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委员热议医疗资源合理配置:加大供给让居民在家门口看好病
深圳特区报记者 罗莉琼 /文 杨浩翰/图
2021-05-14 15:01
收录于专题:聚焦2021深圳两会

“家长带着发烧的孩子到市儿童医院看急诊,一等等好几个小时,其实,真正的危急重症患儿不到10%,有90%是家长认为孩子的病比较急。”13日下午,市政协七届一次会议界别协商会上,多名医疗卫生界别的市政协委员聚焦医疗资源合理配置,纷纷提出加大医疗资源供给,让更多的居民能在家门口看好病。

组建联盟提升基层医疗水平

在家门口就能看好病、看大病,是每一位深圳市民就诊的小心愿。“我扎根深圳20多年,见证了深圳医疗健康事业跨越式发展路径,市委市政府加大医疗资源投入,实施‘医疗卫生三名工程’,医疗卫生高地初步形成。”市儿童医院院长麻晓鹏委员在会上表示,留在深圳看大病的目标基本实现。

“然而,不管大病小病,市民扎堆前往大医院看病的现象仍然存在,这就造成看病难、专家一号难求的情况。”如何破解老百姓扎堆到大医院看病的难题?深圳给出了医改新路径——构建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形成“顶天立地”的医疗服务格局,将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到基层。具体来说,深圳通过组建15个重大疾病防治中心和重大疾病防治联盟,提升基层医疗机构诊治水平,市民在基层看大病将享同质化医疗服务。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深圳医院院长熊辉委员表示,专科医院带头组建重大疾病防治联盟,扛起危急重症疾病救治的任务,基层医疗机构则做好一般疾病的治疗,普通患者就能在基层医院看好病,避免挤兑优质医疗资源。

加快培育本土高端医疗人才

“医疗人才”也成为会上的“热词”。

“深圳在医疗资源欠发达的地区布局了多家大型医院,引进了香港大学、北京大学、中山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等一批名院名校来深办医办学,依靠名校名院的支持,深圳新建医院发展跑出加速度。”市人民医院护理部副主任罗伟香委员表示,高水平医院的发展离不开专业的医疗团队,新医院的人才队伍建设还需继续发力。

市二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孟新科委员提出,培养一名专业的重症医学专家需要20年,基层医疗机构的重症医学科也配置有呼吸机等医疗设备,但是部分基层医生用不好这些设备,我市的重症医学专家团队可以下沉到基层医院进行指导培训,提高医护人员危重症抢救水平,让他们更专业。陈纯委员认为,深圳可以依托中山大学深圳校区等医学院校,加大对基础医学教育的投入,加快培育本土高端医疗人才,让优秀的医学生毕业后留在深圳工作。

(原标题《政协委员热议医疗资源合理配置:加大供给让居民在家门口看好病》)

编辑 特区报-刘彦审读 刘春生审核 编辑-郑蔚珩(客户端),特区报-张雪松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罗莉琼 /文 杨浩翰/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