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空间站建设首战告捷 九天遥筑“中国宫”

新华社
2021-04-30 07:35
摘要

天和核心舱是空间站发射入轨的首个舱段,也是目前我国自主研制的规模最大、系统最复杂的航天器,起飞质量22.5吨。

我国29日在海南文昌用长征五号B遥二运载火箭成功将空间站天和核心舱送入预定轨道,中国空间站在轨组装建造全面展开。

这是中国空间站建造阶段的首次发射。中国空间站建设首战告捷!这也意味着,自2019年7月19日天宫二号从太空返回地球家园后,浩瀚太空再次迎来“中国宫”。

4月29日,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在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发射。新华社发

中国空间站以天和核心舱、问天实验舱、梦天实验舱三舱为基本构型。天和核心舱是空间站发射入轨的首个舱段,也是目前我国自主研制的规模最大、系统最复杂的航天器,起飞质量22.5吨。

“天和核心舱主要用于空间站统一控制和管理,具备长期自主飞行能力,可支持航天员长期驻留,开展航天医学、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空间站任务总指挥王翔说。

浓云密布之下,乳白色的长征五号B遥二运载火箭愈显高大挺拔。

“15分钟准备!”11时08分,发射任务01指挥员廖国瑞的口令响彻文昌航天发射场。

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是我国唯一的濒海发射场,去年以来成功完成我国首次火星探测、嫦娥五号等重大航天发射任务。“目前,发射场已经具备持续执行高强度航天发射任务的能力。”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人力资源部主任赵新说。

“10、9……3、2、1,点火!”11时23分,伴着隆隆巨响,长征火箭托举着天和核心舱拔地而起。

这是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的首次应用性发射,也是2020年5月5日成功首飞后的第二次飞行。

长征五号B是专门为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站建设而研制的一型新型运载火箭,是我国目前近地轨道运载能力最大的新一代运载火箭。航天科技集团一院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系统总设计师李东说:“发射载人空间站舱段,只有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能够胜任。”

约494秒后,舱箭成功分离。天和核心舱准确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4月29日,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在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发射。新华社发

“这次发射任务成功,标志着中国空间站在轨组装建造全面展开,为后续关键技术验证和空间站组装建造顺利实施奠定了坚实基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主任郝淳表示。

根据计划,天和核心舱将先后迎接天舟货运飞船和神舟载人飞船的访问,关键技术验证后与问天实验舱、梦天实验舱实施交会对接,完成空间站三舱组合体在轨组装建造。

1992年,党中央作出实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发展战略,目前已实现11名航天员共14人次太空飞行和安全返回,圆满完成第一步、第二步全部既定任务。

中国太空“新家”长啥样?

中国空间站以天和核心舱、问天实验舱、梦天实验舱三舱为基本构型。其中,核心舱作为空间站组合体控制和管理主份舱段,具备交会对接、转位与停泊、乘组长期驻留、航天员出舱、保障空间科学实验能力;问天和梦天实验舱均作为支持大规模舱内外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载荷支持舱段,同时问天实验舱还作为组合体控制和管理备份舱段,具备出舱活动能力,梦天实验舱具备载荷自动进出舱能力。

中国空间站三舱飞行器依次发射成功后,将在轨通过交会对接和转位,形成“T”构型组合体,长期在轨运行。组合体在轨运行寿命不小于10年,并可通过维修维护延长使用寿命。

开展空间站工程,将从国家全产业链角度,极大地引领和带动包括空间科学、生命科学等多种前沿学科和原材料、元器件、智能制造等多领域先进技术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空间站作为长期在轨运行的“太空母港”,其天然的高真空、微重力、超洁净环境也可以充分用于开展各类科学技术研究,推动科学技术进步。因此,空间站工程将产生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科技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受到各航天大国的高度重视。

与国际空间站有啥不同?

国际空间站是目前在轨运行最大的空间平台,它的规模大约有423吨,由美国、俄罗斯、加拿大、日本等16国联合,先后经历12年建造完成。

中国空间站由一个核心舱和两个实验舱组成,采用规模适度、留有发展空间的思路,既满足重大科学研究项目的需要,又同时具备扩展和支持来往飞行器对接的能力。

同时,中国空间站在建设过程中始终追求技术进步,充分采用当代先进技术建造和运营空间站,全面掌握大型空间设施的建造和在轨操作能力;同时注重应用效益,在空间站应用领域将取得重大创新成果,追求运营经济性,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此外,中国空间站由我国自主建造,实现了产品全部国产化,关键核心元器件自主可控。

空间站工程瞄准啥目标?

中国空间站主要有五大工程目标:一是建造并运营近地空间站,突破、掌握和发展大型复杂航天器的在轨组装与建造、长期安全可靠飞行、运营管理和维护技术,提升国家航天技术水平,带动相关领域和行业的科技进步,增强综合国力。

二是突破、掌握和发展近地空间长期载人航天飞行技术,解决近地轨道长期载人航天飞行的主要医学问题,实现航天员长期在轨健康生活和有效工作。

三是建成国家太空实验室,开展多领域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空间应用,以及科普教育。

四是开展国际(区域)合作,为人类和平开发和利用空间资源做出积极贡献。

五是以在轨服务、地月和深空载人探测需求为牵引,试验和验证相关关键技术,为载人航天持续发展积累技术和经验。

中国空间站建设时间表来了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主任郝淳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空间站建造是中国载人航天“三步走”战略的第三步,自2010年立项以来,目前已进入空间站建造的关键时期。空间站建造分为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和空间站建造两个阶段进行,每个阶段各规划了6次飞行任务,共12次。

1

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

2020年5月,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首飞成功。

2021年4月29日,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发射成功。

2021年5月和6月,将分别实施天舟二号货运飞船和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的发射。其中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上,航天员乘组有3个人,他们将在轨驻留3个月。

2021年9月和10月,将分别实施天舟三号货运飞船和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的飞行任务。其中神舟十三号有3名航天员,他们将在轨驻留6个月。(今后,6个月的驻留就是航天员乘组在轨的常态。)

2

空间站建造阶段

2022年,我国将全面进入空间站在轨建造阶段,一共规划6次飞行任务,包括两次空间站舱段问天、梦天的发射任务,还包括两艘货运飞船和两艘载人飞船的发射任务。

到2022年年底,我们国家的空间站就能完成在轨建造,并转入后续的应用阶段。

(原标题:《聚焦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发射成功 中国空间站建设首战告捷  九天遥筑“中国宫”》 )

编辑 李林夕 审读 吴剑林 审核 詹婉容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