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政谈 | 深圳的城市竞争力从哪里来,向何处去?
读特首席评论员 姚龙华
2018-06-25 12:19

城市竞争力哪家强?近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院重大成果——《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16:40年:城市星火已燎原》,已正式对外发布。

报告对2017年中国两岸四地294个城市的综合经济竞争力和289个城市的宜居竞争力、可持续竞争力进行了研究。其中,深圳综合经济竞争力指数蝉联第一,可持续竞争力指数排名第四,宜居竞争力指数位居第十,是中国城市整体崛起40年来最成功的40个城市之一。

一、城市竞争力从改革开放创新中来

一切成功,其来有自。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城市发展已从星星之火渐成燎原之势,实现了整体崛起。当然,囿于各种先天条件和后天因素的影响,不同城市发展不可能整齐划一,城市竞争力也总有高下之分。

改革开放是中国城市崛起的根本原因。报告透过纷繁复杂的现象,总结出40年来的一套“城市成功学”,即释放一个动力——行为主体追求自我发展的原动力,通过两个竞争——市场竞争和政府竞争,利用三个杠杆——全球分工、伟大的农民工、非农集聚。没有改革开放,哪来的“一二三”?

改革、开放、创新,三者并驾齐驱,是城市成功的最大共性。其中,谁的动作更快、力度更大,谁就会率先起势、跑在最前。

深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也是全国发展得最好的经济特区。改革开放创新表现突出,全球联系区位条件优越,市场化程度高,民营经济发达,城市竞争力水涨船高,在不少领域“一骑绝尘”,创造了世界工业化、现代化、城市化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迹。

城市竞争力,不是抽象空洞的理论臆测,而要有具体实在的数据支撑。一座城市的竞争力强不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人口密度、经济密度和经济活跃度。深圳的城市竞争力到底怎么样,我们也可以从中找到答案。

人是城市中最活跃的因素,城市发展的核心在人。数据显示,深圳每平方公里近6000人,是全国平均水平的41倍左右,人口密度全国第一、世界第五。并且,目前深圳的人口仍在加速流入。自2015年起的三年里,深圳常住人口分别增加60万、53万和62万,增长势头较猛,为城市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深圳是中国年轻化程度最高的一线城市,18—35岁的人口占比达到56%,让整个城市充满活力。此外,截至2017年底,全市各类人才总量超过510万人(主要指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占常住人口的40.7%。《2018中国城市人才竞争力指数报告》显示,在人才规模指数、人才创新指数、人才发展指数、人才效能指数、人才生活指数上,深圳均排名前三。人才优先发展,使深圳高质量创新发展有了源头活水。

经济密度即地均GDP,是一个效率指标,比人均GDP更能反应一个区域的发展程度和经济集中程度。数据显示,2017年,在1997平方公里的土地面积上,深圳实现GDP22438.39亿元,地均GDP达11.24亿元,在全国GDP总量前十的城市中位居第一,也是全国首个地均GDP超过10亿大关的城市,真可谓寸土寸金。同时,深圳地均GDP具有较大的领先优势,比排在第二的上海(地均GDP 4.75亿元)还超出一大截。一个“高产”的城市,说明经济结构较好、产业附加值较高,经济综合竞争力自然不会差。

一般而言,一个城市的市场主体数量越多,尤其是企业数量越多,说明其经济越活跃、越发达。截至2018年4月,深圳商事主体总量约318.8万户,继续保持全国大中城市首位。其中,企业185.9万户,个体工商户132.9万户,企业占商事主体总量的58.3%;按市统计局公布的2017年常住人口1252.83万人计算,深圳每千人拥有商事主体254.5户,拥有企业148.4户,创业密度高居全国第一。今年4月,深圳新登记“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有2800户,数量保持平稳增长,对全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构建国际竞争新优势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新登记“未来产业”企业共287户,“未来产业”企业的兴起和发展堪称今年企业注册的一大亮点,对实现深圳经济在高起点上持续高质量增长具有重要意义,是深圳打造可持续产业竞争力的潜力所在。

坚持改革开放创新不动摇,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上下功夫,深圳综合经济竞争力位居榜首,可谓实至名归。

二、城市竞争力向全面对标全球最高标准去

“从全球城市经济竞争力看,中国最好的是深圳。”中国社科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鹏飞在多个场合公开力挺深圳,最近的一次是在5月25日“广州全球城市评价研究——指标排名与发展趋势学术研讨会”上。

事实上,自从《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12》指出2013年深圳综合经济竞争力首度超越香港位居第一后,不少人便对深圳“刮目相看”。不过,在2015年深圳两会期间,时任深圳市委书记的马兴瑞便率先“泼了一盆冷水”:“别看社科院搞了个综合经济竞争力排名,我们是排第一,是考虑我们的增量大;你看看我们第二个指标,宜居的、可持续的,我们就排在后面。”他指出,深圳的教育、医疗都没法跟北京、上海、广州比,如果看不到差距,天天飘飘然,去吹综合经济竞争力第一,深圳就有可能走下坡路,甚至沦落为二流城市。

居安思危、知危图安,是深圳持续保持强劲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其实,城市竞争力的评价体系和方法多种多样,同一个城市在不同的测算指标中完全可能处在不同的位置。比如,在2016年英国拉夫堡大学“全球化与全球城市(GAWC)”网络研究小组对全球城市的排名中,深圳仅处在第六档,排在香港、北京、上海、台北和广州之后。即使是在中国社科院的指标体系中,深圳也并不是全面占优的。比如,深圳综合经济竞争力虽排在第一,但从综合增量竞争力指数来看,上海处于领先地位;而从综合效率竞争力指数来看,台北则名列前茅。再如,深圳可持续竞争力虽位于前列,但越来越多的城市对提升可持续竞争力热情高涨,城市间可持续发展的竞争愈发激烈。又如,在宜居竞争力方面,与2016年相比,香港继续独占鳌头,并与其他城市拉开明显差距,而杭州、南通、南京和宁波的宜居竞争力有所提升,深圳无论是在具体得分还是最终排位方面都有所下降。

前有标兵、后有追兵,深圳没有理由自我感觉良好。

未来的城市竞争,不仅仅是经济规模的竞争,更是城市功能和资源配置能力的竞争;不仅仅是“单项冠军”的角逐,更是“多项全能”的比拼。对于深圳来说,不仅仅要全力追赶国内先进城市,更要把目光放长远,在全球城市竞争序列中占据更好的位次。如此一来,存在明显短板、严重偏科是不允许的。

市委六届九次全会明确提出,要“全面对标全球最高标准,到本世纪中叶,成为竞争力影响力卓著的创新引领型全球城市”,这一目标释放了一个强烈信号,即深圳不满于功能性的城市发展,而是以城市发展的最高形态——全球城市,来定位自己的未来。

全面对标全球最高标准,筑牢底板、补齐短板、拉长长板,根本上还是要靠人才。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中说过:当经济进入知识经济和信息化时代,人才是解决发展瓶颈问题、提升国际竞争力优势的关键所在。人力资源对资本竞争力、科技竞争力、结构竞争力、基础设施、区位环境竞争力、凝聚力、制度和文化竞争力、社会秩序、对外开放都有影响和作用。深圳要用“用户体验”的思维,为人才创造他们最需要的理想城市。率先加大营商环境改革力度,全面重构优化升级人才政策体系,这将是深圳发展的必然之选。

同时,研究表明,城市宜居竞争力水平之间存在着较为显著的空间正相关关系。换句话说,在宜居竞争力水平较高的城市周围,与之相距较近城市的宜居竞争力水平也较高,以城市群为单位实现城市宜居竞争力整体提升很可能事半功倍。面对宜居竞争力方面的短板,深圳囿于空间上的“先天不足”,很难实现“内部突围”。不妨将思路打开,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契机,合理利用城市群一体发展的大空间,找到突破路径,实现多方共赢。

编辑 张颖

(作者:读特首席评论员 姚龙华)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