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把手机锁屏
来看一组照片
带你从蛇口1985穿越到2018
↓↓↓
看着蛇口的变化
实在震撼
而一切还要追溯到40年前
……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1979年1月31日,中央批复同意了建立蛇口工业区的请示,蛇口工业区正式成立。
1979年7月8日,蛇口工业区基础工程正式破土动工。南海之滨,虎崖山下,移山填海,开山炮硝烟腾起,隆隆爆破声和马达的轰鸣声振聋发聩,“开山第一炮”如同春雷炸响神州,成为改革开放的启幕乐章。随着这声炮响,蛇口工业区作为改革开放的“试管”,开创了多项制度革新与观念革新。
“冲破思想禁锢的第一声春雷”
“蛇口工业区动工建设的时候,我就在现场,就是纪录片里经常出现的那个场景, ‘开山第一炮’让我们特别震撼,有一种移天换地的感觉,我很幸运站在了一个巨大变革的现场。”记者在中国改革开放蛇口博物馆见到了曾经在中交第四航务工程局工作的李新初老人。
“那时候条件很艰苦的,所有的建设工程几乎都要靠人力完成,记得有一次我们用推车运石板,差一点就滚进了山崖。看看现在的蛇口,觉得那时候没白付出。”李新初告诉记者。
1981年底起矗立在蛇口工业区的标语牌“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江式高 摄
1980年1月,蛇口工业区正式招商引资。蛇口首次提出“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口号,被誉为“冲破思想禁锢的第一声春雷”,响彻大江南北。此后兴于蛇口的创新理念“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和“敢为天下先”也都成为了改革开放进程中最具影响的时代强音。
1980年5月10日,招商局与香港汉贸有限公司达成在蛇口工业区兴建别墅和公寓式住宅的协议。同年11月22日,碧涛苑别墅区正式破土动工,这是蛇口工业区第一个商品房住宅项目。
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蛇口大胆突破,创造出多项中国第一或全国之最,1981年8月,蛇口工业区率先实行招聘用人,在各重点大学及各地公开招聘人才。并率先改革干部制度,实行干部聘用制。1983年10月31日,蛇口工业区率先实现分配制度改革,打破平均主义“大锅饭”,进行工资改革,实行岗位工资,并实行职工住房商品化改革。从而率先实现改革工资分配制度、率先实行社会保险制度。
1984年蛇口老街。 刘廷芳 摄
为了保证引进外资有利于国家建设,有效地保护环境,蛇口工业区明确提出了中国最早的吸收外资原则——“三个为主”、“五不引进”。在此原则下,众多三资企业落户蛇口,例如1983年10月31日,蛇口建成国内第一家日本独资企业——三洋电机(蛇口)有限公司,成为当时蛇口最重要的经济支柱。
"蛇口模式"奠定改革开放理论实践基础
“招商血脉、蛇口精神”,40年来,蛇口始终保持解放思想与改革开放相互激荡、观念创新和实践探索相互促进。
1979年9月5日,蛇口工业区引进新中国第一个外资企业——中宏制氧厂。同年10月30日,蛇口工业区在蛇口港顺岸码头工程中首开全国先河,率先实行超产奖励制度。“1979年我在蛇口工业区建设指挥部文印室担任打字员,那时候很辛苦,办公环境很差,当时我住在蛇口老街,蛇口工业区和蛇口老街之间有一条小河,只要一下暴雨,我就回不去家了。1983年,园区为了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也为了方便我们出行,将小河改造升级。现在小河已经不复存在。”招商局蛇口工业区的第一批职工林小静告诉记者。
1979年,蛇口工业区五湾施工现场。诸彪 摄
在发展生产方面,蛇口工业区创建了一个母本。1979年后,以蛇口工业区为基础,招商局相继开辟了港口、金融、地产、物流、科技等业务,制度改革方面,蛇口工业区打破“铁交椅”,收入与企业经营状况和本人工作业绩挂钩,这些敢为人先的改革试验,后来在全国推广,被誉为“蛇口模式”。
“蛇口模式”的核心是企业充分发挥自主权,按照市场法则和经济规律办事,运用经济手段管理经济、搞活经济。在“蛇口模式”带来的良好投资与商业环境下,蛇口工业区孵化了一大批具有"蛇口基因"的优秀企业,例如,1982年6月14日,新中国第一家股份制企业——中国南山开发股份有限公司成立。1986年8月11日,蛇口工业区在内部结算中心基础上创办招商银行,这是新中国第一家由企业创办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因此,蛇口也被称为“单位面积培育知名企业最多的地方”。“蛇口模式”为中国其他地区推行改革开放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及实践基础,引领中国经济进入近40年的高速增长期。
1987年4月,位于蛇口招商路北的招商银行正式开业。 诸彪 摄
新时代新使命完善全球布局
如今的蛇口工业区,已经是深圳最现代化、国际化的片区之一。这里是深圳外籍人士居住最多的片区,这一个指标就能说明蛇口的国际化魅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进入深化改革的新时代。招商局集团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以改革促创新,以创新促发展,大力推动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建设,努力从改革开放之初的排头兵成为深化改革的新标兵。
广东自贸区深圳前海蛇口片区内的前海片区。
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蛇口工业区一直延续着改革创新的基因精髓, 2015年4月27日,深圳前海蛇口自贸片区挂牌成立,蛇口又担当了新的历史使命,再次走在了改革的第一线。2018年度前海蛇口自贸片区制度创新指数增长显著,以84.98分超越上海自贸试验区排名第一,成为国内发展最快、效益最好、质量最高的代表性区域之一。
招商局在认真总结梳理蛇口综合开发经验的基础上,主动提出在有条件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复制“前港—中区—后城”的成熟蛇口商业模式,目前已在吉布提取得了突破性进展。2016年10月30日,蛇口太子湾邮轮码头落成,是全国最大的集“海、陆、空、铁”于一体的现代化国际邮轮母港,成为蛇口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走向世界的新门户。
“当年我们说自己是蛇口人,很有自豪感。今天再说起蛇口,这种自豪感更强烈了。海上世界明华轮旁边的喷泉,蛇口太子湾邮轮码头,像艺术小镇一样的南海艺库,海滨公园,我想说,蛇口的现在,比我当年梦想得还要美。”曾经在蛇口港工作过的李先生说。
新时代下,蛇口工业园区将紧紧围绕“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的战略目标,思想再解放、改革再深入、工作再抓实,不断把改革开放推向前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记者手记
蛇口精神带来的“改革”基因
蛇口工业区是一个特别的地方,即使现在走进这里,仍然能感觉到它的与众不同。当你在路上看到那块醒目的标语牌“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就会找到答案:改革基因已经如空气般融入了蛇口的血脉中。“开山第一炮”,敢为天下先,改革的基因也贯穿到了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进程中,蛇口的沧桑巨变,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缩影。
改革开放是使命召唤,“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蛇口精神吸引了一批批有志之士涌入深圳,来到蛇口,城区日新月异,精神代代相传,不断探索着新的发展路径。“开山第一炮”,敢为天下先,那一声奋进的炮响仿佛就在昨天,仍然激荡在每一位奋斗者的心头。
深圳湾波澜壮阔,蛇口工业区总是站在改革开放的潮头。高楼林立、产业发达、道路通畅、绿树成荫,崭新的城区让我们为改革开放而自豪,蛇口精神,也将引领着这里发展成为全球最具竞争力的片区。
蛇口时间广场上矗立着“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标语牌,这句被誉为“蛇口精神”的口号33年前在深圳特区报刊登后响彻全国。深圳特区报记者 刘羽洁 摄
人物故事
刘文晓
将豆蔻年华献给了蛇口建设
刘文晓,作为改革开放之后招商局蛇口工业区的第一批打工妹,在那个汽车并不普及的年代里,骑着单车穿梭在三洋公司的生产车间和宿舍之间。记者在蛇口老街,见到了曾在蛇口工作了16年的刘文晓,站在街头,50岁的刘文晓回忆起了她初到蛇口的记忆。
“我17岁,在老家潮州刚高中毕业时,刚好看到蛇口三洋公司在招工,当时我的想法还是比较超前的,就是想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母亲支持我的想法,所以1985年8月我就来到了如火如荼建设中的蛇口,进了三洋公司马达厂做流水线工人。那时候的蛇口马路都没有几条,条件艰苦,曾经也想过回家发展,但这一想,我想了十六年,最后还是选择留在蛇口,蛇口就是我第二个家乡。”刘文晓告诉记者。
据刘文晓介绍,在蛇口工作的16年里,她经历了三洋公司的不断壮大,也见证了蛇口这座小渔村一步步变为都市的所有过程。他告诉记者:“1985年,我来的时候,虽然蛇口条件不是很好,但是住宿环境还是可以的,6人一间房子,吃的有些是港货,比起其他地方还是好的多。所以就在三洋公司一干就是5年。1990年,我有回老家的想法,当时一位同事告诉我,不要回去,因为回去了你就看不到深圳的发展,你会越来越想念这里的,也就因为只一句话,我坚定信念,一直到了今天。现在想起来,真想感谢一下这位同事。”
说到这里,记者观察到了刘文晓眼中含着的一丝感激。1992年,刘文晓拥有了美满的家庭。“2001年,我离开了三洋公司,现在和丈夫还有大学毕业的小孩仍然居住在蛇口。这几年有朋友建议我搬离蛇口,老实讲,我舍不得,在这里住久了,对这里有了感情,从1985年来到这里,蛇口的一条路,到现在纵横交错的路,处处公园绿地的蛇口,我亲历了蛇口变迁的每一天。”
在刘文晓经历蛇口变迁的每一天中,曾经的小渔村变成了如今现代化的城市,曾经的木棚房如今已是高楼林立,曾经的泥泞土路变成了现在的宽阔街道,改革开放40年后的蛇口,不仅拥有着这座城引以自豪的蛇口精神,还拥有着像刘文晓这样陪伴着蛇口一起成长的无数奋斗者。
陈宗浩拍摄的蛇口巨变 1985-2016
陈宗浩
用镜头记录蛇口的日新月异
“1984年,为了拍南油的资料相片,我第一次背着照相机上大南山,蛇口和南油只一路之隔,当我从前海把镜头转到南山后海,已经用了十几张胶片了,当时一想,干脆多拍几张,把蛇口也拍进来,今后好对比。由此,迈开了我拍摄蛇口沧海巨变的脚步。”记者在南山脚下见到了准备再次登山用相机记录蛇口的陈宗浩老人。
“1980年我调来深圳,在深圳南油集团机关工作,一直到2005年退休,在蛇口30多年来,每年都会多次登上南山,用相机拍一拍蛇口的新变化。那时候我工作的地方就在蛇口工业区旁边,工业区的每一点变化和成就,我都亲眼目睹。创业艰难,起步维艰。正是因为有了蛇口精神,有了奋斗者的万众一心,才会有蛇口的今天。”讲起蛇口的发展变化,73岁的陈宗浩感触良多。
登山过程中,陈宗浩步伐矫健,丝毫不像上了年纪的老人。他告诉记者:“你看着现在天气很好,可能等你爬到山顶的时候,就被云雾遮住了,没办法拍照。所以我一般会选择中午时段来拍摄,通常早上出门,中午就能到山顶拍摄。”
在山顶俯瞰蛇口,高楼林立,绿地宽阔,陈宗浩老人认真地俯拍着山下的蛇口。
“上世纪80年代,我用黑白照相机拍照,基本是用错落有致的层次感来记录蛇口的变化,后来用上彩色照相机,按照自己的理解来拍照,结果我拍的照片都能用得上,这就让我有自信了。”陈宗浩说。
去年7月,陈宗浩向南山博物馆捐赠了14000余幅记录深圳的摄影作品,让更多人看见深圳沧海桑田的历史巨变。陈宗浩告诉记者:“当年,年过30的我,举家来到深圳,在蛇口生活和工作30多年,见证了这里的成长轨迹,已经把这里当成了第二故乡。我非常感恩感谢这片土地。而今,沧海巨变,蛇口创造了人类的奇迹。”
建设中的前海蛇口自贸新城。
市民感言
我从小就生活在蛇口,40年前的蛇口,可以用荒凉来形容。海上世界这里还是一片滩涂。如今蛇口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处处高楼林立,街道整洁美丽,人民安居乐业。
——蛇口工业区老职工黄永义
我和先生1984年初从韶关来到蛇口, 记得当时道路泥泞不堪,多次我们想回老家,可是看着蛇口几乎一天一个样的变化,又舍不得离开,为了更好的明天坚守在这里,现在看来一切都是值得的。
——三洋公司老员工吴海静
我1992年大学刚毕业来到蛇口,看了《东方风来满眼春》这篇文章,激情澎湃。来到这里后,体会到了蛇口精神,虽然蛇口当时条件极差,但我干劲十足。
——平安保险老员工刘程丽
1988年,我来到蛇口工业区,记忆中就是一个大工地,那时候我在玻璃厂工作,一下雨道路就特别泥泞。如今,这里的变化让人欣喜,宽敞的柏油马路,绿化带像花园,非常美丽。
——浮法玻璃厂老职工林振华
编辑 王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