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局|深圳企业中环油在塔克拉玛干扎根6年科学治沙造林33万亩
读特记者 石义胜 张雪松 黄子芸 王森 张颖/文 任宪平 /图
2019-09-20 08:07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在诗人王维眼中,风沙漫天的大漠充满阳刚与壮美。而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麦盖提县老百姓眼里,大漠意味着土地的贫瘠和对家园的步步紧逼。

麦盖提县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是全国唯一一个嵌入沙漠的县,沙漠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90%,老百姓只能龟缩在仅剩的绿洲中种植一点棉花或者红枣、核桃等作物,经济发展滞后,是一个深度贫困县。面对赖以生存的绿洲不断遭到风沙侵蚀,当地干部群众世代与沙漠抗争,延缓沙进人退。但是,由于自然条件的恶劣,年年植树不见林,沙漠每年以7-10米的速度向绿洲挺进。

深圳企业中环油在塔克拉玛干沙漠6年成功造林33万亩,缔造了科学治沙、林进沙退、以林养林、以林富民、生态扶贫的绿色奇迹。

如何才能打赢一场沙漠造林、防风固沙、生态扶贫的翻身仗?

这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一家来自深圳的援疆企业在科研院所、地方政府、广大群众、环保组织等社会各界力量的合力支持下,经过孜孜不倦的求索,6年成功造林33万亩,缔造了科学治沙、林进沙退、以林养林、以林富民、生态扶贫的绿色奇迹。

主动请缨

承接中国—联合国绿色发展项目

塔克拉玛干沙漠,在维吾尔族人眼中,它是“进去出不来的地方”,在西方探险家眼中,它是“死亡之海”。塔克拉玛干沙漠,是我国最大的沙漠、世界第十大沙漠,同时亦是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平均年降水不超过100毫米,最低只有四五毫米;而平均蒸发量却高达2500-3400毫米。即便当地农民在绿洲种植农作物,也大量依赖叶尔羌河的水源补给灌溉。

“夏天沙漠的地表温度最高可达70摄氏度,在这里植树,不是渴死就是晒死。”深圳中环油新能源有限公司(下称中环油)董事长李铁回忆说,2012年到麦盖提考察的时候,当地的农户都不相信这帮从深圳过来的投资者真能在沙漠种出片树林出来,很多人看了公司的名字,揣测他们是来圈地采石油的,私底下说我们“不是傻子就是骗子”。

“对于种树,我们并不是外行啊,怎么就不能在沙漠种树呢?”李铁说,朋友善意的提醒和当地农户的不理解,都没有动摇公司几位高管“试一试”的决心。

他们的这份底气和执着源自2007年开始,中环油就先后在广东、海南、云南和四川等地,利用滩涂、荒山、荒坡种植小桐子生物能源林,2008年承担中国——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少数民族地区绿色能源减贫项目,除了建设小桐子生物能源原料基地外,还通过与科研院所合作,大力开展科技创新研发工作,承担了国家“十二五”生物能源原料品种选育和规模化种植示范重大课题,以及省部级科研项目若干项,并于2011年向波音公司出口了国内首批小桐子生物航油原料油,已经有了自己的一套生物质能源产学研体系。

随着中环油业务的扩展,既需要找到更多的空间种植生物能源林,又要保证林不与粮争地、不与人争地,广袤的大漠戈壁进入了中环油的视野。机缘巧合的是,2012年,我国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合作,准备在新疆利用生物技术治理塔克拉玛干沙漠,探索以绿色发展项目,带动少数民族群众贫困人口脱贫。中环油接到任务后,对喀什地区多地进行了勘察,作了可行性研究,最终选定麦盖提作为项目实施地,与麦盖提县政府签订了合作协定。项目经商务部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审核,2013年7月批准立项,同年10月10日正式启动“中国—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合作新疆环塔百万亩防沙治沙生物质能源林基地建设项目”。商务部中国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中心为国家项目办公室,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为国际合作方,自治区扶贫办为项目执行方,中环油为唯一的项目建设方。

2015年种的第二批树 目前已基本成林

项目一期占地30万亩,计划以种植文冠果为主。文冠果是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在我国北方地区推广的生物能源树种,是我国特有的树种,有1200多年的栽培历史。

“文冠果全身都是宝,种子可以提炼成精油、食用油、航空油,花可以制茶,种皮、果壳、叶子和枝条分别可以生产生物燃油、活性炭、甙苷、蛋白粉、生物医药等产品,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大连民族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系教授金华说,基地的文冠果种木来自内蒙古赤峰,具有耐土地瘠薄、耐盐碱、耐干旱等特点,在沙漠种植存活量也很高,在改良土地和防风固沙方面亦有特长。

文冠果

科学治沙 向沙漠挺进16公里

植树1.64亿株造林33万亩

“6年前种下的树苗只有大拇指粗,如今已经有碗口粗,彻底成林了,林下的植被覆盖也非常好。”麦盖提县自然资源局局长兼林草局局长、防风固沙造林指挥部主任王宇峰指着项目指挥部四周的成片白杨,眼神中透着一股欣慰。六年来,王宇峰跟同事在这片不毛之地驻点值守,为造林提供保障。

事非经过不知难,高温、缺水、大风、土地贫瘠……这些都是沙漠造林的拦路虎。

6年前,中环油的先行者挺进塔克拉玛干战天斗地,首当其冲的是解决用水的问题。为了避免抽取浅层地下水影响生态,中环油在沙漠建凿了400余口120米深的机井,配建了400多个泵房,仅此一项就开支五千多万元。为了发挥节水滴灌设施的作用,同时也为便于文冠果成林长高后机械作业,中环油征调了麦盖提及周边几个县的推土机,把一个个几十米甚至上百米高的沙丘全部推成平地。同时,还自费修建标准砂石路330公里、柏油路50公里,架设10千伏高压线路330公里,建设变电站3座、通信发射塔1座,极大改善了项目所在地及周围30个村庄的交通、通讯、灌溉、用电以及饮水等公共基础设施和生活条件。

深圳中环油新能源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伟军 与在林区从事管护工作的老百姓在一起。

“为了提高沙漠造林的成活率和综合效益,中环油积极和大连民族大学、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所、四川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开展了全产业链的科研合作。”中环油副总经理刘伟军说,研发团队中现有20余人,教授、副教授各6名,还聘请了两名中国工程院院士提供技术指导,成功申报了7个国家级、自治区级纵向课题以及开展了十几项横向合作课题,研究内容既有长期的树种驯化改良项目,也有短期的水肥控制技术。比如,在试种过程中,为解决沙子无法蓄水的难题,通过反复研究,采用穴内回填黏土和放置麦草保墒技术锁住水分;乔灌草套种迅速改变小环境降低水汽蒸发量,多数树种用水量能节省90%左右;通过植物根部套管隔温、防止动物啃啮,通过水肥一体化控制等技术,解决土地贫瘠问题,苗木成活率达到85%以上,补栽后达到95%以上。

世代饱受风沙之苦的麦盖提居民,对中环油投入真金白银帮助造林防风固沙看在眼里,喜在心头。在县委县政府的组织下,前几年每年春秋两季植树季,数以万计的村民骑着摩托车,背着帐篷,带着锅和馕,自发从十里八乡赶到沙漠,参加义务植树,高峰期沙漠里汇集了八九万人。沙漠夜间冷,有些农户没有帐篷,就在沙面铺上蛇皮袋和衣而睡。武汉大学教授朱宜萱今年80岁了,已经连续六年不远万里赶来,和全国十多个省份的志愿者相约在沙漠挥洒汗水,种下希望的种苗。

“植树季我老婆都不让我往洗衣机放衣服,因为沙子怎么也抖不干净,沙子已把两台洗衣机都给磨坏了,我的衣服只好自己动手洗。”麦盖提县政协原副主席程守谦曾长期主持项目指挥部造林工作。退休后,他还舍不得离开,成为中环油的一名荣誉顾问,每天都要开车到林子里转一转才踏实,“林子太大了,沿着林间的砂石路开车兜一圈,要4个小时,以前没有路名,很多人进来都迷过路。”

“对当地百姓来说,造林防风固沙就跟吃饭一样重要,条件再苦,只要树能活下来,大家心里就是高兴的。”阿布都摸明·衣明说。他是麦盖提县库萨尔乡铁米热克村村民,现在专职负责管护一口井及一片林区,他已经把家里的土地转租出去,把家安在了林区。在林区工作很寂寞、艰苦,但他喜欢这种给树苗浇水、看着树苗一天天长高的生活。

6年转瞬而逝,新疆环塔百万亩防沙治沙生物质能源林基地一期30万亩全部完成,二期完成3万亩,种植各种林木达到了1.64亿株,向沙漠腹地推进16公里,成功实现林进沙退。今年秋季植树季准备将再植树1万亩,其中包括5000亩文冠果。经过多年的树种驯化,这种树已经适应了塔克拉玛干的风沙,结的果子颗大饱满。

投入4.8亿探索沙产业

造林工程也是脱贫工程

“这两年,肉苁蓉和甘草非常热销,有大型中药公司找上门,想与我们合作建立中药深加工基地。”刘伟军指着一大片梭梭和肉苁蓉套种的林区说,沙漠造林成本很高,现在一年光是抽水滴灌和人工管护的成本就要几千万元,如果只有投入没有产出,这个项目就无法持续,更没有示范推广意义,而探索特色沙产业是破局的关键。

深圳中环油新能源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伟军与林区从事管护工作的老百姓在一起。

6年间,中环油投入4.8亿元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建设了33万亩能源林基地,不仅种植了新疆杨、乌屯杨、胡杨、红柳等生态树种,还种植了沙枣、俄罗斯无刺大果沙棘、文冠果等经济作物,同时套种甘草、罗布麻等中药材,在梭梭下嫁接肉苁蓉,形成了一套沙产业,一年产值可达8000万元。33万亩林地带动当地建档立卡的120户贫困户进入沙漠基地从事长期管护工作,每户负责一片林木管养,还组建了农民合作社,中环油通过采购苗木、集体造林以及管护林木等方式,为贫困农户创造就业机会,每户年收入达到3万元以上。中环油还带动建档立卡的1200余名贫困人口从事沙产业生产,每年进林区工作3个月,人均收入超过9000元。

烈日当空,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沙子热得烫手。但在沙层下面,随处可能埋藏着“沙漠人参”——肉苁蓉,曾被作为贡品的一款中药材。中环油积极鼓励当地农户参与林下经济的发展,现已建成的3.5万亩肉苁蓉产业基地中,有1.5万亩分配给了全县1.3万多户贫困户,由公司统一进行管理,3年的收益直接支付给贫困户,平均每户每年有一亩地的肉苁蓉收入,达到2000元以上。3年期满后,如果农户愿意自己继续从事肉苁蓉生产,可以优先享有承包权,从而形成农户可持续的增收方式,防止返贫。

当地老百姓在林区内挖肉苁蓉。

“我们最初定位这个造林项目时,是经济效益优先、可持续发展,兼顾社会效益,当前,更多的是考虑社会效益优先,兼顾企业的发展。”刘伟军解释说,作为一家来自深圳的民营企业,扎根塔克拉玛干大沙漠造林,我们也是援疆的一分子,在脱贫攻坚决战决胜阶段,中环油也愿意出一份力,帮助麦盖提的贫困户早日脱贫。

以育苗为例,中环油自己繁育成本为1元/株,向农户采购的价格为2.2元/株,通过企业让利带动农民创收,累计采购苗木总价1.2亿元。通过技术和资金的投入,当地还培育出了20多户育苗专业户,先后成立了10多个育苗合作社,每个合作社社员数量为50-60户,而贫困农户社员平均达10余户,农民合作社和育苗专业大户的发展促进了当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和发展,为当地育苗产业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沙海变绿洲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这片白杨树就是我当年种的,现在都有10米高了,我们一起拍张照。”8月25日上午,麦盖提县尕孜库勒乡一位农乡领着一家七口坐车来到林区乌尔曼路一带“寻亲”。

对于世代饱受风沙侵扰的麦盖提居民来说,绿色弥足珍贵。“不管是县委县政府,还是广大村民,都像爱护自己的孩子一样爱护这片树森。”王宇峰说。

33万亩林区不仅有效保护了麦盖提县不受风沙侵袭,也为相邻的莎车县、泽普县和岳普湖县筑起了防风固沙的生态屏障,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南北方向堵住了一道长达25公里的风口,保护耕地20万亩,惠及4万-5万农村人口,产生了显著的生态效益。

在林区中间特意空出的一块小沙丘上屹立着“绿水青山 就是金山银山”为的是让每一位人 爱护树林 不忘初心

“当地年降雨量由2010年的56.5毫米提升到2017年的109.6毫米,年风沙天气由2010年的106天减少到2017年的40天,当地老百姓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极大地提高了当地棉花等主要农作物的产量。”王宇峰表示,据当地农户普遍反映,小麦亩产从过去的100公斤左右增加到了400公斤左右,棉花过去每年需要补播多次才能成功,现在已经不需要补种了。

成片造林的成功,生态环境的修复和改善,也带动了当地主要经济树种红枣种植面积的快速扩张,目前“麦盖提灰枣”这一特色品种的种植面积达到了56万亩,一跃成为公认的“红枣之都”,2018年红枣总产量约23.57万吨,产值接近22.08亿元,只红枣一项人均收入就达到5900元左右,为实现2020年全县脱贫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目前全县已经初步建成了以红枣为核心的分选、包装和加工等企业20多家,还引进以肉苁蓉为原料的冻干企业和核桃深加工企业等多家公司,同时也推动了电商产业和休闲食品加工企业的发展,为当地创造了广泛的就业机会。

随着33万亩林地的建成,在沙漠项目地中又成功申报国家湿地公园和国家沙漠公园各一座,新开发的N39沙漠旅游公园现已成为喀什地区最新的一张旅游名片,目前每年接待游客人数达到了30万人次。

在林区采访时,不时有野兔窜出草丛,同行的向导艾买提·买买提掏出手机翻出几张相片说,“你们看,上个月我在林区拍到了3只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野生黄羊。连野生动物都发现这儿水草肥美了。”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站在林区制高点观景台举目四望,绿色一眼看不到头,昔日的不毛之地告别了风沙肆虐,变成藏富于林的金山银山、守护百姓的生命绿洲。

记者手记

科技赋能 敢闯敢拼

麦盖提居民世代想做而没有做成的事,因为中环油的到来,将沙漠造林、林进沙退这一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变成了现实。短短6年间,造林33万亩,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大丰收。

投入4.8亿元沙漠造林,看似无知者无畏,是一场大冒险,但无论是早期的地质勘察、树种选择,还是后期的管护、盈利模式的成熟,都是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埋头苦干、巧干,成为深圳援疆的一面标杆。

中环油创造的绿色奇迹,背后是特区人敢为人先、敢闯敢试的拼搏精神,是尊重自然、相信科学的实干精神,是不计得失、胸怀大局的奉献精神。

编辑 张颖

(作者:读特记者 石义胜 张雪松 黄子芸 王森 张颖/文 任宪平 /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