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景镇和他培养的学生。(受访者供图)
“在科学上是没有平坦的大路可走的,只有在崎岖小路上攀登不畏劳苦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年逾七旬的深圳大学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教授李景镇,一生都在探索高速成像“一瞬即逝”过程中所发生的变化和规律,为我国尖端科技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作为我国高速成像研究领域当今最重要的学科带头人,李景镇是转镜超高速成像技术目前国际学术界的代表人物,也是国际全光极高速成像技术的开拓者。他胸怀祖国,勇于创新,严谨治学,甘为人梯,为助力我国实现世界科技强国梦而努力奋斗。
胸怀祖国
——铸国之重器乐于奉献
出生于江苏徐州的李景镇自幼痴迷读书学习,在学生时代,他以优异成绩考入清华大学。大学期间,沉浸在知识海洋里的李景镇,曾有一个学期没有出过校门。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毕业后,他走上了探索高速成像的科研生涯。
1968年,李景镇到中科院西安光机所工作,投身于国防事业,为我国“两弹”和航空航天等尖端科技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高速成像是研究物体高速运动过程的一种方法,它与一般摄影最根本的区别,就在于它有高的时间分辨本领,能跟踪快速变化过程的发生和发展,并记录下来,这对于核试验和火箭发射的测试研制极为重要。
由于是国内第一个高速成像的学部研究生,加上动手能力强,年轻的李景镇在所里极受领导重视,工作没多久就参加我国核试验用超高速摄影机的研制工作,此项工作使西安光机所得到了国家的嘉奖。之后,李景镇作为课题负责人从事多项为我国核试验服务的指令性研究工作,其中不乏西安光机所的标志性成果。上世纪末,他又参加我国首枚捆绑式火箭发射的测试任务。
1990年7月,李景镇和20多名队员在西昌基地一待就是70多天,因为条件艰苦,当时很多队员生病,但大家仍废寝忘食地安装调试设备。
“第一次发射那天终于来了,凌晨3点冒着大雨乘车赶往发射场,进入基地的堡垒安装调试,现场紧张有序,气氛有点压抑。”李景镇回忆说,早上8点雨停了,他们一同撤离,在观察区等待火箭发射。
“3、2、1……火箭点火发射,看着火箭尾焰犹如莲花绽放,大家忍不住要欢呼起来,但我们需要测试记录从火箭点火到起飞这7秒的关键过程,在没有检查设备之前,并不知道任务是否成功。”李景镇说,他们飞快赶到堡垒,看到墙体已经被威力巨大的尾焰损坏,万幸的是设备完好并顺利完成测试任务,这一刻,大家才放心地大声欢呼。油然而生的自豪感和幸福感让他至今难忘。
勇攀高峰
——原子时间成像领域引领世界
“我喜欢搞科研。”李景镇告诉记者,尽管自己当时在光机所的工作已经非常顺利,但是他更想做些前沿研究,写写专著,“写科研文章度余生也是不错的”。
这时,清华大学向他伸出橄榄枝。恰巧,著名光学家刘颂豪推荐他到深圳大学拟任物理系主任,“把深圳的光学搞起来”。一边是百年名校的母校,一边是海滨的“年轻”大学,让他左右为难。李景镇妻子说,深圳是一座年轻的城市,充满活力,可以去那里施展一下,发挥自己的才能。这句话让李景镇动了南下深圳的心思。
李景镇到深圳后,使深圳在光学领域的源头创新有了从0到1的突破。他先后写了七八篇关于发展光子技术和光子产业的文章,并多次在全国重要学术会议上作报告。1996年,李景镇在深圳主持召开了全国第一届光子学会议,首先提出第一类光子产业和第二类光子产业的概念,在我国创建光谷过程中做了先期的理论工作,促进了广东光谷的诞生。此外,他还主导成立了微·纳光子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和光子工程研究所。
搞科研要坐得起冷板凳,从毫秒级成像到微秒级成像,再到亚纳秒-皮秒级成像,李景镇用了数十年时间。
“深圳的科研氛围有利于创新。”从事瞬态光子信息技术研究,李景镇探索“一瞬即逝”过程中所发生的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图景及其变化规律,已经建立起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力的研究团队,近几年又在飞秒成像领域取得突破,成像频率已从2017年的每秒7.5万亿幅、2018年的每秒10万亿幅,提高到今年的每秒15万亿幅,远远超过了世界的先进水平,引领国际原子时间极高速成像的研究领域。他先后获得国家级奖6项、省部级奖12项,在深圳期间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项、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等荣誉。
在深圳期间,李景镇先后申请、完成多项国家级、省市级重点科研课题和重点项目,此外还完成了光学学术专著10部,约1700万字,其中主编撰《激光测量学》等三本专著,约973万字;发表论文218余篇。
甘为人梯
——三尺讲台写春秋
李景镇来到深圳大学,一手创立了光电子技术、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两个专业和光学硕士点,为深大光学工程学科建设从本科、硕士到博士三级跳,继而拿到博士后流动站奠定了基础。
李景镇教授一直保持着治学严谨、甘为人梯育芳华的优良传统,每周都会给本科生上课。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是第一要务。”李景镇笑着说,他是教学科研型教授,虽然科研任务繁重,他还是愿意抽时间走上三尺讲台,给学生授课,“我喜欢和年轻人交流,让我的思维变得更灵活”。
到目前为止,李景镇已为深圳培养本科毕业生30多届、硕士研究生14届,培养博士后6名。
在学生眼里,李景镇是个“不爱钱”的教授,数十年兢兢业业潜心研究,只愿当学者,不愿做老板。“有些教授会让学生干一些企业课题,李老师让我们干的都是先导性、前沿性研究,与钱无关,他带的博士、博士后都能从事领先且原创的学术研究。”一名学生这样说。
编辑 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