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崛起!全面推动文体旅游高质量发展加快打造高颜值深圳北部文化中心
深圳特区报记者 王奋强 通讯员 欧嘉诚 左美丽
2021-03-15 10:34

【核心提示】

锦绣华章,光明高光。

3月13日,“光鸣艺术节”开幕仪式在光明文化艺术中心演艺中心音乐厅隆重举行,光明文化艺术中心系列活动正式拉开序幕。据了解,光明文化艺术中心首个运营年度将呈现78场演出、12场展览、20余场艺术教育普及活动。从3月开始,年度品牌项目“光鸣艺术节”将携28个项目、33场演出、2场艺术大展、4场光影视听秀、20余位明星艺术家、10余个国家级艺术团体纷至沓来。系列高端文艺活动填补了光明区大型高品质艺术节的空白,为观众带来许多“首度”体验的惊喜。

开幕仪式

从左往右依次为,青年钢琴家李玮捷、昆曲表演艺术家张军、广州芭蕾舞团团长邹罡、青年舞蹈家胡沈员、知名艺术家邓碧文、胡滔共同参与“聚光. 共鸣”主题分享。

1月22日,中国共产党深圳市光明区第一届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召开。大会研究谋划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光明改革发展,团结动员全区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抢抓机遇,勇担使命,赶超奔跑,朝着建设高质量高颜值世界一流科学城和和深圳北部中心的目标奋勇前进。

据了解,光明文化艺术中心由光明区政府投资约18亿元建设,占地面积3.8万㎡,建筑面积13万㎡。作为深圳北部目前规模最大、功能最全的大型综合文化艺术场馆和地标建筑,光明文化艺术中心集“文化、演艺、展览、休闲”等多功能于一体,建筑吸收了岭南民居的叠院设计风格,采用“回”字形布局,在空间上围合成一个“山水庭院”,促进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相融相生,水面之上的拱形入口隐喻文化的桥梁,塑造出注视光明未来的人文之眼。

以“光鸣艺术节”的开幕为标志性事件,光明区牢牢把握高质量高颜值发展主题,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党建引领、改革破局,稳步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推动文化艺术事业繁荣发展,满足群众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提升区域文化品质,加快建成竞争力影响力卓著的高质量高颜值人文国际科学城和深圳北部文化中心。

一场文化与创意的盛宴 为观众带来诸多“首度”体验惊喜

“光鸣艺术节”开幕当日,精彩纷呈,好戏连台:广州芭蕾舞团团长邹罡,昆曲表演艺术家张军,青年钢琴家李玮捷,青年舞蹈家胡沈员,知名艺术家邓碧文、胡滔共同参与“聚光·共鸣”主题对话分享,精彩的发言令在场观众获益匪浅;在开幕仪式现场,光明文化艺术中心旗下首个少儿艺术团体光鸣少儿合唱团的小团员们惊喜亮相,为现场嘉宾和观众献上一曲欢快明亮的《听我说谢谢你》;开幕仪式结束后,在演艺中心贵宾厅举行“名誉艺术家”授予仪式,受邀艺术家们将与光明区一起努力,积极投身文化事业建设。

光鸣少儿合唱团

当天晚上,来自广州芭蕾舞团的舞者们倾情演绎天鹅湖畔凄美动人的爱情故事,唯美呈现世界经典芭蕾舞剧《天鹅湖》,为光明区献上一场绚丽梦幻的舞台盛宴;与此同时,美术馆2021年首展《异境之间》重磅呈现,并免费向公众开放至6月6日。此次展览以新媒体艺术为基础,在虚拟与真实之间,从架上艺术到声音艺术,跨界融合多种艺术形式,让观者于方寸之间感知无界。

芭蕾舞剧《天鹅湖》

芭蕾舞剧《天鹅湖》

芭蕾舞剧《天鹅湖》

构建高品质公共文化阵地,塑造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标杆

近年来,光明区不断加大在公共文化软硬件上的投入力度。除光明文化艺术中心外,光明区注重持续抓好各层次接地气的文化体育活动的阵地建设。

数据表明,光明文化体育设施总面积从2015年的60.7万㎡,提升至2020年的115.37万㎡。

目前光明区正大力推进多个大型文体设施建设项目。深圳市青少年足球训练基地是市投市建的重点民生项目,一标段(足球公园)已基本完成建设,该项目旨在满足各级青少年足球比赛的需求,大力促进深圳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培养;科学城文化中心作为光明中心区高端文化圈区级主力文化场馆,将打造为满足全方位、多层次需求的综合性文化服务基地;科学城体育中心包含综合体育馆和小型游泳馆,将成为举办大型体育赛事的核心主场;光侨游泳中心将打造为区域水上特色运动中心,配套冲浪、潜水等丰富多彩的时尚体验式项目。

除大型文体设施外,基层文体设施也实现了提质增效。已完成6个街道、31个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实现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全覆盖。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机制,建立了“1个总馆+6个分馆+22个社区服务点+5个企业合作馆+67个书香亭”图书馆总分馆服务体系,建成了“1个区总馆+1个直属分馆+6个街道分馆+31社区服务点”文化馆总分馆服务模式。形成“区—街道—社区—文化点”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建立“区—街道—社区”三级全民健身设施体系,基本建成了小而精、多而全、星罗棋布、遍布社区的“十分钟文体圈”。

在做好阵地建设的同时,切实保障居民文化权益,将光明区打造成为“高雅文化的殿堂、大众文化的乐土、传统节日的旺地”。积极应对新冠疫情影响,探索线上线下相结合文体活动供给模式,2020年开展各类文体活动4700余场,服务(参与)39.74万余人次,其中线上服务(参与)26.92万人次。“小草音乐节”以光明区草根音乐人才为表演主体,是广大草根一族展示音乐才华的平台,向光明区市民群众及外来劳务工人员传递积极向上、正能量的重要载体,逐步打造为群众的音乐盛会品牌。光明梦想秀自2014年开始举办,分为成人组、少儿组、亲子组,比赛项目涵盖舞蹈类、音乐类、表演类等多种艺术形式,已成为光明区群众搭建娱乐自我、展示自我、成就自我的梦想艺术平台。光明大讲堂是光明区以阅读推广为主要目标的公益讲座活动,自2015年创办以来,邀请师彪、孔祥林、许石林、南翔、胡野秋等多位专家学者来光明区图书馆演讲,受到广大市民群众的热情参与和一致好评。光明微跑自2016年开始举办,每年举办8场,6年来共吸引2万余人次参与到全民健身中来。

重视精品培育,促文体事业长足进步

随着光明区文化事业不断发展,一批提升光明区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文体活动品牌已深入人心。

2019深圳光明小镇国际半程马拉松赛获评“中国田径协会铜牌赛事”“自然生态特色赛事”称号。2020深圳光明小镇欢乐田园微型马拉松特别邀请体操世界冠军李小鹏先生领衔近4000人一起欢乐奔跑。成功举办广东省青少年网球排名赛,366名青少年运动员参赛,刷新光明区青少年网球赛事记录。对标“世界一流科学城”发展定位,成功举办车辆模型科技竞赛、无人机精英赛等科技体育赛事活动,丰富科技体育赛事活动内涵。第十一届中国国际新媒体短片节以“十年再出发”为主题,通过“线上+线下”形式举办,共收到120个国家和地区6842部参赛短片,55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参与,信息受众超过900万人次,百度关键词搜索量超过450万条,国际化程度与社会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文艺精品创作屡结硕果,在省、市级平台充分展现了光明风采和活力。舞蹈《40》、歌曲《镶金的背影》、当代舞《秋月·匠心》分别在2020年广东省群众艺术音乐舞蹈花会、2019年度广东省群众文艺作品评选中获1项金奖、2项银奖;《楼村濑粉》《揭秘八百年古村落:楼村》2部短视频在广东乡村微视频大赛中分获二、三等奖;原创戏剧《窗口轶事》、广场舞《三十而励》、自创杂技《肩上芭蕾》等作品在2019年度深圳市群众文艺作品评选、深圳市第十七届“鹏城金秋”市民文化节等多项赛事中斩获佳绩。

注重文艺人才队伍建设,发掘、培养辖区范围内的文艺人才。创立了“永和书社”“青藤画社”“智扬民乐团”“明月合唱团”等文化馆馆办文艺队伍。其中,明月合唱团荣获第十四届中国合唱节金奖、优秀作品奖、优秀钢琴伴奏奖、第十四届中国国际合唱节成人组女声A级合唱团、第五届深圳市合唱展演(成年组)调演金奖,参加中外优秀合唱团音乐会专场演出。

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留存独特乡愁记忆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光明区高度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文物保护科学开展。光明区已认定不可移动文物57处,其中核定区级文物保护单位6处,未定级不可移动文物51处。印发了《光明区公明墟保护规划》(2016年)、《深圳市光明新区管理委员会进一步加强文物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2018年)、《光明区六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2020年),完善区级文物本体和环境保护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完成一处区级不可移动文物(东宝中学旧址)和两处未定级不可移动文物(德淳书室、慈水陈公祠)的修缮保护工作。开展楼村旧村、公明墟、白花旧村、合水口旧村等片区的文物调研工作,梳理光明区历史文脉。

非遗传承不断加强。光明区共有九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陈仙姑的故事》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并开展粤剧创作排演;“玉律舞麒麟”“楼村濑粉制作技艺”“玉律醒狮舞”“新洸月饼制作技艺”“楼村祥记烧金猪技艺”“蔡氏腊味制作”“岭南时令甜品制作技艺”“烙画艺术(光明)”列入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创新开展非遗晚会(直播)活动,网络直播观看人次达8.2万。大力开展“非遗课堂”活动,“2020年度非遗进校园”走进田寮小学,吸引师生约2000人参与。

光明记忆持续累积。“寻找光明记忆”项目从2014年启动至今,130余次走进光明各社区开展寻访活动,采访口述者200余人次,收集整理本地文献、图片、影像资料超10000件,撰写了专栏文章共17万余字。2019年3月出版的《寻找光明记忆:农场往事》一书,获深圳市文联重点作品项目立项,并被纳入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我们深圳”系列,作为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献礼书;2019年10月,《寻找光明记忆:新城旧事》《寻找光明记忆:农场往事》被中国国家图书馆馆藏,并被图书馆界最具知名度和影响力的行业报纸《图书馆报》刊发,《寻找光明记忆:工厂故事》将于近期出版。2020年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寻找光明记忆项目灵活转变为线上推广,在“光明数字文化阅读平台”开展寻找光明记忆系列纪录片、丛书宣传,以数字化形式增强本土历史文化的影响和社会效益。2020年,《楼村濑粉》《深圳光明归国华侨:枕头粽》《揭秘八百年古村落:楼村》3集短视频在广东乡村微视频大赛中分别获得二、三等奖。创新“寻找光明记忆”项目推广方式,在“光明数字文化阅读平台”开展“寻找光明记忆”系列纪录片、丛书宣传。举办“寻找光明记忆‘归侨端午’民俗”特色采风活动,组织媒体、摄影家深度寻访合水口传统小吃、石围醒狮、新陂头古旧建筑,以互动体验方式,进一步宣传光明本土文化。

完善产业体系,文体旅游发展获得显著成效

文体产业发展取得新突破。创新文博会展陈方式,以“建设世界一流科学城,打造都市文旅休闲目的地”为核心定位,打造了3D沉浸式、情景化的虚拟展厅,并邀请区内13家企业参展,全面展示光明区科技、文化、旅游、体育产业发展新面貌。深圳市喜德盛自行车股份有限公司签约中国国家山地自行车队,成为其指定自行车品牌,并获评2020年深圳市体育产业示范单位。

旅游基础工作不断夯实。梳理涉及自然风光、历史人文、特色村落、文化创意等类型64个优质资源,设计推出涵盖了光明区景区景点、特色餐饮、精品住宿等旅游资源点的旅游手绘地图,并推出亲子、时尚、文艺三条特色打卡线路。

旅游品牌培育获得新成效。积极推动光明农场大观园通过4A级旅游景区复评。支持指导红木小镇开展国家3A级旅游景区创建并通过评审,成为我区第二个国家A级景区。依波钟表文化博物馆、光明(红满庭)红木文化小镇等项目上榜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布的20条广东省工业旅游精品线路名单中深圳市“深圳匠心智造之旅”线路。依波精品(深圳)有限公司被评为深圳市五星级工业旅游示范点,成为全市首批唯一一家挂牌单位。

旅游市场发展持续向好。光明小镇品牌影响不断提升,虹桥公园、欢乐田园、大顶岭绿道、农场大观园等景点成为市民打卡热点,其中虹桥公园在抖音用户排行榜中位列全国春节热门景点TOP6。2021年春节假期期间,累计接待游客总人数63.77万人次,其中虹桥公园接待近40万人次,日均接待游客9.22万人次,实现接待人次的高速增长。

回望历史,不忘初心。站在建党100周年的时间节点,站在“十四五”开局之年的新起点,担负着建设世界一流科学城和深圳北部中心光荣使命的光明区,信心百倍。已经培育出“绿洲”的光明公共文化,将继续为深圳率先塑造展现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现代城市文明作出贡献。

编辑 刘思凡  审核 麦苗茵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王奋强 通讯员 欧嘉诚 左美丽)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