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报告文学 ·承诺 | 记者手记
深圳特区报记者 叶志卫 方慕冰 方胜 陈震霖 李吉莹/文 丁庆林 李瀚/图
2021-05-13 09:02

记者手记①

一个也不能少

大化七百弄乡

两次深入到都安、大化采访,脱贫攻坚“一个也不能少”的精神感动了我。

大化七百弄乡腹地深处,一个个偏远村落贫穷又闭塞,脱贫攻坚战的春风拂过崇山峻岭,让村子道路硬了、产业发展了,让村民腰包鼓了、干劲足了。但有些村落,在人迹罕至的地方,山路崎岖险峻,产业难以发展,当地群众又不肯搬,怎么办?

七百弄乡弄合村弄根屯就是这样的典型。屯里只有10多户人家,过去村民在乱石和杂草中踩出一条羊肠小道,即便前些年弄合村通了公路,从屯里走到公路边也需要约40分钟。故土难离,扶贫干部十几次上门,村民都不愿意搬迁。

那就把路修到他们家门口。一条2公里的通屯路项目,大部分路段一边是悬崖,一边是峭壁,很多地方,挖掘机都无法作业,只能靠人工开凿,耗时7个多月才完工,修路费用近百万,硬是把路修通了。路通财通,有了路,屯里养七百弄羊等产业也慢慢发展起来,屯里的群众生活好起来了。

一户人家也不能落下,一个小屯也不能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全国一盘棋,实现共同富裕,一个也不能掉队。脱贫攻坚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事业,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工程,但也着眼于每一个细微的个体。不落一人一户一村一民族,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国人民的庄严承诺。 (叶志卫)


记者手记②

乐观精神让我为之动容

保安乡古良村弄明队住户唐春秀(中)和驻村第一书记交流。

广西河池市都安瑶族自治县是全国扶贫开发重点县、广西极度贫困县,“九分石头一分土”,被称为“石山王国”,发展什么样的产业、扶贫政策怎么实实在在精准帮扶到每家每户,找到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是一个难题。

三月的雨,如牛毛似针尖,我们来到都安县,探访“贷牛还牛”“贷羊还羊”模式怎么惠及到贫困户,看着他们的日子逐渐红火起来。

家在都安瑶族自治县保安乡古良村板大屯的唐春秀阿姨显得格外精神,一看就是个很好强,会努力把日子踏踏实实过好的人。天不亮她就起来铡草料喂牛,从一头到好几头,从只有牛到牛、羊、猪、禽热热闹闹一大群。2019年时,光是“贷牛还牛”,她就挣了小一万。

2017年以前,唐春秀和老公在广东打工,供两个女儿读书和一家人生活。现如今,两个女儿纷纷在政府补贴、资助的情况下大学毕业,一个在离家两小时车程的拉烈镇当老师,另一个则去了广州工作。她和老公也回到了家乡,以养殖为主要收入来源。

勤劳、淳朴的唐阿姨有个小愿望,能够通过勤劳致富,把家里的房梁修葺一番,改善居住环境。

这种乐观、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也让我们为之深深动容。因为天然的种植环境恶劣,地理收成不好,但唐阿姨这样曾经的贫困户,在个人努力、政府各类政策的扶持下,一家人齐心,日子越过越红火。

我想,这也是“扶贫”真正的意义和落脚点。怎么对症下药,根治穷源?其根因在于要让贫困户们树立独立自强意识,抛弃慵懒等待的思想,自立自强,脱贫致富。(方慕冰)


记者手记③

留下一支“带不走”的扶贫队

宝安•大化消费扶贫产品展示厅里,员工正在打包当地的土特产运往深圳。

人才!人才!还是人才!

人才不仅是深圳这样的大中城市发展的关键,也是贫困地区脱贫、振兴的关键要素。越是走进瑶乡深处,这种感受就越发强烈。

让本地具有造血能力,是扶真贫、真扶贫的终极目标。对宝安来说,也必须为都安、大化留下一支“带不走”的扶贫队。

在都安人民医院,支医医生曾志良日常除了看病、坐诊,更通过查房、会诊、手术、分析处理疑难危重病例等工作,纠正不规范操作,还自费购买疝气针送给都安的医生,并手把手教会他们使用方法。

在深圳市宝安区扶贫协作驻大化社工服务站,社工王道俊除了做好自身的服务项目,还悉心辅导当地首家社工机构——大化县幸福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社工们,通过引进项目、实操培训、教授社工知识理论等措施进行帮扶。如今,大化县幸福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不仅成为河池市最大的社工组织,服务还覆盖了周边的东兰县、巴马县。

在宝安·大化消费扶贫产品展示大厅,运营负责人黄细玲不仅关心农户们当季的产品卖得好不好,她更是想法设法教会当地的老乡怎么去识别市场机会,怎么与客户交往把货卖上好价钱,怎么把产品包装好、提升附加值,以及怎么做好宣传、形成品牌——酒香也怕巷子深。

在都安、大化两地,支教教师高春艳等人设立了6个“名师工作室”,将当地优秀教师纳入,邀请专家、优秀老师讲授教学课程,培养一批、带动一批、影响一批,打造一支带不走的优秀教师队伍……

在都安、大化,像曾志良、王道俊、黄细玲、高春艳这样的人和事还有很多。在他们身后,一大批有激情、肯学习、求进步的本地年轻人也在不断成长。而他们,也将在都安、大化接下来的乡村振兴工作中,成为重要的中坚力量。(方胜)


记者手记④

700公里外的人和事

深圳人一直在牵挂

建设中的都安瑶族自治县村级集体经济澳寒羊产业园。

虽然结束挂职离开广西都安一年多了,但当时大家发给他的道别祝福短信,饶诚进还是会不时拿出来翻看,这是他在都安工作整整三年的念想。作为宝安派驻广西的首批扶贫干部,饶诚进虽然已经完成挂职工作回到宝安,但他依然牵挂着700多公里之外的人和事。

一开始和饶诚进预约采访,他总是婉拒,“不值一提,不值一提,我已经回来了,要去采访现在的挂职干部。”但当他真正打开话匣子,还是与记者整整聊了一个上午,临近结束,他还意犹未尽,还反问“你看我讲的故事还够不够,不够还有的是。”因为整整三年,他经历了都安太多的变化,有着太多牵挂的人和事情。

和饶诚进一样,结束三年挂职后,王军对广西、对大化的感情也是从陌生、到亲近、再到牵挂。

王军是湖北人,其家乡方言与大化当地的桂柳话同属西南官话。“竖起耳朵听能听懂一些”,但这也是之前王军对大化的唯一认知了。从县城到七百弄乡,开车要两个多小时,王军一周里大概要去三次,渐渐地和乡亲们打成一片。

和乡亲们熟络了起来,和家人却“陌生”了。挂职时,王军儿子正值年幼,为了避免和儿子产生疏离感,他一开始还想着尽量每天视频联系,培养与儿子的感情。可是,实际上时间并没有那么多。“挂职回来,现在儿子都和我不亲了。”王军有点遗憾。

扶贫工作是艰辛而又充满压力的,再多的文字都显得苍白。与扶贫干部交流,他们并没有什么豪言壮语,而是一个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故事,故事里满是对党的忠诚、对人民群众的赤诚,每一位都让人由衷敬佩! (陈震霖)


记者手记⑤

老乡的故事未完待续……

一批批都安、大化贫困户走出了大山,他们通过劳务协作来到了宝安。不同于家乡的偏僻,这里的繁华也吸引着他们的目光,书写出他们新的奋斗故事。

宝安沙井,华高王氏科技(深圳)有限公司里,我见到了来自广西都安的蓝陆军和大化的蒙花连、还有她的丈夫蒙桂荣。

蓝陆军是个24岁的年轻小伙,他对着镜头自我介绍时有些许紧张。提及深圳和工作时,他倒是侃侃而谈,曾在深圳打寒假工的经历让他对这座城市倍感熟悉。由于跟专业对口,相比以前的工作,这份工作他做起来更上手更满意。

工作之余,他常与在老家务农的父母视频,分享他在深圳的生活。他的哥哥也在深圳工作,两人互相照应。尽管对未来有些许的迷茫,但他唯一肯定的是,这座城市充满着魅力,他还会在这里继续工作下去。

“我们没上过学,普通话说得不好还请见谅。”蒙花连脸上挂着淳朴的笑容说道。印象里,她是个安静的农村妇女、不愿意走出大山,在华高王氏人力资源经理胡慧俐多番鼓励下,才下定决心去宝安。第二个月,丈夫也随她而来。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夫妻俩提到了在上学的四个孩子,脸上不由得露出欣慰的笑容,“现在就希望孩子们都好好读书,这是我们俩最大的愿望了。”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城市里不灭的灯火,也照亮了老乡们前行的道路。蓝陆军记挂着在家乡的父母,蒙花连想着还在上学的四个孩子,无论是蓝陆军还是蒙花连,以及更多走出大山来到宝安奋斗的老乡们,他们带着对家人的思念,用汗水和勤奋在宝安书写自己人生新的篇章,他们与宝安的故事未完待续……(李吉莹)



编辑 刘春雨 审核 詹婉容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叶志卫 方慕冰 方胜 陈震霖 李吉莹/文 丁庆林 李瀚/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