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须下“真”功夫、“细”功夫。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就激励和引导广大科技工作者追求真理、严谨治学提出明确要求。
当今时代,科技竞争和角逐的主战场在于“卡脖子”的关键领域核心技术以及重大基础研究成果。要在这些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就要敢于摆脱思维窠臼和路径依赖。不唯书不唯上,不盲目崇拜权威,只唯真理并以严谨治学的态度追求真理,是科学家发现真理的不二法门。
新时代科学家精神,重要的一条就是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是科学家的精神基础,也应是新时代科学家精神的本质特征。身为科学家的袁隆平,常年挽起裤腿行走在稻田里,把科研做在大地上;为做出“临床医生首选的新药”而孜孜以求的王逸平常说:“只有严苛,才能换来每一种新药的安全。”追求真理、严谨治学成了攀登科学高峰的楷模最鲜明的共性。
追求真理、严谨治学,须坚定对科学的追求。天文学家哥白尼曾说:“人的天职在勇于探索真理。”西班牙著名哲学家桑塔耶纳亦有言:“我们探求真理,在一切事件中,获得真理是最高的快慰。”在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的征途中,我们不乏把热爱科学、探求真理作为毕生追求,始终保持对科学好奇心的典范。既是科研学术导师又是科普爱好者的钟扬,在停不下来的科研和热情洋溢的科普中,把对科学的追求演绎到极致;“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志探“龙宫”,乐在其中,从1958年到2014年,核潜艇事业伴随着他从青春走向耄耋之年。越是接近真理,便越是发现真理的迷人。科技工作者坚定对科学的追求,才能永葆仰望星空、探求真理的好奇心,才能甘愿付出辛勤劳动,才会耐得住性子一丝不苟下功夫,向着真理不断抵近。
追求真理、严谨治学,须坚持唯真是命的精神。科学研究是永无止境、不断探索的过程,既要解放思想,也需严谨、较真;既注重独立思辨不人云亦云,又讲求理性质疑,不迷信权威。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强调:“在基础研究领域,包括一些应用科技领域,要尊重科学研究灵感瞬间性、方式随意性、路径不确定性的特点,允许科学家自由畅想、大胆假设、认真求证。”传统不是窠臼,已经到达的高度也决非巅峰,有敢于突破、敢闯新路的追求和志向,才能开拓新域、攀至新高、抵达新境。唯真是命,才会保持严谨的治学态度,立足科学、大胆假设,扎实求证、反复推敲,催生最前沿的科学发现和灿烂的科研发明。
追求真理、严谨治学,须坚守科研的伦理和底线。科研诚信是科技工作者的生命。一代代科学家在推动人类科技文明的进程中,不仅因卓越的科学成就彪炳史册,更因高尚的道德情操让科学史、文明史熠熠生辉。科学研究探索的是基于事实的真理,来不得半点虚假,应立德为先、诚信为本,严守科研伦理规范,守住学术道德底线。学术,乃做学问之术。学风正,则学术如春起之苗,日有所长。而浮夸浮躁、投机取巧甚至学术造假,与科学家精神背道而驰。“真”做学问、“真”做科研,才能得“真”学问、出“真”成果。
科学家精神的光辉,铸就了科学共同体的精神气质,提升了全社会的精神境界。在矢志于成为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的深圳,广大科技工作者积极发扬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在科学前沿孜孜求索,定能在重大科技领域不断取得突破,助推城市成为更加耀眼的创新科研高地。
编辑 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