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来,中国对日本的关注和研究越来越多。上世纪80年代,国家图书馆开始专门设立“日本出版物文库阅览室”,对日本文献进行专门的收藏、管理,并提供借阅。而雅昌艺术图书馆,作为深圳,乃至南方收藏日本古美术文献最多的图书馆,收藏有日本限量版摄影画册、民艺工艺、出版设计、装帧印刷等图书3000余种,也是第一个设立过“二玄社”专区的图书馆,并和二玄社合作出版了《中国古代壁画 唐代 陕历博藏》《昭陵陶俑精选集》《中国古代简牍通览》等艺术图书。
近日,雅昌艺术举行了第一场读书会——唐样弥珍——法隆寺金堂壁画,向读者介绍了日本招提寺的隔扇画和宝物、日本文豪与艺术家交游等,并在活动中邀请了从事日本古美术、中国佛教美术研究的马新华老师,以书会友,分享着对日本艺术的些许认知。
活动中,马新华老师给大家讲述了“奈良六大古寺”说法的缘由。实际上,最初日本是以“南都七大官寺”——大安寺、元兴寺、法隆寺、药师寺、兴福寺、东大寺、西大寺来归纳佛教发展的盛况,但由于大安寺、元兴寺未获得很好的恢复,剩余五座寺院与唐招提寺后也因岩波书店出版的《奈良六大寺大观》而被合称为“奈良六大寺”。
此次读书的主题为唐样弥珍——法隆寺金堂壁画,主要和中国北魏至唐代的佛教艺术对比,带领大家理解“奈良的唐样”。
人肉唐样
其中,佛像雕刻就是所谓的“人肉唐样”。这与当时移民日本的中国后代鞍作止利、山口大口费两者为法隆寺雕造的官样造像有关。其中,鞍作止利以高句丽风格营建了具有君王式严谨风格的青铜雕像,佛像面部以眼睛狭长、鼻翼宽、下巴大为典型特征,这在法隆寺金堂内部供奉的释伽三尊和梦殿的菩萨像(其中一尊为最著名的“百济观音像”)上有所反映;山口派雕制了释迦三尊旁的四天王像,与后者不同的是,四天王像为一整块木头雕造的造像,整体而言,更有立体感,脸部也较为丰满、生动。
在建筑上,造型唐样反映在法隆寺回廊的大气与五重塔的造型风格上。
在绘画方面,则体现在法隆寺的《圣德太子与二王子图》、金堂壁画中。《圣德太子与二王子图》所绘中间人物为圣德太子,他的身形较身侧二者高大,显示出了与中国唐代肖像画形制的一致性。
金堂壁画作为白凤晚期最壮丽的绘画成就,其重要性离不开一段历史事件:1949年1月26日,法隆寺主建筑金堂遭遇火灾,日本佛教绘画至宝被烧毁。次年日本国会火速通过了《文化财保护法》,首创“无形文化财”(人间国宝)。值得庆幸的是,在金堂失火以前,便利堂因国家财政拨款的契机,以最先进的玻璃底片技术,拍摄下了当时金堂壁画的全貌,使我们今天能够接近当时金堂壁画的真迹。雅昌艺术图书馆馆藏的法隆寺珍本中,就有这套有1935年大火烧毁前,日本便利堂拍摄的原色原寸图版珍本。
金堂壁画所画人物造型丰满、浑圆,与中国盛唐风格极为相似,这一点我们可以从敦煌322号窟《佛说法图》中得到证实。金堂壁画除了12壁佛像以外,壁画上端还绘制着飞天,所画飞天线条生动、飘逸、圆润,也证实了金堂壁画中的造型唐样。
雕塑方面的唐样,体现在法隆寺五重塔内的文殊菩萨像、维摩诘像上。
物什方面的代表作是法隆寺所藏重器:玉虫厨子(佛龛)。该建筑再现南北朝与隋代建筑风格;分两层,建筑上层内部供奉着一佛二胁侍,侧面有一幅二菩萨漆画,建筑下层侧面绘有四幅漆画,其中一幅为预示日本美术史叙事性绘画产生的《舍身饲虎图》。
值得一提的是,活动中,马新华老师为让大家对金堂壁画的全貌有更直观的认识,亲手绘制了一套金堂壁画模型,邀请现场观众一起进行空间演示。
读书会后,老师带领大家来到雅昌艺术中心的平行书展《探访东瀛至宝:日本古美术及中日佛教艺术珍本书展》现场,与观众们一同赏书论书。
原题为《来雅昌以书会友,体验古老文化的唐样弥珍》
编辑 刘桂瑶 审读 吴剑林 审核 张露锋 范锦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