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博40年|张珑:有温度有故事的深圳改革开放文物
深圳特区报记者 刘莎莎/文 魏丹 达娃群措 吴剑雯(实习)/视频
2022-01-05 13:44

“只要馆里需要,我可以当义工。义工不仅是在展厅讲解,帮助登记文物也可以是义工干的事。”张珑说。今年66岁的张珑,2015年退休,如今仍在深圳博物馆发挥余热。2000年从甘肃省文物局调动到深圳博物馆工作后,张珑长期从事深圳改革开放文物的征集、博物馆总账登记等工作。退休后,他依然放不下博物馆事业,对他来说,每一件征集而来的深圳改革开放文物都是鲜活有温度的,每一个登记入账的物件、名字都有“背后的故事”。而这些人、这些事,就像是陪伴多年的老朋友,离不开更放不下。

深圳最后一张粮食关系转移卡

66岁依旧活跃在深博工作第一线,馆里的后辈们都十分敬佩张珑,尊称他为“张珑老师”。张珑有个公开的秘密:他有厚厚一摞子工作笔记。然而,谁也没看过这些笔记的内容,张珑也拒绝分享。他曾说,要让这些“秘密”跟随他一辈子。尽管如此,大家仍然可以从张珑的日常工作和谈话中看出端倪,感受到这些笔记上记载的一代深博人对博物馆事业深沉的爱。

张珑毕业于西北大学考古系,在甘肃省文博系统工作多年,曾参与重要的考古发掘。45岁时,因家庭之故,他调至深圳博物馆工作,负责深圳改革开放史文物的征集工作。这份工作与他在内地文博系统长期接触古代文物、历史文物大不相同。他说:“古代文物背后的故事,你或许永远不得而知。但深圳改革开放文物每一件都有故事,我们去征集,就是去发掘这些故事。”在他看来,征集而来的这些物件,每一件都独一无二,鲜活有生命。

如今提起粮食供应关系转移,80、90后一脸懵圈。但对老一辈来说,这却是一段深刻的历史记忆。深博就收藏了深圳最后一份粮食供应关系转移卡。

张珑回忆说:“2001年4月30日我在翻阅报纸时,一则消息引起了我的注意。这则消息说,以后调动工作不用再办理粮食供应关系。那就意味着,当天粮食局办理的最后一张粮食供应关系转移卡值得我们下手。”张珑说,“下午,我们就跑到了福田粮食局,守株待兔,一直等到4点多,等来了一个大学生,最终这张转移卡征集到了。当时看这并不起眼。但如今,20年过去再回头看,这就是深圳最后一件粮食关系转移的证明,十分很珍贵!”

说不尽的“基建工程兵”

基建工程兵是深圳城市发展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20世纪的70年代末,80年代初,为响应国家改革开放、开发建设深圳特区的号召,2万原基建工程兵部队分批来到深圳,在这个当时还是一个小渔村的地方,艰苦奋斗、团结奉献,为特区的早期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

张珑回忆说,征集改革开放历史实物时专家学者们定了一些方向,其中就包括基建工程兵的历史实物。这里面有许多感人的故事,张珑自言每每忆起都想掉眼泪。张珑有位同事是基建工程兵转业,开展征集工作时,这位同事想起他有位战友住在东湖水库,或许有些旧藏。“我们当即就开车去了东湖,这位转业老兵的军服、军帽、黄挎包叠得整整齐齐,收拾得干干净净,我们看完非常满意,于是我就坐下来就开始登记并填写捐赠证书。”

“老兵顿时就傻眼了,他问,不是说只是来看一下吗?原来,战友没跟他讲清楚,他并不知道需要捐赠收藏。待做完思想工作,老兵想通了,正当我们收拾妥当准备离开时,他又把我们叫住了。原本以为他要反悔,没想到他却是让我们等一等,他要给军帽上缝上红五星。”张珑说。老兵的家在2楼,当时是下午4、5点,屋子比较暗,他就跑到阳台上,拿出压箱底的军线,迎着斜阳的光,一针一线地缝,那张专注的脸令张珑毕生难忘。

诸如此类的故事数不胜数。“有一位基建工程老兵在看到征集广告后,主动联系我们,捐了很多藏品。当时他下岗了,女儿还在上中学,一个月月薪仅1000多块,我们就商量给他发点补助。没想到,他知道后特别生气,质问我--你把我看成什么人了?这是我们基建工程兵的历史和荣誉,我怎么能要钱呢?我一看这样,就换了个说法,让他提一个要求,我们尽量满足。他说,我只有一个要求,以后博物馆展出这批东西时,不要写我现单位名,请写上我部队的番号。”说到此处感性的张珑忍不住再次眼湿。

为未来而征集收藏

退休6年多,如今张珑仍带着后辈,在深博从事文物登记工作。

从事改革开放文物征集工作多年,  张珑有开心,有感动,也有困惑。他说,深博致力于深圳改革开放史的收藏、研究、展览,这是前无古人的。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深博是在“为未来而收藏”。但这也带来了一些难题。比如,如何给这些改革开放文物定性、定级别?甚至关于“改革开放文物”这样的提法都尚存争议。“有说资料的,也说史料、物证的。”张珑说,“你说它是文物吧,但其实它就是最现代的东西,因为中国改革开放也就40来年。你说它不是文物吧,1987年的土地拍卖槌又已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所以,到现在我们都还在不停的登账、定级别。”

如今,张珑忙着登账(深博文物总账)的,有相当部分就是他此前征集回来的改革开放文物。“比如,2004年深圳地铁一号线开通。开通当天,我们就征集了黄色、绿色车票各一张。但车票拿回来,在当时,是没有办法登记写入文物账的。它得放一放。这就造成了登账迟滞得问题。再比如,首届高交会、文博会的门票、嘉宾证,基建工程兵穿过的草鞋等等。”张珑说,“深圳改革开放历史文物收藏目前登账已经有上万件。这是深博的特色和亮点,是其他省市没有,或则说有部分,但没有成系统的。”

对于明天来说,昨天和今天都是历史。但是能够在“今天”为“明天”收集历史物证的文博单位世所鲜见。张珑认为,深圳改革开放历史文物收藏的宝贵价值需要时间发酵。他更坚信,比物证更宝贵是“故事”。张珑说,“1993年深圳首次在全国提出无偿献血,我们去献血站征集献血口号时意外发现了深圳第一张献血卡。这张卡上姓名一栏写着,打工仔,国籍中国。我也献过血。献血者在日后用血时享受优先权。但这这张献血卡没有名字,他显然没考虑过日后自己用血。这名打工仔的思想境界我自愧不如。”打工仔尚且如此,张珑觉得,自己也要为深圳,为自己热爱的博物馆事业鞠躬尽瘁。

编辑 纸媒推送审读 吴剑林审核 编辑-刘思敏,产品-赵偲容(视频直播)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刘莎莎/文 魏丹 达娃群措 吴剑雯(实习)/视频)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