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山区政协教育界别对口协商会在南实教育集团园丁学校召开,该校也是南山区政协设立的教育界别工作站。会议中,围绕《关于促进人工智能教育发展的建议》《关于加强中小学生科技创新素养培育的建议》两份政协提案的落地推动情况,与会人员展开热议。南山区政协副主席刘根平、社法委主任范政理,以及南山区教育界别政协委员、区教育局、区科创局相关负责人参加此次协商会。深圳博伦职校、南山职教集团办公室副主任廖亮主持会议。
委员提案:多方协同形成教育发展合力
南山区政协委员、深圳市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张波涛在提案中建议:要打造人工智能教育示范课程,促进产学研融合教育闭环;同时,还要强强联合、建立人工智能教师培训基地,通过“实践+研讨”的创新方式开展任课老师培训工作,并积极组织校际论坛,为新时代南山区中小学特色教育赋能。会议中,范政理对提案进行了解读。
“我们希望南山区在现有基础上做得更好,推动南山科创教育高质量发展。”南山区政协常委、深职院科研处副处长阮艺华介绍,民进南山基层委员会建议:政府应高度重视和构建科创素养培育机制、学校应加强科创专门课程设置和开发、学校和家庭应为学生多提供科创动手实践机会、改进学生科学创新素养评价制度,加强多方协同,推动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科创教育合力。
刘根平提出,两份提案集中在教育领域,在推动提案落地过程中,唯有及时总结、动态调整、持续推进,才能真正落实好委员建议,解决实际问题,推动教育发展。为此,政协协同各主要负责单位,有必要从长远角度上做好设计规划,比对中小学的教学实践,详细制定科创教育、人工智能教育实践推进图,从教育民生角度为老百姓做实事、见成效。
进展反馈:顶层设计系统推动素养提升
南山区教科院信息技术教研员揭强介绍,为推动人工智能教育发展,南山区2020年制定《南山区中小学推进人工智能教育的指导意见》,2021年增补《南山区中小学人工智能普及教学安排及要求》,自2021年2月份开始,在小学五年级、初中一年级、高中必修课中,普及人工智能教学,累计可达到30课时。同时,南山区教育局联合大疆、优必选、商汤、腾迅、越疆、强脑、阿里七家人工智能高科技公司,组建了联合教研团队,为南山中小学人工智教学及人工智能教育生态体系的建设,跨进了坚实的一步。同时,南山区中小学26个学生实践基地紧密联动,22所人工智能深化实验学校示范带头,全区在统筹建设智能化教育教学管理与服务平台、人工智能环境,构建人工智能教师队伍方面已经奠定了坚实基础。
“作为全国的双创先行区,在创新领域,南山教育没有经验可以模仿,唯有不断创新。”南山区教科院小学综合实践教研员崔柏震介绍,南山以少年创新院为平台,通过一系列政策制度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办法、师资发展、评价机制、经费保障等作出具体安排;四年来,面向全区中小学生累计开设近百门小院士培养课程,在试点学校为每个班级配备一名博士老师,开展“博士课堂”;今年启动的小院士“校外导师”计划将为首批十位“小院士”匹配校外导师,推动专业发展。他表示,为加强中小学生科技创新素养,未来将进一步促进中小学创新教育与各街道、社区的交流与互动,积极参与粤港澳大湾区科技教育学校联盟组建,并向外省市交流、介绍、推广南山少年创新院的创新教育经验。
南山区科创局代表回应,科创区积极推动“校、企、研”深度合作,将优质科技资源引入中小学,树立优秀教学案例;南山39家区级科普教育基地,将作为校外研学培训基地,实现师生与前沿技术的深度交流;南山还积极利用人工智能资源,举办高水平高质量科普活动,科创局正在计划开发居民小区,利用企业的优秀技术给居民做科普,形成“看、动、学、问”的科创教育生态;建设人工智能为主题的科普阵地,“深爱人才科普馆”以科普知识+动手体验,为青少年和居民提供了探秘前沿科技的平台。
学校案例:立足原始创新激发学生潜能
协商会上,华侨城中学校长蔡树男、育才四小负责人雷霞围绕相关提案,分享了学校的推动举措和未来发展规划。
“创新人才培养是系统工程,必然要全社会达成共识和行动,才能真正解决这一问题。”蔡树男介绍,侨中建有“优必选机器人实验室”,另外,前年与商汤科技联合打造的“人工智能教育”也在校园落地,在南山区教育局的大力支持下,去年侨中落成的教学中心、超算中心、体验中心,不仅能为创新教育提供高效支持,还将对区内学校实现辐射、共享。另外,学校还联合商汤科技对相关教材进行了重编,为学生构建了“高一-高二上-高二下”的“通识教育-专业教育-竞赛培训”三阶段人工智能教育路径。
在分享中,蔡树男分享了一个心得:“为测量某个物理现象,学生要完成一次物理实验。往往我们指定仪器、指导学生按既定过程完成实验、得到认可的结果;然而,真正的创新教育应该是鼓励学生通过建模,在原生态的实验平台上,根据实验目标,自主组合实验仪器、自主构建实验过程,并尝试获得该实验下的结论。虽然,后者可能造成结论巨大偏差或者误差,但这一思维过程对于学生而言就是研究学习的过程,对学生素养提升十分珍贵有效。”
“基础教育要回归基础,我们要搞清楚孩子学习的逻辑起点是什么?我们的心有大多,未来的教育舞台就有多大!”雷霞也提出,在学生创新素养培育中,要区别科学和科技的作用,当下“从1到N”的创新是常态,但是中国要在未来竞争中取得优势,必然要实现“从0到1”的科技原始创新,为此,如何培养突破性创新人才是基础教育创新教育的突破口。
委员声音:整合创新资源构建教育能量场
围绕两份提案,与会委员积极建言献策,在研讨中,再次提出了许多切实可行的建议。
深大全民健身与学生体制研究中心主任席翼教授建议,要充分借力南山企业“上天入地”的优势特色,充分梳理好区域科创企业资源,推动企业敞开大门建成学生科创教育的“大基地”,实现“大科普”教育。松坪第一幼儿园园长罗秀珍、育才三中吴斌老师也提出,要从培养学生科学兴趣的角度,思考科创教育的发展,借助南山区域优势,在双区驱动背景下,实现科创素养的提升。深圳中科安全技术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张燕林认为,可以进一步提高科普经费,利用好家长资源、家长优势,推动科普教育与人工智能教育的发展。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科技制高点,我们需要用什么样的教育培养孩子,想象一下,未来场景中是一群什么样的老师和孩子在进行创新教育,我认为,创新教育并非在教育体制内,企业、家长和更多愿意参与教育事业的元素、要素都可以实现创新育人的价值传播,为创新教育赋能。”深圳市凯达尔集团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刘曦塔建议。深职院技术与职业教育研究所李春红教授也提出,要围绕教育的价值需求整合社会资源,让家庭和社会形成共同的价值、使命、合力;要在科普基地基础上加入“道”的能量场,实现创新价值的启发和培育。
(原题《南山政协聚焦科创教育与人工智能教育,落实委员提案为发展赋能》)
编辑 秦天 审读 韩绍俊 审核 李林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