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是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在全球化背景下,培养具有全球胜任力的人才已是各国共识。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对未来人才素质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培养具有全球胜任力的青少年变得尤为重要,而全球胜任力的培养离不开在中小学阶段实施国际理解教育。
国际理解教育(Education for International Understanding)是指以增进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种族、不同宗教信仰和不同区域、国家、地区的人们之间相互了解和相互包容为目的,加强世界和平、合作与交流、以便共同处理全球面临的重大问题,使人们能够通过对世界的进一步认识来了解自己和了解他人的教育实践活动。
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在青少年中开展国际理解教育。20世纪80年代,美国就提出了从幼儿园到中学都开设全球教育课,并将其列入到学校的总课程之中,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用不含偏见的态度来观察、接受和评论其他文化。
20世纪70年代开始,日本《学习指导要领》中要求自小学开始学习国际理解,在高中设置国际科学科或是国际理解科目。瑞典在小学、初中的课程目标中明确规定学生要具有理解其他文化的能力,具备关于各国间彼此依存及世界不同组成部分的知识;在高中课程目标中要求学生具有关于国际合作及全球相关关系的知识,从瑞典、北欧、欧洲和全球的视角评价所发生的各种事件。
2010 年,“国际理解教育”这一名词正式出现在中国政策文本中,《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借鉴国际上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经验,促进我国教育改革发展,提升我国教育的国际地位、影响力和竞争力。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对外开放的要求,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要加强国际理解教育,推动跨文化交流,增进学生对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面对经济全球化发展和日趋复杂的国际形势,2020年6月印发的《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意见》中也指出,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且具有国际视野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并明确要求提高基础教育领域的对外开放水平,加强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在基础教育阶段就培养青少年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
国际理解是全球胜任力的基础,培养全球胜任力人才应从基础教育阶段开始贯穿至高等教育阶段。国际交流合作是高校的五大职能之一,在开展国际交流合作方面高校具有丰富的资源和优势,如理念、师资和组织管理能力等。在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新形势下,我国高校应主动作为,发挥优势,组织开展面向中小学生的国际理解教育实践,为中国国际理解教育的发展作出积极贡献。笔者根据以往实践经验,针对高校如何有效开展国际理解教育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设计好教学大纲。笔者认为,高质量的教学大纲设计是实施国际理解教育实践活动成功的前提。高校作为国际交流合作的最活跃部门,对于国际理解教育的整体组织设计有得天独厚的条件,组织专业队伍设计高质量的教学大纲是确保活动在正确轨道执行的前提。为设计好国际理解教育教学大纲,高校可组织开展研讨,邀请中小学校长、教学名师、家长和青少年代表和大学从事国际合作与交流的专家学者就国际理解教育教什么、怎么教等进行多次研讨,可确定以不同国家地理、建筑、餐饮、语言、礼仪、节日、交通、教育为内容、以展示、讲解和互动为教学方式的大纲。在教学大纲设计中,高校应同时关注讲师的讲解内容和互动中与中国的联系,并据此进一步将如何通过教学增强青少年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纳入其中,进而在实践活动中使学生更为有效地学会讲好中国故事,帮助其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第二,甄选最佳讲师。高质量的师资是成功进行国际理解教育的保证。高校国际师生众多,可选范围广,应整合资源,立体推进,主动深入青少年群体开展国际理解教育。高校可根据设计好的教学大纲,从全校国际师生中选拔讲师。在讲师资格要求方面,针对青少年特点,要求讲师除熟悉教学法、儿童心理学、教育学、教育技术等外,还要具备较高的国际理解素养,有丰富的跨文化学习或工作经历,对中国的理解通透深刻,至少精通中文和英语。并应确保讲师来源的多样性,拥有在中国学习或工作多年经历,能流利使用包括中文、英语等在内的不同语言,并有不同国家学习或工作的经历,热爱中国,对中国国情如扶贫、抗疫等有深刻了解。根据笔者的实践,为了让讲师熟悉教学大纲,应对讲师进行一定学时的培训,让讲师在培训中不断深化对国际理解教育教学大纲的理解,对其PPT制作和与之配套的视频可请专人指导修改,在多次试讲中完善教学传播方式。为确保在线交互的效果,一方面对讲师使用在线教学技术进行专门辅导,另一方面对讲师在问题设计、语言选用、语速快慢、讲课节奏和对话方式等方面反复测试和调适,确保在线交互模式符合青少年的接受习惯。
第三,注重各方沟通。高质量的沟通是持续推进国际理解教育的有效方式。在组织开展国际理解教育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要根据各方参与情况及时沟通协调,并注意收集信息进行效果评估。首先,针对青少年特点,一般选择小学高年级以上青少年作为目标对象。他们具备一定的世界知识,有一定的英语基础,对祖国的情感单纯深厚。其次,在活动中提前把讲师的PPT发给学生,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决定是否预习或复习。在实施过程中,注重和青少年及其家长保持沟通,及时听取意见,根据情况作出适当调整。在活动结束后,还应开展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对活动效果作出评估。最后,为保证活动持续高质量实施,组织者要和讲师团队反复研讨,总结得与失。此外,为鼓励更多师生参与国际理解教育的实践活动中,可为所有参与课程学习和讨论的学生及讲师颁发学习经历证书和国际理解教育讲师聘书。国际理解教育事业是持续推进工程,要把握好青少年特点、与中小学做好衔接,及时与各方沟通,科学评估,不断改进,确保活动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国际理解教育可打开青少年了解世界的一扇窗,为培养未来高层次国际化人才播下“国际理解”的种子。而通过国际理解教育实践活动也能更好地增进国与国间的人文交流,在具体层面上实现“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同时,这也是我国开放自信的体现方式,是对外如实介绍中国发展成果、拓展国际资源、提高高校国际传播影响力的有效方式。
(本文作者现任南方科技大学国际合作部常务副部长。曾在美国明尼苏达大学访学,先后在武汉大学、教育部、中国驻芝加哥总领事馆教育组、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工作。)
编辑 伍偲 审核 刘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