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6日,以“防范化解灾害风险,筑牢安全发展基础”为主题宣传活动在深圳野生动物园举行。此次活动由深圳市应急管理局(地震局)、深圳市南山区应急管理局主办,深圳野生动物园、南山安全教育体验馆承办。活动现场,动物与地震科普展演、动物“预测”地震的奥秘、动物标本展示、地震科普仪器展览、地震科普知识抢答、医疗急救体验等多项内容同步展开。当日适逢星期日,丰富有趣的现场体验,吸引众多市民参与。
当日活动现场,鬃狮蜥等小动物“现身说法”,为游客展示了动物与地震的秘密。现场科普人员介绍,它们之所以能“预测”地震,其实与它们的生活习性息息相关。比如鬃狮蜥这类爬行动物,本身就是传统的敏感动物,并且贴近地面生活,对次声波、低热感应非常灵敏。地震来临时,一般表现为活动规律反常,如冬眠期间大量出洞,成群结队,四处逃窜,惊叫或痴呆等。
此外,动物标本、地震科普知识抢答、地震科普仪器等也广受游客欢迎。看骨骼标本识动物,学习动物的特性;动脑又动手,学习地震常识,争做答题小能手;边走边看,琳琅满目的地震科普牌和地震科普仪器让众多市民“涨知识”了。南山安全教育体验馆的医疗急救方面的老师也来到现场,他们利用人体模型等医疗急救设备,现场演示如何给患者做心肺复苏。
据了解,今年5月12日是第十三个全国防灾减灾日。通过此次活动,有利于进一步唤起社会各界对防灾减灾工作的高度关注,增强社会防灾减灾意识,普及推广全民防灾减灾知识和避灾自救技能,提高各级综合减灾能力,最大限度地减轻自然灾害的损失。
据悉,早在2006年4月29日,深圳市地震局就率先“聘请”深圳野生动物园里的动物做“地震观察员”。将监测动物异常表现作为地震预报的重要手段,开创了地震部门与野生动物园合作的先河,走在了全国前列。野生动物拥有现代都市丛林中的人类所不具备的敏锐感知力,它们更加贴近大自然也更加了解自然。合理借助野生动物的这种能力,也许就能为地震的预报工作提供更多一种的依据。
截至目前,深圳野生动物园内各展区共拥有禽类动物、食草类动物、鸟类动物、猛兽类动物、爬行动物、海洋动物等六大野生动物地震宏观观测点。并在动物学科普馆专门设立了地震科普展厅,通过内容展项和互动体验的形式,向公众介绍动物与地震的科普知识,传递防灾减灾的科学理念。
(原题《深圳野生动物园小动物化身“地震科普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