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着写着,岁月匆匆从我窗前流过
杨黎光
2019-02-16 13:15

《家园:对现代化进程中“城市病”治理的思考》 杨黎光 著 广东人民出版社 2018年10月版

2018年9月,写完思辨体长篇报告文学《家园:对现代化进程中“城市病”治理的思考》最后一章的时候,有点筋疲力尽的我,不禁在书中写下如下感慨:

“站在一片瓦砾地上的我,回忆着自己这20多个月来深入其间的过程。为了写好这本书,在沈阳冒着风雪,在北京顶着严寒,在包头深入风沙,在杭州感受着骄阳,在上海目睹百年里弄的沧桑,在罗湖桥头追寻着近代中国的脚印。于是,我记录,我思考,我分析,我归纳,一个字一个字从我手下流出,然后一章一章累积成书。此时,有那么一种东西触动着我的内心,报告文学的创作总是在抵达现场,深入接触世间的种种变化,观察着岁月匆匆地流逝。报告文学作家也在一字一字,一章一章,一本一本书的写作中,渐渐地老去,留下的是一个记录世界变化的文本。”

其实这次写作并不止是二十个月,它开始于2008年,在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之际,我开始采访创作“追寻近代中国现化代的脚印”系列,到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时结束,整整十年。十年中,我先后写了《大国商帮》《中山路》《横琴》,到今天这最后一部《家园》,总共四部。十年,真是一个不短的岁月,此刻的我望着窗外,岁月匆匆流过。

进而,我又想到,自1992年南下深圳,至此已经在这个改革开放前沿工作了二十六年。作为一个媒体人,作为一个作家,在这二十六年间,记录了这个时代的变迁,也对时代的进程有着良多的体会。二十六年来,我的笔触进入了这个社会的方方面面,感受到这个社会的巨变,也观察到它在前进中面临的种种问题。

这20多年中,我的报告文学创作可分为三个阶段:1993年至1998年,这段时间我关注的是社会变革中人的命运,人的困惑、蜕变、沉沦和爱情,由此我写了《没有家园的灵魂》《打捞失落的岁月》《美丽的泡影》《梦醒魂不归》和《伤心百合》五本书;1998年始至2008年,这段时间我主要关注的是社会重大事件,写了关于洪水灾害的《生死一线:98抗洪万名囚徒千里大营救》《瘟疫,人类的影子:“非典”溯源》《惊天铁案:世纪大盗张子强伏法纪实》(上、下卷);自2008年至2018年,写了“追寻近代中国现代化脚印”四部曲。三个创作阶段,我在报告文学文体上也做了一些探索。第一阶段主要是以细腻的描述,写人物的命运,重点是人。第二阶段是以探究的角度,挖掘社会重大事件的渊源,重点是事。第三阶段,以宏观视野,追寻近代中国艰难的现代化历程,重点是思辨。无论是文体的结构,还是文笔的风格,都有了很大的变化,这是我有意为之,意在中国报告文学百花园里,多添几朵小花。

我的主要创作经历,基本都在改革开放中。改革开放,就是要加快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四十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当然是短暂的,而对于一个人,一个作家,恐怕是他的全部。今天,一边感到岁月匆匆,一边感到在匆匆的岁月里,总算留下一些记录。我觉得,报告文学作家创作的另一个意义,即是在记录历史的细节,我有幸成为了一个记录者,因此,也感到自己努力的意义和活着的意义。

编辑 董雯静


(作者:杨黎光)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