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音乐始终是深圳文艺蓬勃发展中的一抹亮眼色彩。走在改革开放前沿的深圳,推出了一批批脍炙人口的音乐作品和优秀音乐人走向全国舞台。活跃的文艺生态背后,还有着无数基层音乐人的努力与付出,他们虽不耀眼,却也在自己的领域默默耕耘,实现价值,青年男中音彭思超就是他们其中的一员。“深二代”的他,从流行歌迷,到专业歌手、音乐老师、再到深圳市音乐家协会“最年轻“的副秘书长……对于音乐的痴迷和责任感,让他在这条道路上步履不停。
“老师,是我最看重的身份”
出生于1986年的彭思超如今是广东省音乐家协会会员、深圳市音乐家协会副秘书长、深圳歌唱家协会秘书长,除此之外,他还经营着一家文化传播公司,主要从事艺术教育工作。“目前我的主要工作就是教书育人”。老师,是彭思超现在最看重的身份。走进他的办公室,满满当当都是音乐教学相关的东西,平时他就坐在钢琴前,指导学生们的演唱。彭思超心里有对深圳下一代艺术造诣的期许,对学生很是上心。走出他的办公室,整整一层楼的空间依照培训需求,被井井有条地划分为录音室、排练室和各种教学室。完善的划分,因为他认为“学艺术更多地需要一种私人的交流”。
“艺术这条路,想要成名成家真正‘学出来很难。虽然也有人说‘出名要趁早’,但太早了不是一件好事,在该学习的黄金年龄没有静下心来,积累了太多‘社会性’的东西就会变得浮躁”。从事着音乐教育,彭思超见多了怀揣明星梦的孩子,也培养出过在音乐选秀中表现亮眼的学生,他希望在音乐之外传递给他们更多成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今年暑假,彭思超从美国请来了国际声乐导师进行授课,与此同时,毕业于星海音乐学院美声专业的他也没有停止学习。作为音乐上的“多面手”,他希望自己能在流行演唱和音乐剧演唱方面得到更加科学而现代的技巧。他表示在布鲁斯、爵士乐、摇滚乐等大众音乐架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流行音乐演唱,有着很宽泛的范围,囿于“学院派”的模子里,以“美通”和“民通”方式进行流行演唱,会让学生失去自己的个性。
曾经“东区410”乐队的主唱,走向深圳大舞台
从爱好走向专业,彭思超的学院生涯和艺术实践几乎没有离开过深圳。
小学一年级时,彭思超随父母来到深圳定居,一套别人送给父亲的音响让他开启了对音乐的兴趣。“我每次攒够了零花钱就去买碟,还记得我的第一张CD是是张震岳的《爱我别走》,里面的每一首歌我都会唱”。此后,他开始学吉他,在初中学校的演出中自弹自唱了陶喆《普通朋友》,并被评委“校园十大歌手”,彭思超仍清晰地记得,舞台带给自己的满足和喜悦开始远胜于其他。后来,他像每一个爱音乐的男孩一样,自己组建了乐队,并模仿着汪峰‘鲍家街43号’的样子将乐队取名为“东区410”——这是他的音乐启蒙老师家的地址。后来,以音乐特长生进入梅林中学的彭思超接触了学习钢琴、乐理、视唱练耳等专业音乐知识的熏陶,那个时候的他还未曾料到,自己正在从一个痴迷流行音乐的男孩,渐渐走向了音乐专业的道路。高三毕业,他考取了星海音乐学院的美声专业,并在毕业后选择回深发展,渐渐走向创业道路。
在歌手这一身份上,彭思超同样展现了自己的活力。他曾与深圳音协合唱团获得百歌颂中华一等奖、台湾海峡两岸比赛一等奖、群星奖全国金奖第一、美国圣路易斯国际合唱节四个奖项、第八届金钟奖合唱比赛第一等成绩,并在2014年、2016年、2017年获广东优秀音乐家称号。彭思超说:“我是一心想活在舞台的人,享受灯光,观众的掌声,和人们的认可,这是我人生中快乐的事”。
如今,在市音协等单位担任职务的他在日常教学之外,还承担着繁杂的工作。“大舞台固然更加吸引人,但也需要更多的准备”。作为市音协“最年轻的秘书长”,彭思超在协会组织的大大小小的慰问公益演出、专场音乐会、节庆活动中承担着许多艺术之外的事情,压力不小。然而,他对记者说:“我是很珍惜机会的人,太计较得失,我没有这么想过。”彭思超表示,深圳越来越好的文化氛围,火热的群众文化和对艺术教育的重视,让他对自己所做的事业更加有信心,也期待着深圳有一个更加“文化范儿”的未来。
编辑 李怡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