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政谈|无障碍城市建设仍有障碍,深圳如何闯关夺隘?
读特首席评论员 姚龙华
2019-04-29 15:46

无障碍建设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城市发展状况、文明程度以及现代化国际化水准的重要指标。深圳无障碍城市建设情况如何?怎样才能形成具有国际一流水平无障碍城市“深圳模式”?深圳市政协用了1个半月时间进行专题调研,并于近日开展界别协商建言献策。

一、城市即人,及所有人的城市

英国作家狄更斯说,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取决于它对弱者的态度。美国哲学家罗尔斯也有类似的观点,即社会公正应是“有利于最不幸者”。

说到“无障碍”,很多人脑子里首先想到的,肯定是残障人士。但事实上,它是一个具有高度包容性的理念。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关于残疾人标准定义,每一个生命个体都可能处于残疾的状态,残疾是个体与环境融合互动的结果,残疾人参与社会的障碍往往是由社会环境障碍造成的。也就是说,“障碍”并非一种特例,而是一种普遍性,每个人在生命的不同阶段都可能遇到。

“无障碍”不是残障人士的专利,而是社会公众的共同福利。根据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公约》中的释义,“无障碍”的基本原则是保障所有人在平等的基础上充分和切实地参与社会,尽最大可能提升建成环境、产品与服务通用化水平,让所有人可以使用。跟女性权利是所有人的权利一样,残障人士的权利也是所有人的权利。无论是蹒跚学步的孩童、不小心崴了脚的成人,还是身怀六甲的准妈妈、拄着拐杖的半失能老人,在每个人的一生当中,都会不止一次需要无障碍设施。特别是在“银发浪潮”汹涌而来的背景下,无障碍建设将成为一项基本的公共服务供给和重要的社会治理方式。

莎士比亚说:“城市即人。”换言之,人是城市的核心,城市要“以人为本”。2016年联合国第三次住房和城市可持续发展会议通过《新城市议程》,强调城市是“所有人的城市”。无障碍城市建设,是促进城市文明、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塑造人的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可以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早在2009年,深圳就在全国率先出台《深圳市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以法治方式保障推进无障碍环境建设。

从有形的道路交通、公共设施、建筑设计、信息发展,到无形的制度文化、行为习惯、社会心理、公共意识,无障碍建设的内涵与外延都得到极大拓展与延伸。从主要关注器物层面无障碍的无障碍环境建设,上升到注重器物、制度、文化全面无障碍的无障碍城市建设,可谓水到渠成。去年11月发布的《深圳市创建无障碍城市行动方案》提出,到2020年,完成全面无障碍城市规划设计,构建全面无障碍城市政策标准体系,物理空间、行为规范、文化观念“三位一体”的全面无障碍城市格局基本建成。

二、建设无障碍城市,真正障碍在哪里?

在国内,深圳的无障碍建设起步早、投入大 ,其触角已延伸到设施建设、公共交通、信息交流、宣传教育、居家无障碍改造和无障碍设施竣工验收制度。2016年,深圳获评“全国无障碍建设示范市”称号。

但与国内外发达城市相比较,与无障碍城市追求的全面无障碍目标相对照,深圳的无障碍建设仍有不足,存在观念上滞后、设施碎片化、服务不充分、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建设无障碍城市,最大的障碍在脑子里。当前,很多人还没有认识到无障碍设施的通用性,认为只是残障人士需要,是对小众的特殊照顾,使用率不高,却会大大增加城市建设的造价成本。无障碍建设的推进速度慢,不少已经建成的无障碍设施也经常被侵占甚至被破坏,比如有的盲道被下水道井盖阻断或被共享单车占用,有的无障碍洗手间被锁上当成清洁工具储藏室,导致无障碍上有障碍,都是“头脑里的障碍”造成的。

规划系统性不强,设计不合理,建设碎片化,管理不到位,维护不及时,严重影响无障碍设施的可达性与使用率。由于建设主体多元化,导致无障碍建设往往重数量轻质量、重建设轻管理,往往能满足规划上的纸面需要但难以满足使用者的实用需求,适用度不高,造成变相的资源浪费。

此外,科研和教育投入不足,相关专业人才缺乏,产业发展力度不够,导致深圳无障碍城市建设还面临可持续发展后劲不足的问题。

三、建设国际一流无障碍城市,深圳如何闯关夺隘?

真正的无障碍,首先不是设施的无障碍,而是心理的无障碍、观念的无障碍、文化的无障碍。建设无障碍城市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消除歧视、尊重生命、维护权利,让每个人都平等地拥有尊严,体验生活的美好,以更加舒适自如的方式融入社会。观念的转变、文化的形成,非一日之功。要破除无障碍建设面临的“头脑里的障碍”,根本在教育。目前,深圳正着手开展无障碍启蒙教育,将全面无障碍城市基本知识纳入全市中小学课程教育内容,在中小学安全教育平台开设全面无障碍城市学习专题,开展中小学生无障碍建设实践活动,可谓抓到了根子上。

注重规划设计的整体性、系统性和通用性,才能保证无障碍建设的规范化、合理化,避免走弯路或返工,提高实用性与可及性。《深圳市创建无障碍城市行动方案》明确提出,要将全面无障碍城市建设目标列入城市总体规划;按照“三位一体”布局建立全面无障碍城市建设深圳标准,并纳入《深圳市城市规划标准与准则》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区指标体系;编制无障碍设施设计规范,制定无障碍设施设计审查要点和硬性指标,将无障碍设施建设标准和技术规范纳入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范围。把无障碍建设纳入城市建设大规划、大标准中通盘考虑,在前海城市新中心和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的规划建设中进行全面无障碍建设试点,对于消除无障碍建设的“孤岛效应”大有裨益。

设立无障碍发展研究机构,开设无障碍设计、建设、管理、服务专业学科,培养无障碍建设专业人才,培育完善无障碍相关产业链,是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普遍做法,而对深圳来说目前还很“稀缺”。加大对无障碍相关研究机构、社会组织、专业人才、产业发展的孵化培育支持力度,促进无障碍领域技术、产品与服务全面发展,是很要紧的一件事。

建设管理城市要像绣花一样精细,无障碍建设也一样。无障碍建设属于典型的公共服务,而只要是公共服务,就须以用户需求、用户偏好、用户意愿、用户体验为导向。“爱的反义词不是憎恨,而是忽视。”使用者的需求、偏好、意愿与体验能否“被看见”“被听见”,能否成为影响政策制定、规划设计与设施验收的重要参考因素,直接关系到无障碍建设的实际成效和价值。自1971年开始,日本一些高龄人士和残障人士自发参与到无障碍设计研讨中来,他们每月召开会议,并将关于无障碍设施使用的感受及意见反馈给设计者。在使用者与决策者、设计者的良性互动中,使用者本身成为设计者、建设者、验收者,无障碍建设因而不再为规划图而建,而为使用者而建。还有一点值得注意,跟许多公共设施一样,建好的无障碍设施只是“半成品”,后续的管理与维护也必不可少。否则,一旦落入“重建设轻管理”的窠臼,“用户体验”就会大打折扣。

编辑 曹亮

(作者:读特首席评论员 姚龙华)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