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问|为什么抑郁症治疗不必抵触用药?
​读特记者 刘一平
2018-09-11 17:16

峨眉山21岁女孩自杀事件,让抑郁症再度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重度抑郁是自杀的高风险因素,然而,即便是重度抑郁症也并非不可治,药物治疗联合心理治疗,是目前抑郁症治疗的一个国际通用原则。

深圳市康宁医院主任医师位照国指出,科学、规范的药物治疗,能在短期内让患者尽快摆脱痛苦、恢复正常功能;心理治疗则从更长远的角度,逐渐调节、改变让人患病的土壤,减少疾病复发的风险。

不过,不少人对药物治疗抑郁症显得顾虑重重,生怕出现“不可描述”的副作用。“其实,抑郁症药物足够安全,出现严重副作用的几率很小。”

位照国分析,人们比较抵触药物,有两个常见原因。

一是对疾病的认知误区。比如认为抑郁症不用吃药,过几天自己就会好,其实这是心存侥幸,毕竟抑郁症自愈的是少数。还有的听说有人吃了药没治好反而加重了,于是就认为药物无效,位照国指出,这是不了解一个基本事实:抑郁症的治疗过程并非一马平川。

“在治疗的初期,病情本身还在发展阶段,加之药物起效也是需要时间的,所以有时在服用药物后病情似乎仍在加重,很容易会被误以为治疗无效、或是药物加重了症状,于是中断治疗。另外,在恢复过程中,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病情常会有一定程度的起伏波动,并非都是直线好转的,这也容易让人们陷入治疗无效的认知误区。”

  另一个,是关于药物的观念误区,认为“是药三分毒”,干脆不吃药。位照国认为,当今人们对于药物有着普遍的抵触和警惕,这种“三分毒”的过度解读,源自两个层面:一是服药行为本身对于人们意味着不健康,于是潜意识地回避;二是外部环境日益增加的生存压力让人们对与健康有关的东西尤为警惕,集中的表现就是对药物“七分治”的忽视而片面强调“三分毒”,尤其在缺乏专业常识和对医院信任不足的情况下,许多人借助于“药物说明书”、“度娘医生”等“自助医疗”,一旦看到药物可能的药物反应,就会非常恐惧,故而排斥药物是必然之事。

那么,对药物的“毒性”应该怎么看呢?位照国认为,“药物当然有一定毒副作用,但临床药物都是经过严格的研究和临床试验、确定其足够的安全性才能使用的。”他指出,大多数药物的副作用并非如人们想象的那样“三分毒”,各种抗抑郁药物是足够安全的,出现严重副作用的几率常常是以万分比计算,即便是常见的副作用,在人群中也是百分之几的少数,可能连“一分毒”都达不到。

事实上,在医生指导下规范用药,多数患者并不会受到副作用的影响,甚至根本感觉不到有副作用。即便出现了常见的不良反应,多数也仅在用药初期出现,随着继续用药、或对症处理后便减弱或消失,而不会持久。反而是不规范的用药更容易出现副作用。

编辑 张颖

(作者:​读特记者 刘一平)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