花蓼中药材200亩、猕猴桃500亩。

此外,乌骡坝积极发展乡村旅游,现有21家农家乐,有些村民还开办了开心农场、自摘草莓园等,游客络绎不绝。还有一些村民则把土地流转给企业,自己在企业打工,呈现出增收渠道多、致富路子广的发展态势。通过示范带动,村民们纷纷回家创业或就近就业,形成了以乡村旅游为主的产业发展新模式。

乌骡坝积极发展乡村旅游,图为开设客栈房间。

“经过这些年的发展,乌骡坝实现了从茅草小屋到乡村别墅的环境之变、从人背马驮到四通八达的交通之变、从传统种植到乡村旅游的产业之变、从等靠要到奋发有为的思想之变。”潘波说,2016年,乌骡坝全部实现脱贫。2018年,村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2660元,成为“居城市而独处幽静、处乡村而共享繁荣”的乡村生态旅游胜地。

“这是一片希望的田野。”潘波满怀自豪地说。

建设美丽乡村 点燃创业激情

大山深处的菱角村,苍山滴翠,云遮雾绕,宛若仙境。

“美丽乡村”的最佳代表——大方县兴隆乡菱角村。

菱角村位于大方县兴隆乡西南部,平均海拔1650米,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素有“小桂林”的美誉。村内有一水塘出产菱角,是大方县唯一生长菱角的山塘,菱角村因此得名。

以前,菱角村是个深度贫困村,苗族占总人口的46%。村民的主要收入是种地,然而土地贫瘠,“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村民多外出打工谋生。

山还是那座山,水还是那片水。如今的菱角村,一栋栋漂亮的民居散落山间,一条条水泥路通往家家户户,村民用上了洁净的水,建起了集中养殖区实现人畜分离牲畜共养,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兴隆乡政法书记吴杰告诉记者,近年来,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帮扶下,菱角村充分发挥苗族文化、生态文化优势,紧紧抓住国家实施美丽乡村、民族团结示范村、民族特色旅游村建设等机遇,走出了一条“建美丽村,吃旅游饭,脱贫困帽”的致富路。

菱角村村民杨荣苏以前在中铁大桥局工作。2017年他回到家乡发现,村里正在发展乡村旅游。嗅到商机的他随即辞职回到家乡,将自家的房子改建成民宿。“菱角村风景优美,有浓厚的苗族风情,吸引了很多画家和摄影师到我们这里来。此外,我们这里有秘方独特的水花酒、鸡八块和盖碗肉等美酒美食,是休闲旅游避暑的好去处。”杨荣苏对菱角村发展乡村旅游很有信心。

记者采访时,杨荣苏正在升级改造他家的民宿,准备迎接即将到菱角村写生的学生团队。他告诉记者,从2017年至今,他家已经接待了1000多人次游客。

“为充分发展旅游业,菱角村还组建了苗族文艺表演队,在采花节、跳花节、六月六等节日,表演跳芦笙、吹木叶、唱敬酒歌等具有苗族风情的文娱活动。”吴杰说。

除了乡村旅游,菱角村还把产业发展作为美丽乡村创建的源头活水,以“村集体领办、贫困户参与、互助社合作、四股份经营”的发展模式壮大村集体经济,也逐步点燃了村民创业致富的激情,凝聚了脱贫攻坚的强大合力。

“这些年,菱角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吴杰介绍说,2017年,菱角村被国家住建部公布为“保障基本示范村”,贫困发生率也从2014年的50.95%下降到2018年的0.48%。

菱角村房屋一角。

青瓦白墙绿树,苗寨苗风苗情。今天的菱角村,已是“美丽乡村”的最佳代表。

打造“花”链 贫困村走上致富路

平均海拔2450米的赫章县兴发乡中营村,以山地乡村旅游闻名,特别是夏秋时节,环绕村庄种植的万寿菊、马鞭草、薰衣草组成的花海,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旅游度假。

过去的中营村是个典型的贫困村,“姑娘不愿嫁入,男子娶不上媳妇”。

赫章县扶贫办副主任孔令光介绍说,以前中营村交通不便,道路也不好,一下雨就泥泞不堪,村民出入极不方便。

2015年,深圳提供的对口帮扶资金150万元,对村里的基础设施进行了大提升。村里有一个石碑,详细列明了项目施工情况:硬化4.5米通组公路1公里、修建河堤2公里、建设20立方米水窖4口、民居改造20户、改厨改厕改圈50户……使中营村170户725人直接受益。

赫章县兴发乡中营村一块石碑上,详细列明了深圳对口帮扶项目施工情况。

村民张顺美今年66岁了,她家原来用的是旱厕,由于没有冲水设备,平时总是臭气熏天。有了深圳的帮扶资金,她家的厨房、厕所以及房屋外墙都进行了改造,“现在条件好多了,厕所又大又干净,房子也变漂亮了。”张顺美高兴地说。

生活条件改善了,中营村人又琢磨起如何走上致富路。

“借韭菜坪景区开发之机,中营村开始发展旅游产业,农家乐数量从2014年的1家发展到现在的几十家,使从前只会种玉米、种土豆的村民,变成懂经营会管理的生意人。”孔令光介绍说。

同时,依托大韭菜坪野生韭菜花资源,中营村大力发展山地特色乡村旅游。为延长旅游周期,中营村创新农旅结合方式,通过“支部+公司+贫困户”的方式,流转土地种植万寿菊、马鞭草、薰衣草,打造了一条集旅游观光和产业发展为一体的“花”产业链。

修路建房治污水 公鸡山村大变样

今年2月5日是农历正月初一,金海湖新区小坝镇公鸡山村王婆岭文化广场欢声笑语、热闹非凡,一场长桌宴将村里的老老少少都聚拢过来,喜迎新春共享团圆。

日前,本报“大局”采访报道组来到公鸡山村,村委会副主任史俊华介绍当时的盛况说,“全村600多人围坐在一起,看演出、吃长桌宴,一起分享过上好日子的喜悦。”

长桌宴是沿着文化广场上的龙门池而设。龙门池碧水微波,四周灰瓦白墙的彝族民居倒映在池中,在热闹中增添了一分宁静恬淡。

“以前这里就是一个污水池,时常散发着臭气。”小坝镇镇长叶军告诉记者,2015年,深圳提供了20万元帮扶资金,对这个污水池进行改造,使污水池变成景观池。同时在各级政府的帮助下,村里的危房、道路、水电等基础设施都得到改善,使公鸡山村大变样。

金海湖新区小坝镇公鸡山村。

为了让村民增加收入,公鸡山村还聚焦产业发展,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方式引进生态农业果苗种植公司,带动贫困户通过土地流转、务工报酬实现增收。

“比如我们目前种了100亩青脆李,每亩收入四五万元,村民参与种植和收割,每月可以有2000多元的收入。”叶军说,经过这些年的努力,公鸡山贫困发生率从2014年的15.05%下降到2018年的2.84%,村里气象日新,村民的日子越过越好。

深圳有力推动了毕节脱贫攻坚进程

——访毕节市扶贫开发办主任颜岭

毕节市扶贫开发办主任颜岭。

金秋时节的毕节,青山环抱,硕果盈枝,田间地头一派忙碌的丰收景象。谁曾想,20多年前,这里还是苦甲天下的贫困地区。

近日,在接受本报“大局”采访报道组专访时,毕节市扶贫开发办主任颜岭表示:“20多年来,毕节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发展。这些变化,离不开深圳20多年不离不弃地帮扶,毕节人民感恩在怀,并将化为脱贫致富的不竭动力,与深圳共同谱写扶贫协作新篇章。”

深圳以高度的责任担当帮扶毕节

说起深圳帮扶毕节的成效,颜岭如数家珍:20多年来,深圳市累计投入各类帮扶资金5.44多亿元,实施900多个帮扶项目。其中,深圳帮扶的5个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中的4个实现省级“减贫摘帽”,173个贫困乡镇中112个实现省级“减贫摘帽”。

“20多年的帮扶,深圳以高度的责任担当,科学制定帮扶目标和任务,开展了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和全方位对口帮扶工作,有力推动了毕节脱贫攻坚进程。”

深圳精神激励毕节走出贫困

“在深圳学习交流培训,给毕节的干部群众带来极大的思想观念冲击。”颜岭以自己举例说,2006年,当时他还是金沙县委组织部副部长,与100多名毕节干部赴深圳开展为期1个多月的交流培训。

“深圳的培训令人耳目一新。课堂教学内容丰富,授课的不仅有专家教授,还有企业家,课堂上老师与学员互动交流,不断碰撞出思想火花。此外,我们还走进工厂企业,开展现场教学,这些都令我们受益匪浅。”颜岭说,通过20多年的思想大“换血”,毕节干部群众的思想不断解放,观念不断更新,素质不断增强,能力不断提高,精神面貌和经济社会发展一样,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深圳精神,创造了令世人瞩目的深圳速度和深圳奇迹。”颜岭说,深圳的发展成就,也激发出毕节干部群众走出贫困的志向和内生动力,凝聚起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强大力量,有效加快了决战贫困、提速赶超、同步小康的步伐。

期待在更多领域与深圳加强合作

毕节属于乌蒙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是贵州省脱贫攻坚的“主战场”。“截至2018年末,全市贫困人口为44.41万人,要如期实现‘相约2020’目标,任务依然艰巨。”颜岭说,毕节期待在更多领域与深圳加强合作。

颜岭介绍说,毕节“水火并济”,资源丰富,希望与深圳继续加强煤、电等能源开发利用与合作,将毕节的能源资源优势与深圳的产业、技术、装备、管理等优势进一步结合起来,帮扶毕节发展能源经济,实现双赢。

“毕节农产品质好价优,但在知名度和品牌打造方面仍有很大空间。”颜岭表示,希望推动在深圳大型超市和农贸市场建立毕节农产品直销区,作为宣传营销毕节优质农产品的平台;依托直销区推动生产企业在鲜活农产品经营上,由与供应商合作、联营转向基地直供,并由大路品种销售转向品牌化、特色化经营。“毕节生态环境优良,农产品天然绿色,希望能有更多毕节的农产品摆上深圳人的餐桌。”颜岭为毕节农产品打call。

“洞天湖地,花海鹤乡”,毕节山川秀美,如何加强与深圳的合作,吸引更多游客到毕节来旅游观光?颜岭表示,深圳有成熟的旅游市场,希望组织深圳客商、旅行社等赴毕节考察,共同开发毕节文化旅游产业。同时鼓励深圳旅游企业和媒体参与毕节大型文化旅游宣传推介、促销、招商、节庆展览等活动,促进双方旅游业优势互补、融合发展,加快打造旅游共同体。

“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希望支持深圳企业在毕节探索发展‘飞地经济’。”颜岭认为,在产业转移承接方面,可以采取援建、股份合作、产业招商等模式,共建产业园区,推动深圳的劳动密集型、生态环境型企业向毕节转移。此外,希望建立完善两地产业转移信息共享平台,做好深度交流和服务;建立企业对企业的交流平台,带动两地园区企业进行技术交流、互通有无、共享销售渠道、共觅合作契机。

编辑 郑蔚珩

(作者:读特记者 王莉英 陈智军 焦子宇/文 李忠 郑蔚珩/图/视频)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