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评|打击量子科技“李鬼”还须“李逵”多出力

深圳特区报评论员 赵强
2021-03-17 23:30
摘要

​“量子能量波与人体生物电和谐共振,深层滋养细嫩肌肤”“利用量子纠缠原理让庄稼多吸肥,害虫不能产卵”“量子的波粒二象性就是阴和阳,科学地解释了风水”……作为创新产业的“明星”,量子科技近年来备受关注。

“量子能量波与人体生物电和谐共振,深层滋养细嫩肌肤”“利用量子纠缠原理让庄稼多吸肥,害虫不能产卵”“量子的波粒二象性就是阴和阳,科学地解释了风水”……作为创新产业的“明星”,量子科技近年来备受关注。“新华视点”记者近期调查发现,近一年来,全国各地冒出2000多家各类“量子企业”,将量子力学原理与化妆品、农业、食品、服装、汽车等传统产业“嫁接”。这些企业究竟是体现了量子产业市场潜力的新动能,还是蹭热点的“伪创新”?

每当科学家们站在科技前沿奋力攻关、努力创新,终于出现一些领先的科研成果时,总有那么一些急功近利、不务正业乃至招摇撞骗的无良资本、黑心企业迫不及待地跳出来,挖空心思与自己都还没弄明白的最时新、最尖端的科学热词沾上边。蹭热点、炒概念、玩营销……各种忽悠的目的,要么是打着创新的旗号骗投资、套补贴,要么就是将本不出众的普通商品伪饰成高科技产品,攫取不正当的高额利润。譬如前些年纳米科技稍有突破,便满大街都是纳米产品,什么纳米电器、纳米服装、纳米手机……只要一沾上纳米概念,便身价翻番,而其实不少是夸大其词、名不副实。

实际上,大多数的高科技从理论到实验室,再到普及应用,往往都需要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每一步每一环节都可能遇到科研难关,需要科学家们专心致志长期潜心研究方能攻克。还是以纳米科技为例:科学家们大约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便提出了纳米的概念,但直到1982年科学家才发明了研究纳米的重要工具——扫描隧道显微镜。而“五脏俱全”的纳米机器人于1990年在美国贝尔实验室诞生,才揭开了纳米科技发展的新纪元。尽管纳米科技的发展历程已经有了几十年的时间,但时至今日,纳米科技的应用潜力仍未完全发挥,现在很多冠以纳米的产品技术,往往只是局部应用,甚至只是生拉硬扯地与纳米科技攀上关系。

量子科技亦是如此。诚如专业人士所言,量子确实是未来非常重要的一种新技术,会提高人类的生产力,但这需要一个很长、很艰苦的过程。量子科技的门槛很高,现在要做一个有用的专业性仪器都还很困难,又怎么可能忽如一夜春风来,量子水、量子项链、量子烟盒、量子眼镜、量子手机膜……各种量子产品如此迅疾地飞入寻常百姓家?所以,专家给出了一个简单辨别伪量子科技的方法:“记住现阶段量子科技还没有应用到大众生活就可以了。”由此再去观察这一年间冒出的2000多家“量子企业”,其成色如何,可想而知。

虽说目前辨别量子科技的真假方法简易,但伪量子科技产品与企业的危害仍不可小觑。伪量子科技产品与企业,在狂轰滥炸的宣传攻势下,容易误导消费者堕入消费陷阱,有的直接涉嫌欺诈,这种行径过早透支了量子科技产品的信誉,既损害了消费者合法权益,也恶化了将来真正的量子科技产品进入生活消费的市场环境。而在伪量子产品与企业宣传的过程中,用似是而非的理论对自己的产品、技术加以包装,根本而言是宣扬伪科学,无怪乎有专家忧心忡忡,担心量子科技的声誉会受到负面影响,痛心疾首地呼吁:“不能让‘李鬼’坏了‘李逵’的名声!”

在另一方面,量子科技的发展固然需要加大投入,鼓励创新,但无视量子科技的高门槛,扎堆式地涌入,难免鱼目混珠,非但不能推动量子科技的科研与应用,反而会制造产业泡沫,阻碍量子科技的发展与进步。目前,多地市场监管部门立案查处了以“量子科技”为噱头,涉及违法广告、虚假宣传、营销欺诈等行为的违规企业,涉嫌犯罪的还移交到了公安机关。这些正本清源的行动十分必要,只有净化市场环境,去伪存真,才能真正地推动量子科技的健康发展。

此外,打击量子科技领域里的“李鬼”,还须量子科技领域的“李逵”出手相助。量子科技是前沿高科技,人们之所以容易被“李鬼”们忽悠、蒙骗,在一定程度上,是对量子科技知之甚少。量子科技领域的专家们,在科技攻关之余,也应抽出时间和精力,加强量子科技的科普宣传。如此,既可以像李逵打假李鬼那样,令量子科技领域的“李鬼”现形,还可以通过量子科技的科普教育,增进公众对量子科技的关注与兴趣,为量子科技营造更好的科研环境,也可为量子科技培养、储备人才做一份贡献,一举多得,何乐不为?

(原标题《特评|打击量子科技“李鬼”还须“李逵”多出力》) 

编辑 许舜钿 审读 吴剑林 审核 党毅浩 曹亮 

(作者:深圳特区报评论员 赵强)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