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大块陶泥中切出一小块来,经过揉泥、制坯、修整、烧制、上釉等环节,平平无奇的陶泥摇身一变,成了一件艺术品。制陶看起来简单,实际上不但工艺复杂,还很考验心性,其中更蕴含着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宝安区宝民小学传承并发扬了陶艺文化,将这门传统手工艺引进校园,把“陶艺文化”带进课堂。
泥巴玩出新花样
拉坯机上放着一捧泥,同学们坐在机器后面,肘关节紧贴着膝盖内侧,双手借助腿的稳定性,尽量将泥固定在拉坯机的中心部位。随后,抱紧、抱正泥团,在机器转动过程中用手在泥团的上部中间位置挖个洞窝,并慢慢上提,把泥窝提高;再把左手放在泥窝里面,右手放在外面,两手四指里外相对,同时挤拉泥窝,根据需要向上或向外扩张,这时泥窝壁会变薄……杯子在孩子们手中开始渐渐成形,这是宝民小学陶艺社团的同学们练习拉坯的情景。每周五下午,陶艺社团的同学们都要在陶艺室里用自己的双手给泥巴“大变身”。
据该校的黄礼红老师介绍:“陶艺课程是2017年开设的,当时是基于生命教育绿色成长的教学理念,觉得一定要继承和发扬我们的传统文化。陶艺是一门古老的艺术,所以学校打造了这间陶艺室,开设了陶艺课。”
小众课程技术含量高
这样一门小众的课程,对老师来说也是一种挑战,黄礼红从初期就参与整个课程的建设,“一开始是慢慢摸索,如何给孩子们上课,上什么课,怎样的方式孩子们比较容易吸收。”这是一门动手能力很强的课程,在黄礼红看来,这门课工艺繁杂、步骤多、耗时长,拉坯成型只是其中的一小步,同时也是最基础的,成型之后还要阴干,修坯,上釉,最后才能进行烧制。烧制的过程中作品也会有变化,一些肉眼看不见的气泡或者缝隙会让整件作品报废。在课程开设后期,由于专业性越来越强,学校还从校外请来了专业的陶艺老师。
刘延聪就是学校请来的专业老师,揉泥、塑形、烧窑这些工作一般都是他来做,拉坯也是他在指导学生进行练习,“刚加入社团的学生课程内容主要是以捏雕成型为主,有一定基础后拉坯与手捏同时进行练习。拉坯是成型中难度比较大的一个技艺,需要花比较多的时间来练习,我们一般会带着学生一起制作,会根据学生掌握技法的情况来调整学生的拉坯情况。”
在陶艺社团,学生学习的更多是捏陶,同学们拿着泥块通过拍、搓、揉、捏、点等手法,充满童趣的“小作品”从同学们的手下产出,部分作品经过晾干后进窑烧制成作品,极大地激发了孩子们的创造力和思维力。在黄礼红看来,陶艺课不但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手脑协调能力、创造能力,更重要的是,一件成功的作品能带给同学们更多自信。
在陶艺室里,几个巨大的多宝阁上陈列的都是同学们的作品,“现在这些陶艺作品已经成了学校的伴手礼,有来校考察的兄弟学校,我们就会把孩子们的作品送给他们。”
超轻黏土课提前打基础
目前,该校陶艺社团人数在16-20人之间,学生从三年级开始进入社团,参与专业的陶艺课程,“一开始没有规定要三年级以上才能加入社团,但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发现陶艺课有不少力气活,每堂课都要用到大量的泥,课后回收的时候让一二年级的学生来做还是比较困难的。”
一二年级的同学们会上超轻黏土课,这是一门给陶艺课打基础的课程。在课堂上,老师们根据学生的动手能力为陶艺社团选材,“有的孩子比较有天赋,手比较巧,我们会观察记录下来,等到孩子三年级的时候就可以邀请他们加入陶艺社团。”现在宝民小学已经形成了以超轻黏土为基础、陶艺社团拔尖的选拔机制。
据该校副校长潘晓明介绍,未来学校将基于广东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的孵化,将陶艺课程提炼完善,尽早打造出与之相配套的校本教材,让课程内容更加丰富。
(来源:南方教育时报)
编辑 昌慧 审核 麦苗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