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剪子戗菜刀...这个藏在都市里的手艺人不简单

深圳特区报记者 肖意/图文、视频 杨哲/剪辑
2021-03-11 22:48
摘要

“磨剪子嘞戗菜刀……” 近日,景田片区,一声苍老浑厚的悠长吆喝吸引了行人的目光。

“磨剪子嘞戗菜刀……”

9日下午,景田片区,一声苍老浑厚的悠长吆喝吸引了行人的目光。

扭头望去,路旁树荫下,一位瘦小的老人肩扛长凳,左手扶着凳腿、右手拿着扩音器,沿着人行道慢悠悠地走着。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记忆中,这样的老人、吆喝、行头和走街串巷的磨刀匠是密不可分的。

属鼠的陈广文老人今年73岁了,稀疏的头顶,斑白的须发,粗糙的双手,微佝的身躯,古铜色的脸庞,眼神缓和,说话不急不燥。

一开口,典型的河南腔。

陈老伯来自河南漯河舞阳北舞渡,原先在公社办的机械厂做铁匠。厂子倒闭下岗后,老伴58岁就过世了,留下他和一双儿女。好在儿女都已长大成家,孙子也在郑州读大学,日子也是一天天好起来。

“外甥女在舞钢上班,我身上的这件上衣就是她给的。”陈老伯有点开心又有点不好意思地指着自己身上那件灰色工装。衣服胸口处,醒目地写着舞钢公司的字样和标志。

“我来深圳磨剪子戗菜刀多久?13年啦。”

2008年,老伴去世后,凭借当年做铁匠时练就的传统过硬手艺,陈老伯在南山做保安的女婿引导下,耳顺之年毅然南下深圳“闯”世界,在大都市的钢筋水泥丛林里,怡然自得地做起了自己拿手的磨剪子戗菜刀的活计。

“每年在深圳呆多久?一般是阳历十月份吧,天冷了就过来这边,干到来年四五月份就回老家了。”

“老家在北舞渡公路边有自建的3层房子。平时呢,就我一个人在家,放假了孙子会回来,也有老伙计过来聊聊天。”

“每个月能挣多少?有个三千块钱吧。不然,怎么过呢?”

虽然只身一人蜗住在沙尾城中村,只有一张江西同行留下的小床、基本无转身之地的栖身之所,提起收入,陈老伯的语气中对靠着自己手艺每月挣来的三千块钱还是挺心安、挺满足的。

在这个“不到深圳不知道钱少”、生活工作学习节奏如快刀斩乱麻的地方,老伯的自立和知足,令人油然而生“此心安处是吾乡”的感慨。

身体还算硬朗的陈老伯每天都是从沙尾扛着长凳出来,或一路向北,或一路向东,或一路向西,绕个大圈子后,傍晚再坐个公交回去。

虽然也有过在街上被城管人员驱赶的不快,但陈老伯并没有怎么埋怨,“其实俺在路边也不占什么地方,也不能算是摆摊吧,好歹俺也能给有需要的人提供帮助,俺收费也不贵。”

戗一把菜刀收费10-15元,磨一把大剪刀10元、小剪刀5元,陈老伯说他的要价很良心。

正聊着,一位路过的大姐看到了,忙回家拿来了菜刀和剪刀。其中,一把可折叠的小剪刀还挺悠久。

“这把小剪刀是1978年制造的,用作领导人出访时的小礼品。”

因为可折叠、好用,虽然改革开放后大姐来到了深圳工作,但一直没有舍得扔。如今咬合不好,剪东西不好使。

陈老伯取出砂轮,骑坐凳子上,双手操刀,开始工作。先是用自己在老家花了80块钱买的废旧砂轮石打磨开刃,再用磨刀石蘸水细磨抛光,只十几分钟,菜刀和大小剪刀都磨好如新。用大姐钟爱的小剪刀试了下,剪纸平滑自然。

“再干一段吧,深圳的天马上就热了,我也要回老家了。”

说起“深飘”的时间,陈老伯也算是“老深圳”了。十几年的候鸟般生活,虽然不能和家人在一起,但还是让他喜欢上了深圳这个美丽的城市。

“深圳的城市建设得真美,基础设施比内地漂亮多了,我当然喜欢啊。”

说这话时,陈老伯的眼神放起光来。

编辑 杨哲  审读 刘春生  审核 刘思敏 张颖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肖意/图文、视频 杨哲/剪辑)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