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高速看中国(广东)| 追寻古驿道红色足迹,喜看老区镇振兴发展
深圳特区报记者 吴绪山 /文 刘钢 /图
2021-05-25 20:32

梅州兴宁市北部与江西寻乌县山水相连,历史上,两地虽有山岭阻隔,道路崎岖,但却有一条驿道跨越粤赣,互通商贸往来。而这条古驿道,就曾经出现在毛泽东在1930年撰写的《寻乌调查》之中。近日,记者跟随“沿着高速看中国(广东)”采访团来到兴宁,探访了这条有着400多年历史的古驿道。

兴宁古驿道,其历史甚至可以远溯至秦汉揭岭古道。

“《寻乌调查》详细记录了民国时期寻乌至兴宁的交通线路、物资交流、商贸交易等资料,其中记录的兴宁交通线即是嘉靖年间开设的兴宁北线古驿道。”兴宁市地方志办公室通过详实的调查工作得出上述结论。《寻乌调查》为兴宁古驿道活化利用提供了重要的史料参考,当地正以此打造南粤古驿道“寻乌调查”红色之旅线路,有效整合精准扶贫、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发展乡村旅游和休闲运动等工作,提供优质生态产品,推动原中央苏区实现乡村振兴。

“十二肩岭”是兴宁现存的一处有着重要历史文化价值的古驿道,古道处于大坪镇金坑村与罗岗镇福胜村之间,全长约3公里,原全部为山石铺筑,现沿途基本可见铺石,保留基本完整的石铺道路6段共约300米。据《惠州府志》记载,该驿道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兴宁设北部驿路,路线从兴城出发,通往江西赣州。该驿道是兴宁客家人挑盐和上江西担货及返程的必经之路,是古代沟通兴宁南北的重要干道,因往来担货挑夫经过此山岭,需要歇肩十二次,故称为“十二肩岭”。

十二肩岭茶亭,始建时间无考。

兴宁市退休教师李宣泉长期研究古驿道历史,他介绍称,清代社会稳定,兴宁小手工业迅速发展,织布、毛笔、墨、扇成为四大手工业产品畅销东南数省,此外还有大宗的潮盐及广惠产品,都由这条古驿道转运至赣南。兴宁北线驿道作为沟通粤赣的干道,其重要作用一直沿袭至民国时期。“值得关注的是,在革命年代,共产党的军队曾沿着这条路北上战斗,许多物资通过这条路运往江西,在支援中央苏区中发挥过重要作用。”兴宁市地方志办公室的相关研究也提到,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处于两省四县之中的大信乡成为革命的热土,北有寻乌古柏开辟的阳天嶂根据地,南有罗屏汉、刘光夏等人开辟的新村、大信苏区,革命志士和援助物资由古驿道分出的大信小道源源不断的进入了中央苏区。正因为如此,兴宁古驿道,沿途遍布了红色足迹。

兴宁市退休教师李宣泉接受采访。

“十二肩岭”的古驿道起点所在的兴宁市大坪镇,是革命老区苏区,红色资源尤其丰富。该镇党委书记许杰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红色是大坪镇的底色,近两年来,大坪积极谋划建设“红色小镇”,通过主动跟踪对接,积极争取省委宣传部、省自然资源厅支持下拨罗屏汉出生地久安围、黄伟杰故居修缮布展及十二肩岭古驿道节点提升资金共1600多万元。同时,投入50多万元,规划编制了《兴宁市大坪镇红色文化旅游产业总体规划(2020-2035)》,全力打造以“一核两带”为总体布局的红色文化特色小镇,其中的“红色文化核心区”,就是依托罗屏汉故居、黄文杰故居和十二肩岭古驿道3个红色基点。

十二肩岭古道曾是中央苏区重要的交通线、补给线。

古驿道傍革命历史题材电影《生死坚守》题字牌。

许杰浩还介绍说,近年来,大坪镇抢抓老区苏区振兴发展历史机遇,并结合优良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美食资源,全力打造红色大坪、古道客邑、美食之乡,打好打响红色、绿色、美食“三张牌”。当前,大坪镇正积极打造“美食非遗体验带”和“生态农业发展带”,往南发展现代农业产业,打响水稻、油茶、柚果、大豆、高山红薯等特色品牌;往北依托包子豆腐、鱼生等美食和马灯舞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打好美食+文化“旅游牌”,形成“红色文化+特色农业+美食+休闲旅游+民宿”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

(原标题《沿着高速看中国(广东)| 追寻古驿道红色足迹,喜看老区镇振兴发展 》)

编辑 编辑-周梦璇(客户端)审读 韩绍俊审核 特区报-王雯,新闻网-曹亮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吴绪山 /文 刘钢 /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