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荣获茅盾文学奖的《尘埃落定》之后,全国著名藏族作家阿来一直没有放弃对文学中神性的表达,即生命对现实与精神的超越。近日,阿来携新作《云中记》做客深圳南山书城,以“愿你面前的道路是笔直的”为主题,与深圳读者分享创作故事。
长篇小说《云中记》讲述了汶川地震后,发生在四川一个三百多人的藏族村落——云中村的故事。地震中,一百余人伤亡,根据地质检测,村子所在的山坡将在几年内发生滑坡,在政府的帮助下,整村搬迁至一个安全的地方。然而村中祭师的内心越来越不安宁,他总是惦念着死去的村民,最终决定返回原来的村落,照顾那些在地震中逝去的亡灵……
“愿你面前的道路是笔直的”阿来解释,这句话是书写对象实际生活中在分手时互相祝愿的话,有精神象征意义、包含了丰富的精神情感,第一个层面是告慰亡灵的,另一个是精神象征意义上的人生祝福。
在这个焦虑的快节奏时代,阿来是如何沉下心来写出这部让人越读越安静的20万字作品?当日分享会,阿来与读者一一讲述。
突然而至的创作灵感
阿来回忆,汶川地震十周年那天,5月12日下午2点08分,四川全省默哀,所有汽车都在鸣笛,所有警报都被拉响。
“平常我是一个比较平静的人,但那一刻可能有20分钟左右我泪流满面,我赶紧锁上了书房的门,我不想让家里人看见。”过了20分钟后,阿来收起了当时正在写的一部小说,立即开始了《云中记》的创作。突然而至的创作灵感,让阿来在几乎没有事先构思的情况下,仅花了3个多月的时间就完成作品。
2008年,阿来作为志愿者曾在灾区参与过救援工作。这一刻的,终于让阿来的所有记忆复活了。作为四川省作家协会主席,汶川地震之后,很多作家向阿来申请写地震相关题材,“写地震会不会有灾民心态?”阿来对此很警惕,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阿来坚持要对死亡的生命有庄重感,所以他不仅警惕别人谨慎书写,自己也迟迟无法动笔。
从书中获得宁静
莫扎特的《安魂曲》在作品中充当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为何是《安魂曲》,现场阿来做了详细解释。
这是一部饱蘸深情、庄严隆重的作品,阿来行文流畅自由,情感饱满厚实,整篇充盈着草木之灵与人性之美。“写作这本书时,我心中总回响着《安魂曲》庄重而悲悯的吟唱”,阿来说,他在莫扎特《安魂曲》的陪伴下创作这部作品,作品题词中他也特别致敬了莫扎特。
阿来曾作为志愿者在震后第三天进入灾区参与救援,并在那里待了八九个月时间。他看到人们在面对死亡时只能哭泣,哭泣之后是漫长的沉默,是把心掏空的那种沉默感。
“中国人对待死亡除了哭泣,还有其他更庄重的方式吗?”阿来想到了莫扎特《安魂曲》,曲子本身抒写死亡,女高音合唱队像颂诗一样吟唱着死亡。如果真有灵魂,阿来希望灵魂有一个美丽的归处。他认为,这对于活着的且要面对死亡的人来说,是一种巨大的鼓励,这里所表达的是一种很深刻的宁静。
现场嘉宾青年作家、深圳作家协会副主席蔡东说:“《云中记》是一本让人越读越安静的作品,很多时候我们拿到一个长篇小说会感到剧烈的刺激,它会一路压迫读者,但《云中记》不是这样的,它让人阅读的时候很安静。”
蔡东认为,书中阿巴是一个为死者和亡灵服务的祭师,这个职业和作曲家很像,两者都在为死亡和消失服务。她说,《云中记》所带来的力量,是看待死亡时那种庄重的态度,庄重感弥漫在字里行间,从章节分布的第一天到第七天的紧凑,再到月份的慢慢消失,读者也从一种紧张感艰难走出、而渐渐步入了庄重的节奏中,这便是那种让人越读越安静的节奏,并且让人不得不思考生命的价值与意义。
阿来简介:
作家,四川省作协主席,曾任《科幻世界》杂志主编、总编及社长。1982年开始诗歌创作,八十年代中后期转向小说创作。2000年,其第一部长篇小说《尘埃落定》获第五届茅盾文学奖。2018年,其中篇小说《蘑菇圈》获第七届鲁迅文学奖。成为“双冠王”。主要作品有诗集《梭磨河》,小说集《旧年的血迹》《月光下的银匠》,散文《大地的阶梯》《草木的理想国:成都物候记》,小说《尘埃落定》《空山》《格萨尔王》《瞻对》《三只虫草》《蘑菇圈》《河上柏影》等。2019年,出版最新长篇小说《云中记》。
编辑 刘桂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