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备受关注的2022年度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首批申报指南正式上线发布,包括基础研究计划市校(院)联合资助项目专题、创新环境计划科技服务补助专题、企业创新计划创业投资补助专题。面向群体包括高水平大学、登峰医院、科技创新企业、创业投资管理企业、科技服务机构等。
“我们对市科技创新发展专项进行优化布局,设立基础研究计划、重点研发计划、企业创新计划、创新环境计划等4个计划26个专题方向。同时,着力破解制约科技创新机制障碍,激发科研人员创新活力。”市科技局资管处相关负责人25日表示。
据悉,其余专题指南也将陆续进行发布。指南将于今年3至7月开展申报,于下半年集中开展评审,自2022年起开展实施。
科研项目无纸化申报 非必要材料一律删减
市科技局围绕全方位服务好科研人员,大力推进科技项目管理简化优化改革。提升科技业务管理集成化、数字化水平,实行科研项目无纸化申报,减少科研人员盖章、签字次数,让科研人员从制作海量申报材料中解放出来;加强历史申报数据共享,降低项目申报单位重复提供资料量,与评审指标无关、非必要信息及佐证材料一律删减;实行“告知承诺制”,在申报人具备主要办理条件和提交主要申请材料,并以书面形式承诺在规定时间内达到办理条件的前提下,可予容缺受理。
“包干制” 试点范围将进一步扩展
去年7月,市科技局与市财政局联合出台《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经费“包干制”改革试点工作方案》,在基础研究项目实行全过程管理简政放权和项目经费“包干制”改革试点。相关负责人强调,市科技局以信任制为前提赋予科研人员更大经费使用自主权:对在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中进行原始性创新、前沿探索性研究和应用科学研究的项目,充分赋予项目组织单位项目遴选、过程管理和结题验收的自主权;加大项目负责人经费使用自主权,实行“包干制”的项目一律取消项目预算编制,结题验收无需提交项目经费审计报告,绩效支出由项目负责人根据实际科研需要和相关薪酬标准自主确定,单位按照现行工资制度进行管理。记者25日获悉,今年试点范围将进一步扩展,包括放宽经费金额标准等。
破除“唯论文”等影响,合理设置评审指标体系
该负责人表示,市科技局按照专题类型合理设置评审指标体系,坚决破除“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影响。比如,科学发现类项目突出新发现、新原理、新方法、新规律的原创性和科学价值,弱化经济指标及社会效益;技术发明类项目以新产品、新技术、新方法等成果为主,重点考核成果转化应用情况及其在解决关键共性技术问题中发挥的作用;对产业发展和生态优化类项目考核指标以经济和社会效益指标为主,重点评价社会认可度、经济前景和社会影响力等。
撬动共建单位配套投入超过1.26亿元
此外,市科技局着重构建多元化的财政支持模式,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和撬动作用。联合3所高水平大学和8家“登峰医院”,以及广东省钟南山医学基金会等12家共建单位,共同设立“市校(院)联合资助项目”,通过财政资金引导,撬动共建单位加大研发投入。2021年,投入市财政经费1655万元,撬动共建单位配套投入超过1.26亿元,激发从0到1的原始创新突破,提升广州高校、科研院所基础研究水平和前沿探索能力。
原题为《2022年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3月至7月开展申报》
编辑 刘桂瑶 审读 韩绍俊 审核 范锦桦 李怡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