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情 奋斗者|卢永根:无言行动诠释家国情怀 春风化雨扎根国人心里
读特记者 严俊伟
2019-04-04 10:13

中国科学院院士卢永根。潘浩 摄

在华农校园内,只要记者问起卢永根院士,校内几乎每一个人都异口同声评价他是“一名真正的科学家,一名忠诚的爱国主义者。”有着70年党龄、今年89岁高龄的卢永根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原校长、著名作物遗传育种学家,他用实际行动做出了爱国奋斗的表率,他的点点滴滴,华农人都记得清清楚楚。

中午,记者来到华农莘园饭堂,打饭的师生排起了整齐的队伍。在饭堂工作的黄阿姨清楚地记得,以前中午下班后,卢永根就会准时出现在食堂,拿着铁饭盒打上两份饭:每份饭有一个荤菜、一个素菜和二两饭,“他最爱吃青菜配蒸鱼。”在饭堂吃完,卢永根再将剩下的一份饭带回家给老伴徐雪宾。

2017年初,在医院得知罹患癌症后,他与夫人徐雪宾毅然决定:捐出全部积蓄。

2017年3月21日,尚在治疗期间的卢永根院士携夫人徐雪宾教授郑重地在捐赠协议上签下名字,将两人在中国工商银行的187万余元存款转入华南农业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的账户里。加上此前在中国建设银行转账的693万余元,卢永根夫妇共捐赠毕生积蓄合计880万余元给华南农业大学,成立“卢永根、徐雪宾教育基金”。

这是华农建校108年来,最大的一笔个人捐款。

很多人不知道,在卢老慷慨捐赠的背后,是近乎苛刻的节约。华农的很多教师都曾经目睹,早些年,卢永根挎着一个简单的购物袋,步行前往附近的菜市场买菜。

赵杏娟是卢永根的秘书,1997年自华农毕业后,她就一直在卢永根的身边工作。“钱都是老两口一点一点省下来的,”赵杏娟说,对扶贫和教育,两位老人格外慷慨,每年都要捐钱。卢永根更是办理了遗体捐献卡,在身后将遗体无偿地捐献给医学科研和医学教育事业。

华南农业大学辅导员、校团委团干部韩硕在就读本科期间曾以学生志愿者身份结对帮扶卢永根夫妇。他告诉记者,卢永根夫妇住在华农,家中陈设非常简朴,至今还用着老式收音机,“有一次收音机坏了,老人家拜托我请人帮忙修理,而不是另买一台”。卢永根对周围的人非常亲近,但是对自己要求非常严格,公私分得非常清楚。如果不是公家的事,他从来不会使用学校的车外出,有时候老朋友聚会,卢永根也会步行迈出校门搭乘公交或者打的。“他经常说不能占公家的便宜。对他来说,挤公交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情,尽管他是一名院士。”韩硕说。

他常把法国科学家巴斯德的名言挂在嘴边:“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

他曾三次到国外探亲和访学,在异国丰厚的物质生活面前,他选择学成归国。改革开放后,卢永根到美国探望病重的母亲,以公派访问学者身份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留学。在美期间,美国的亲人竭力说服他留下来,但被他坚决地拒绝了。众人百思不得其解,询问他不选择国外优越的工作环境、生活条件的原因,卢永根坚定地说,“我是中国人,祖国需要我!”在他的感召下,一大批海外留学的人才最终选择回国奉献才智,与卢永根一道在水稻育种等方面拼命赶超。

借助国外学习的知识和经验,卢永根更是大刀阔斧改革,推动了华农的跨越式发展。

1983年开始,卢永根担任了13年华农校长。担任校长期间,卢老顶住压力,破格晋升“华农八大金刚”,打开了华农人才培养的新格局。

1987年,华农的人事改革成为全国关注焦点:破格晋升8名中青年学术骨干,其中5人更是直接由助教破格晋升为副教授,以破解人才断层困局,破论资排辈风气。如今,这些当年破格晋升的青年才俊,分别成长为学界、政界的优秀人才。

2018年3月1日晚,中央电视台 “感动中国”2017年度人物颁奖典礼上,卢永根被颁授“感动中国”年度人物。“种得桃李满天下,心唯大我育青禾。是春风,是春蚕,更化作护花的春泥。热爱祖国,你要把自己燃烧。稻谷有根,深扎在泥土。你也有根,扎根在人们心里!”这是《感动中国》组委会给予卢永根的颁奖词。

很多老一辈的华农人更不会忘记,1984年的那个夜晚,卢永根在华南农业大学红满堂草坪上给全校学生作的3个多小时报告——《把青春献给社会主义祖国》中所说到的:“我今天的发言,如果能像一束小火花一样,点燃你们心扉中的爱国主义火焰,并迸发出热情,去为振兴中华而奋斗,那是我所热切期待的。”

编辑 桂桐

(作者:读特记者 严俊伟)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