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政谈 | 地铁建设成城市发展引擎 深圳上演“速度与激情”
读特首席评论员 姚龙华
2018-10-22 16:41

如今,地铁已成为很多深圳人出行的首选。不过,你可能不知道,今年深圳地铁建设14条线路齐头并进,在建里程为273公里,工点达到400多个,总投资超过2500亿元,项目之多、任务之重、投资之大,为历年来之最。

更为重要的是,深圳轨道交通投资建设将保持高热度与加速度。预计从2019年起深圳平均每年将有不少于2条地铁新线开通,到2023年将拥有15条线路,到2035年将形成33条线路、总里程达1335公里的密集轨道交通网络。届时,深圳的每一个角落可能都会连通地铁,与周边城市之间的联系也会更加紧密。

深圳地铁建设的“速度与激情”,想想都令人兴奋和期待。

一、建地铁就是建城市

城市建设,交通先行。对于大城市来说,轨道交通是空间布局、经济活动、市民生活的黏合剂,不仅是完善城市功能、优化城市品质的一记大招,也是推动城市发展能级跃升的重要引擎。

地铁被誉为城市的“黄金经济线”。据测算,每投资1亿元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可以带动GDP增加2.63亿元,不仅可以直接拉动包括设计规划、建设施工、装备制造、运营维护在内的产业发展,更会改变城市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流动方式和配置模式,引导空间优化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实现交通、产业、空间协同发展。

可以说,建地铁就是建城市。地铁投资建设的方向,就是城市发展的方向;地铁延伸到哪里,哪里就会形成“地铁经济带”。

正因如此,轨道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成为深圳投资的重点领域。特别是作为深圳“十三五”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的轨道交通四期工程,其实施对于通过高标准基础设施建设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城市群,以及通过高质量的固定资产投资推动全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都具有不言而喻的重大意义。

值得注意的是,地铁也是“烧钱机器”,不仅前期建设施工投入巨大,后期运营维护成本也非常高。事实上,世界各地轨道交通普遍面临建设资金短缺和运营亏损两大难题。因此,轨道交通发展要充分考虑城市的承受能力和长远的盈利能力,发展规模与实际需求相匹配,建设节奏与支撑能力相适应。

深圳地铁建设“跑步”前进,正是基于城市有需求、政府有能力的大前提。财政直接投入和地铁物业运营相结合,政府的投资能力和项目的融资能力都有很大的余量,让深圳地铁建设能量充沛,得以加速推进。同时,深圳地铁主打的“轨道+物业”模式,是一种集地铁投融资、建设、运营和沿线土地资源开发于一体的综合开发模式,不仅让轨道交通发展有了自我“造血”功能,有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也使轨道交通由单纯交通服务向支撑城市发展的方向转变,促进区域联系和产业升级。

二、国际化城市的地铁梦

地铁线网,是一座城市的格局缩影。东京庞大的地铁交通网络,是城市发展的风向标;纽约 的24 小时地铁,使其成为真正的不夜城。纵观一个个国际化大都市,无一不是依赖着轨道交通的高度发达。

对于深圳来说,兴建轨道交通的主要目的,不是充门面、出政绩,而是补短板、强弱项。无论是跟英国伦敦、美国纽约、日本东京相比,还是跟国内的北京、上海、广州相较,深圳目前的地铁运营里程都是处于下风的,与自身的城市定位不匹配。补上地铁建设的短板,深圳的国际化脚步才会迈得更自信、更有力。

同时,随着城市空间持续开发,全市职住分离趋势进一步加剧,跨组团交通需求大幅增长。数据显示,“十二五”期间深圳高峰跨二线交通需求增长70%以上,预计2020年将比2015年进一步增长90%;在湾区融合发展背景下,跨市通勤出行需求将呈“长距离、高频率”态势,到2025年,预计城际出行总量增长超过200%。可见,加快地铁布局建设,也是满足市民出行需求、城市发展升级的关键所在。

对标国际一流城市,深圳2017年启动远景轨道交通规划修编工作。线路规划主要基于两个方面的考量。一方面,是以轨道交通为突破口,实现城市核心区与外围组团中心快速通达的目标,加快推进特区一体化进程。比如,12号线不仅穿越了南山、宝安目前最为成熟的区域,更重要的是串联了福永片区、大空港及国际会展中心片区,将为“滨海宝安”提供强有力支撑;14号线是深圳中心城区与东部地区的轨道交通快线,覆盖东部地区南北向交通需求走廊,将支撑整个东部发展轴。东西两翼齐飞,与城市中心区紧密相连,空间格局被再造,区域落差被消弭,将极大推动区域均衡协调发展。

另一方面,实现城市核心区至临深组团中心快速通达的目标,大力推进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发展。根据规划,深圳将进一步促进粤港澳大湾区交通深度一体化,实现深圳与湾区各城市100%轨道交通直达。为此,深圳酝酿了8条地铁对接东莞、惠州两地。同时,5号线南延线和9号线西延线将前海合作区、蛇口自贸新城与市中心串联成一体,将为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的前沿区域提供极大的交通支持。

强大的地铁建设运维能力,对深圳的国际化也有加成作用。2014年12月2日,深圳地铁集团与埃塞俄比亚铁路公司签约合作,成为中国内地第一家将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经验输出到国外的地铁公司;2017年4月25日,深圳地铁集团签约越南河内轻轨项目,首次试水“运营服务”输出;去年11月10日,深圳地铁集团签约以色列特拉维夫红线轻轨项目,一举打破西方国家运营商对发达国家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运营垄断。深圳地铁成功走出国门,竞争力越来越强,越来越有“国际范”,也让世界看到一个技术实力强、服务水准高的国际化深圳。

三、地铁建设要速度也要质量

深圳地铁建设时间紧、任务重,赶工期、抢进度在所难免。但再赶再抢,也不能放松了对质量的要求。

在地铁建设高潮中,如何避免野蛮施工,尽量减少对城市正常运行和市民日常生活的干扰,全力保障工程的质量安全,是首先需要妥善解决的问题。

如果说地铁是城市的大动脉,那么接驳路径就是毛细血管。只有大动脉和毛细血管都畅通起来,城市才能更顺畅地运转。目前全市地铁线路和站点的分布还很不均衡。比如,高德地图2017年9月统计数据显示,区内地铁站点平均服务面积,福田为1.61平方公里,宝安则为20.06平方公里。由此导致的一个问题是,在11号线北段,周边地面交通拥堵状况并没有因地铁开通而缓解,反而明显加剧。原因当然不在地铁本身,而在地面公共交通方式与地铁的接驳上。如果地铁站点服务范围之内的居住区距离地铁站点过远,远超过共享单车和其他简单接驳的交通工具能够便捷抵达的范围,地铁自然无法成为多数人的出行选择,不少通过驾车或打车方式前往地铁的,仍然会对地面交通形成压力。因此,在大多数规划的地铁线路还未建成之前,对站点偏少的区域要特别注意做好地面公共接驳,不给地面交通添堵。

下大力气推进地铁建设,目的是让地铁成为深圳公共交通的主力军,让城市生活因地铁而变得更加舒适便捷,让出门搭地铁成为大多数市民的一种生活习惯、生活态度。根据目标,深圳定位要建成轨道都市,力争轨道交通占公共交通分担率达到60%,通勤出行时间小于1 小时。为此,地铁建设加速的同时,服务也要再上台阶。魔力在细节之中。东京的地铁月台上都会有一张有趣的列车图,清楚标明哪个车厢距离换乘站或出口的扶梯最近,以便赶时间的人可以对号选车厢。从方便市民出发,深圳地铁服务也要做得更精细。规划线路在站点的选址、开行时间的设置、智慧化服务配套方面,都应考虑得更周到。

地铁不仅是城市交通的脉搏,也是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每个城市的地铁都应有自己的独特文化个性。深圳每天有近600万客流经过地铁空间,地铁空间汇聚着城市的创意和精神,是人们观察和了解城市的一个窗口。在地铁建设的过程中,除了经济和实用之外,要充分考虑地铁空间的文化承载与审美功能。综合考虑城市文化、地区发展历史和自然主题元素,打造体现深圳特色、深圳水平的地铁车站,打造符合深圳国际化城市定位的地铁文化,使其成为一种穿越城市、无处不在的文化符号,是地铁建设注重质量的更深层次的追求。

编辑 赵偲容

(作者:读特首席评论员 姚龙华)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