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3月11日)下午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闭幕后,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人民大会堂三楼金色大厅出席记者会并回答中外记者提问。
今年就业压力仍很大,制定宏观政策依然坚持就业优先
CNBC记者提问,新冠肺炎疫情对许多工作完成的方式和地点都产生了影响,疫情暴发一年了,请问中国就业质量和收入有什么明显的变化,中方将采取什么具体的措施改善这种状况?特别是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对消费需求,特别是国外品牌消费方面有什么影响?
李克强:就业对一个国家、对一个家庭可以说都是天大的事。去年在疫情肆虐的时候,当时很多街面上都见不到行人了,多数店铺都关了,当时我们最担心的就是出现大规模的失业。记得后来我到地方考察,看了不少店铺,在一个小店,店主跟我说:3个月没有营业了,因为政府减免税费,支持减免房租、水电费,稳岗补贴资金到位,我们没有裁员,挺过来了。我问员工的工资怎么办?他说当时只发生活费了。在场的20多位员工都说:店里管吃管住,不让我们下岗,还有什么说的。企业和员工都明白,只要保住了企业、稳住了岗位,一复工复市,生意就会旺起来。
去年我们在制定宏观政策的时候,因为不确定因素太多,没有制定经济增长的预期目标。但是反复权衡,还是制定了就业目标,也就是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以上。因为就业是民生之本,是发展之基,也是财富创造的源头活水。当时我们也提出,要努力实现全年经济正增长,实际上是相信只要能够实现900万人以上的城镇新增就业,就有经济的正增长,因为有就业就有收入,就可以带动消费、拉动经济。
去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经过全国上下的共同努力,我们的市场主体表现出坚强的韧性,广大人民共克时艰,最后实现了城镇新增就业1186万人,也实现了经济全年增长2.3%,居民收入相应增长,都好于预期。
今年我们的就业压力仍然很大,城镇新增劳动力约1400万人,其中高校毕业生909万人,创历史新高,还要保障退役军人就业,还要为两亿七八千万农民工提供打工的机会。所以今年我们在制定宏观政策的时候,依然坚持就业优先的政策,我们继续推动“六稳”,实现“六保”,还是把就业放在之首。去年出台的有关就业的政策举措,不仅没有调退,还有所增加,其他政策都要有利于就业。我们相信,通过经济稳定恢复增长,会带动更多的就业岗位,而更多的就业岗位会推动经济稳中向好。
2亿多人灵活就业,有的一人打几份工很辛苦,要机制性解决职业伤害
李克强表示,去年出台的有关就业的政策举措,不仅没有调退,还有所增加。我们相信通过经济恢复性增长会带动更多就业岗位,而更多的就业岗位会推动经济稳中向好。
“今年我们确定新增城镇就业的目标是1100万人以上,希望实际推进中更高,但很明确,就业还是要市场畅通,继续通过保市场主体来包就业,一方面推动稳岗,新增就业岗位,一方面拓展就业渠道。”
李克强说,去年疫情中我国就业市场出现了新变化、新动能,包括网购快递等快速增长,带动传统产业发展。“一方面我们要继续鼓励增加相对稳定的就业岗位,还要广开灵活就业渠道。”他指出,现在中国灵活就业兴起,涉及2亿多人。“有人一人打几份工,很辛苦,我们要出台社保补贴机制,为可能出现的职业伤害提供基本保障,这将有利于灵活就业市场更加健康稳定地市场向前发展。”
针对老龄化问题,李克强说,中国老龄人口达到2亿6千万,老龄产业是一个巨大的朝阳产业,将带来多样化的需求。而正因为中国具有广大市场,也必然会为外国企业、产品、服务和投资创造更多的机会,因为我们的市场是开放的。
中国有14亿人口,劳动资源是最丰富的的资源。中国人民能够吃苦耐劳,中国人民会用自己勤劳的方式迈向共同富裕。
坚信人类有能力最终战胜新冠,希望明年能面对面交流
西班牙埃菲社记者:下午好!美方指责中方对上月到访武汉的世界卫生组织专家组缺乏透明度,专家组组长指出中方同事分享了大量工作细节,同时也表示专家组希望获得在2019年10月至12月之间与新冠肺炎疫情相似疾病病例的更多原始数据,中方是否愿提供这些数据,或者是愿再次接待专家组访华?谢谢。
李克强:新冠肺炎疫情是一起突发的全球公共卫生事件,中方和各方一样都希望尽快能够查清病毒是从哪里来的,这样有利于切断传播的渠道,更好更有效地来防控疫情。但疫情溯源的确是一个复杂的科学问题,需要各国加强合作,持续研究。中方本着实事求是、公开透明、开放合作的原则和态度,同世卫组织保持沟通,也支持世卫专家在华开展溯源研究工作。下一步我们还愿意继续同世卫组织一道,推动科学溯源工作。
当前疫情还在全球蔓延,当务之急不仅要溯源,还要做好各种防控工作,包括接种疫苗等。新冠肺炎是人类共同的敌人,我们希望各方携起手来,因为在这样一个人类共同的敌人面前,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善其身,但是我们也坚信人类有能力最终战胜这个病魔。我也希望明年我们能够面对面进行交流。谢谢。
中国经济增速可达8%?李克强回应:6%不低了,一时走得快不一定走得稳
日本经济新闻记者:您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2021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目标为6%以上,目前很多国际机构都认为中国2021年的经济增长有可能达到8%左右。在“十四五”开局之年,除了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加大,还存在着由于世界性的资金过剩导致房地产投资过热的风险,现在中国政府采取了宽松的财政和货币政策。请问总理,在这样的情况下今年是否存在宏观政策转为偏紧的可能性?
李克强:我注意到,我们提出6%以上的经济增长预期目标,确实引起了多方面的关注,有不少分析。有的认为是积极的,也有认为低于预期。我们当然乐见经济向好,但是我们也清醒地看到,今年是在恢复性增长的基础上前行,有很多不可比的因素。而且世界经济复苏不确定性依然很大。我们说6%以上,6%不低了,现在我们的经济总量达到100万亿元,增长6%就是6万亿元,这要放到“十三五”之初,需要8%以上增速才能达到。而且我们说6%以上是开了口子的,实际过程中也可能会增长得更高一点。但是我们不是在定计划,我们是引导预期,希望把预期引导到巩固经济恢复增长基础,推动高质量发展,保持可持续性,尤其是和明年、后年的目标相衔接,不能造成大起大落,否则会扰乱市场的预期。一时走得快不一定走得稳,只有走得稳才能走得有力。我们还是希望中国这样一个巨大的经济体,经济能够行稳致远,保持长期向好。
日本记者说中国经济将在2028年超过美国?李克强回应
日本经济新闻记者提问,据日本经济研究中心预测,中国的经济规模将于2028年超过美国,对此您有何看法?
李克强说,中国发展的根本目的是要让中国人民过上好日子。中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我们实现现代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会着力办好自己的事。中国的发展对世界和平稳定发展繁荣都是重要的贡献。
看病费用何时可以全部在异地报销?总理发话,明年年底前
李克强说,这个问题在中国政府网的实名留言中看到过。我们看到,现在很多学校门口,都是老人在接送孩子。这些老人是异地养老的,甚至就是来帮子女带孩子。
不能他们为异地报销医疗费烦恼,这个问题应该下决心解决。今年,我们要扩大跨省报销的范围,争取到明年年底前,每个县都要确定一个定点医疗机构,能够直接报销包括门诊费在内的医疗费用。
李克强深情地说:这些事看似不大,但我们的政府工作人员多费点心,就能让老人和家庭多一点舒心。
李克强:决定很明确,要坚持和完善“一国两制”的制度体系
凤凰卫视记者吴小莉提问,此次全国人大会议就选举制度作出了决定,修改相关法律,“一国两制”在香港如何行稳致远?
李克强说,我们明确提出,要继续全面准确地贯彻“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方针,严格依照宪法和基本法办事,落实好特区政府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机制和执行机制,全力支持特区政府和行政长官依法施政。
李克强表示,决定很明确,就是要坚持和完善“一国两制”的制度体系,始终坚持爱国者治港,也是为了确保“一国两制”行稳致远。
李克强最后说:“去年香港受到了多重冲击,我们希望香港各界能携起手来,尽早战胜疫情,实现经济恢复性增长,改善民生、保持香港长期繁荣稳定,中央政府将全力给予支持。”
一些地方高新产业项目出现烂尾,李克强这样告诫
央视提问,国家提出要建设科技强国,在一些重点领域存在短板、“卡脖子”情况。此外存在急功近利,部分高新产业出现烂尾情况。政府在推进科技创新方面会有哪举措?
李克强表示,我国在科技创新领域有很多突破。在应用创新领域发展很快,但在基础领域存在不足。要建设科技强国,提升科创新能力,必须要打好基础科技研究。有多高的基才能盖多高的楼,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出去。
目前,我国全社会研发投入在GDP的比重不高,尤其在基础研究投入方面,只占研发费用6% ,发达国家通常15%到20%。下一步要加大基础投入,改革科技体制,让科技发展有自主权,让科研人员有经费使用自主权,不能让科技人员精力花在填表评比上,让他们心无旁骛搞研究,厚积薄发。
李克强就中美关系答记者问:希望中美有多领域多层次的对话
关于中美双边关系,李克强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过去几年,中美关系遭遇了严重困难。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最大的发达国家,双方合则两利、斗则俱伤。
李克强表示,双方应秉持着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原则,推动两国关系向着健康、稳定的方向发展,这既符合两国的利益,也符合国际社会的期待。
中美两国历史文化、发展阶段、社会阶段都不同,彼此相处难免有矛盾、有分歧,关键是如何对待。李克强说,中美两国人民是有能力、有智慧的,还是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地进行对话沟通。
“希望中美有多领域多层次的对话,即便一时达不成共识,也可以交换意见,有利于管控和化解分歧。”
李克强介绍,中美两国有共同利益,有许多可以合作的领域,在去年多重冲击的背景下,中美两国贸易仍然达到了4.1万亿美元的进出口规模,增长8.8%。“还是应当把更多精力放在共同点上,扩大共同利益。”
李克强:中美两国和则两利、斗则俱伤
谈到中美关系,李克强说,过去几年中美关系的确遭遇了严重的困难,给两国和世界都带来了不利的影响。中美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最大的发达国家,和则两利、斗则俱伤。中美建交40多年了,风风雨雨,能越过坎坷向前走,还是因为符合世界发展趋势,符合两国的根本利益。
我们希望按照习近平主席最近和拜登总统通话的精神,尊重彼此的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互不干涉内政和内部事务,秉持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原则,推动两国关系向着健康稳定的方向发展。这既符合两国人民的利益,也是国际社会的期待。
李克强:封闭不会有前途 断链对谁都没好处
谈到科技领域国际合作,李克强表示,科技要自立自强,科学家要发奋努力,这和国际合作、同行交流是并行不悖的。科学探索和发明、发现是需要合作、需要共同努力的。封闭不会有前途,断链对谁都没有好处。中国愿意在保护知识产权的基础上,同各国加强科技领域的合作,共同促进人类文明进步。
李克强:坚持推进两岸和平发展和祖国统一
台湾记者提问,今年年初,台湾希望在后疫情时代恢复两岸交流,但是两岸关系现在并没有出现和缓的趋势,请问大陆方面对此怎么看?
关于两岸关系,李克强表示,我们对台的大政方针是一贯的、明确的,就是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和“九二共识”。在此前提下,我们欢迎台湾任何政党、团体同我们交往,也欢迎台湾各党派团体人士就两岸关系和民族未来与我们开展对话。
李克强说,我们坚持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祖国统一,反对任何形式的“台独”分裂活动,也反对外部势力的干涉。我们也一直秉持“两岸一家亲”的理念,这几年出台了很多惠及台企、台胞的政策。“我们会继续让台湾同胞分享大陆的发展机遇,继续推动两岸融合发展。”
李克强:决不能让孩子因为家境、区域不同就输在起跑线上
人民日报记者提问,受疫情影响,民生领域难题凸显,就医、子女教育、养老、托幼,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短板,政府将如何着手解决?
李克强说,今年政府总支出比去年略有增加,盘子不小,所以要更多向量大面广的民生领域倾斜,特别是义务教育和基本医疗,如果下半年经济持续向好,那我们会下更大力度的财政支出,包括债务支出,来投向这些领域,这在当年拉动GDP增长可能不明显,但是长远看对民生有支撑作用,我们还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人民政府就要施政以民之所望。
教育与健康关系每个家庭和民族的未来,我在参加吉林代表团讨论时,有中学校长说,现在县乡中学还是缺乏优质的教师资源,教师待遇不高,学历也很难提高,我们今年要下决心加大对县乡教师的培训,让他们可以在职、便利提高学历,职称评定要采取优惠倾斜的政策,对于城市农民工子弟,只要拿到居住证,一定要让他们有受教育的机会,决不能因为孩子家境、区域不同输在起跑线上,教育公平是最大的公平。
李克强:做大国内市场,也要扩大国际开放
新加坡联合早报记者提问,中国加快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否中国在美国等西方国家“围堵”下被迫采取战略收缩?中国在构建国内市场方面的政策是否会有变化?留给外资空间越来越少?
李克强说,中国提出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提出构建双循环格局,既是做大国内市场,也要扩大国际开放。中国经济已经深度融入国际经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能关起门来。中国自身要扩大开放,把内需市场做大,也会给外资、外国产品、服务带来巨大机会。
李克强:中国将缩减外资来华“负面清单”, 让中国成为外商投资的重要目的地
李克强说,开放需要各国共同努力双向而行,去年谈成了RCEP,这是不同社会制度、文化习俗、不同发展阶段国家共同建设的结果,说明只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就可以找到共识。在共同利益基础下,扩大世界人民的共同福祉,有助于地区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给世界经济增长动力。
中国不仅要发挥自身作用,还要履行自身责任,维护世界自由贸易。只要是对互利共赢有利,多边双边的机制,我们都持有积极开放的态度。
我们会进一步主动对外开放,继续缩减外资来华“负面清单”,继续推动服务业对外开放。很多外企关心中国的营商环境,我们要继续打造市场化、法制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通过多种努力,在扩大内需当中不断扩大开放,让中国成为外商投资的重要目的地、世界的大市场。
李克强: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是政府推进改革的努力方向
谈到助力市场主体脱困,李克强表示,去年我们推进改革,很突出的一点就是制定和实施宏观政策时,围绕市场主体的需求来考虑,助力市场主体脱困、激发活力,来撑起中国经济的基本盘。
李克强说,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培育和发展市场主体。市场主体培育起来,就可以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十三五”期间的五年,我们的市场主体增加了6000万户。
李克强说,去年,在疫情冲击下,后期快速恢复增长,去年个体工商户又新增1000多万户,从8000多万户增加到9000多万户,带动两亿多人就业。“市场主体的活力激发了,活跃度提高了,这是政府推进改革的努力方向。”
李克强喊话各级政府:这件事一定要扛在肩上!
李克强说,在托幼方面,政府要引导社会力量兴办社区服务业,在税收方面给予优惠支持,帮助家庭在养老托幼方面减轻负担,多一些温暖。民生事项很多,需要在发展中持续地改善民生,我们现在实施广覆盖基本保障的社会保障制度,要在经济发展中持续提高保基本的水平,但要突出重点,对于事关人人,事关国家民族未来的义务教育和基本医疗,各级政府一定要扛在肩上。
编辑 关越 审读 刘春生 审核 王雯 李怡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