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聚焦|媒介事件视域下韩国媒体报道中的"4•27"板门店南北协商会谈
2021-02-26 17:37
收录于专题:新传播

黄宪成

“4•27”板门店南北协商会谈意义重大,经过韩国媒体新闻策划,被精心建构成一场“媒介事件”。本文以传播学“媒介事件”相关理论为框架,认为此次“媒介事件”相比于传统媒介事件,其内涵和呈现形式更加丰富。本文主要采用文本分析、统计分析等研究方法,探究韩媒如何建构这一"媒介事件”,以及该事件建构对中国媒体的启示,并总结韩媒在此次媒介事件中的新闻建构模型。

关键词:板门店 南北会谈 媒介事件

2018年4月27日首尔时间9时29分许,第三次朝韩南北协商会谈开始。此次会晤受到极大重视,引起新闻媒体和公众的关注。百度指数中检索关键词“板门店”,搜索指数与媒体指数,在4月27日至29日出现波峰,其中27日整体搜索指数达28521。①韩国以SBS、《朝鲜新闻》为代表的媒体以电视直播、网站专栏集中跟进此次会晤。经过韩媒精心的新闻策划,板门店会谈成为“媒介事件”。但此次韩国媒体建构这一"媒介事件”的手法与传统"媒介事件”理论有所区别,在新闻传播生态变革以后,新闻报道呈现方式与新闻文本更加丰富。在韩媒构筑的媒体框架下,此次会晤具备了"仪式性传播”的特征。

一、   新闻策划建构媒体框架

板门店会谈中,媒体将事件“媒介化“的过程起着关键作用。通过新闻策划,这一媒介事件体现了事件的仪式化特征,包含着韩媒对共同信仰的塑造与传播。重庆大学新闻学院院长董天策认为,"新闻策划”的研究对象可概括为三个层面四项内容,即:宏观层面的媒介定位策划,中观层面的版面栏目策划,微观层面的新闻报道策划和新闻事件策划。②本文所探讨的新闻策划限于微观层面的新闻报道策划。

新闻策划是媒体常用的手法,媒体框架是"传媒运用处理信息的各种技巧来对事件的诠释框架进行重组,提供给受众一个经过传媒精心组合的媒介真实”③,媒体框架构筑的方式影响着新闻报道。此次板门店韩朝会谈的媒体框架是政治诉求和半岛和平,以及“韩民族”的民族情感。

二、   仪式建构:媒介事件的三重策划

戴扬和卡茨在《媒介事件:历史的电视直播》中提出的“媒介事件”主要包括"电视直播对事件的呈现”与"大规模同一时刻的集体观看”。结合詹姆斯•凯瑞“传播的仪式观”,这其中隐含的还有仪式化传播蕴含的信仰维系。下文将从这三个角度展开论述,探究韩国媒体从这三个层面如何进行新闻策划,建构这场"媒介事件”。

本文主要采用文本分析和统计分析的研究方法。文本的选择以韩国国家级媒体与知名大型地方媒体为研究对象,选取韩国首尔广播公司SBS新闻、《朝鲜新闻》《首尔新闻》《仁川日报》,参考中国主流媒体人民网、新华网、(ChinaDaily》。时间区间为4月27日至5月3日。SBS网站专栏“和平要道——2018南北协商会谈”的新闻报道是核心研究对象。

(一)新闻报道对事件的呈现

1. 媒介报道手段创新

大时段集中性报道突显议题显著性。SBS新闻网专栏"和平要道”中,新闻数量总计2000+,27日前就已出现大量关于朝韩第三次会晤的报道。在两国首脑会面开始后的6小时内,SBS新闻以平均间隔3分钟的频率发布新闻。表1为从越境前上午8:00,至下午3:30,6小时间SBS新闻发布情况。由表可知,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恩与韩国总统文在寅会面开始后的两个小时内出现新闻发布峰值,下午2:30至3:30出现第二个峰值。

媒体专栏聚焦,节点性事件平台多样化聚合。《朝鲜新闻》开设名为"焦点”的专栏。SBS新闻网也开辟专栏,方便用户搜集信息。新闻以时间轴布局,符合事件进展顺序及用户阅读习惯。报道手法实现融合,图片、文本、视频、信息图表等组合式报道。网站大量现场视频,与电视直播相配合,虽迟缓于电视现场直播,但其内容因为融合了多种新闻表现手段而增加了深度与厚度。

表1:4月27日SBS新闻专栏8:00-15:30新闻发布状况统计表

报道数量(篇)

2. 政治首脑仪式感塑造与话语转向

政治首脑符号化生存,新闻时空与现实时空分离。首尔时间9:29开始之后的10分钟时间内,产生大量新闻特写、抓拍镜头。从新闻语言的选用,到蕴含的感情,都突显出这一时刻的重要性。在拉长并被放大的时空里,一系列行为被赋予仪式化色彩,具有很强的符号象征性。SBS在9:29之后发布的第一篇通讯稿《南北协商军事分界线历史性握手北韩最高领导人首次南访》中的新闻语言充分体现了韩国语的语言和词汇特点。

特色民族语言下的新闻叙事突显政治话语转向。报道使用了诸多富有感情倾向的词汇,表2为基于韩国语语言、语法特点,对新闻文本的高频词汇统计。

表2:《南北协商军事分界线历史性握手北韩最高领导人首次南访》文本词汇分析

以汉文化为源的韩民族词汇富含情感语意。汉字词在韩国语词汇中占比较大,同时因为语法结构的特征,使得韩国语的语势变化强烈,尤其是谓词后置的特点使得能够进行强调,加强句子感情。本篇报道中有些词汇使用带有明显的情绪,比如“交流对话(环討詈「片斗)'中动词“叫午匚卜”本意为"分享",未使用“申昇詈司•屮这一通用型表达方式。在表示极度亲切、主动等情绪时才使用"分享(斗牛匚卜)"一词。报道使用了人称敬词“北韩国务委员长”“最高领导人”等,对比多年前对朝鲜领导人报道中人称敬词的使用,是一个转变。

韩国语独特的"语阶”语法重塑对朝形象。韩国语中将说话人语气分为"尊敬阶"和"一般阶",其中最高阶"格式体尊敬阶"句子以固定的"日/合旦匚卜”结尾。本篇新闻通讯以及其他多篇报道中全文为格式体尊敬阶,而一般性韩国新闻报道在文本化呈现时仅以一般阶(…叫/司匚卜)结尾。在《首尔新闻》关于文在寅会谈的报道,则全文使用一般阶。

3. 国家媒体与地方媒体的横纵互动

国家媒体现场报道与地方媒体深度跟进,横纵媒体互动拼组立体化传播景观。本次新闻事件现场地方媒体很难进入,其新闻源多是国家大型媒体,但地方媒体并未丧失报道话语空间。地方媒体首先是与国家媒体合力跟进事态,同时也策划特色报道。这里以知名地方媒体《仁川日报》为例分析。

《仁川日报》考虑到时效性,将新闻重点放在对协商议题及"板门店宣言"的解读上,而非重复报道动态。《上午9时29分握手的南北首脑越过历史界限》对议题的解读主要体现在以下关键词,其报道深入到板门店会晤对当下及未来朝韩关系的影响,尤其强调对民间交流的影响。

表3:《上午9时29分握手的南北首脑越过历史界限》文本词汇分析

新闻语言表征中,中韩主流媒体新闻框架有差异。以人民网、新华网、《ChinaDaily》为例,4月27日至5月3日,中国对此次会晤除新闻事实的报道,更多集中于对会晤历史“第三次”这一数据的突出、梳理前两次会晤历史背景。代表性报道有《人民日报》4月27日发布的《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恩与韩国总统文在寅会晤》,及《朝韩第三次首脑会晤,金正恩跨过"三八线”)O新华网发布《朝韩关系“热启动”面面观——国际专家学者眼中的第三次朝韩首脑会晤》与《“盼着过上正常的日子”一韩朝首脑会晤前夕走访非军事区韩方唯一村庄》。《ChinaDaily)微信公众号在一周时间内仅发布两条相关英语新闻,27日(R0K,DPRKleadersbegintalksatthirdinter-Koreansummit),28日《Kim-Moonmeetingboostshopeforpeace)。这两篇报道的报道框架与人民网、新华网基本重合。

图1 人民网《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恩与韩国总统文在寅会晤》报道文本词频分析

国内外媒体交叉引用,外媒消息源增强韩方政府发声强度。韩国媒体除引用国内媒体报道外,还将CNN作为消息源引用,用于报道此次会谈后关于“韩美会谈”的相关事宜。也从美方角度来报道此次朝韩会晤的积极意义,如"CNN报道称,此次会谈是被全世界所报道的具有历史性意义的行为,签署了为了(达到)韩半岛无核化以及终止韩国战争的(和平)协议”。④

(二)多维度展现收看会谈电视直播

SBS专题报道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多维度展现收看会谈电视直播。作为样本的研究文本,10篇总计2100余韩字的韩媒新闻报道中,8篇文本直接陈述公众的收视行为,其中4篇将"收视”作为重点报道。分析文本,可将其分为三类"观众”:记者、政党、公民。通过报道这三类代表性人群的收看"盛况”,表现公民全体对此次会晤的关注与积极评价。对这三类人群的报道具有共性,即共同展现并强调"鼓掌”"欢呼”等认同性集体行为。

1. 记者:“第四权力”的间接新闻叙事

新闻媒体是社会"第四权力”的话语已经得到公认,新闻记者在重大国际新闻现场是事件的记录者和传播者,重大事件策划主体利用记者身份以及记者手中的新闻发布权为自己扩大影响力,外国新闻记者扮演了间接的社会传声筒。

各国重要媒体新闻记者在现场作为第三方见证这场"仪式”,同时也是这场事件的报道者。韩国通过在场的外媒记者,扩大了事件的透明度、公开性、事件意义,还将韩方的政治态度与声音向世界传播。通讯《3000名内外记者在两位首长"军事分界线握手”时欢呼》⑤专门报道在金正恩、文在寅越境握手的时刻,现场记者鼓掌欢呼的状况。现场记者、新闻中心观看转播的记者,在不同空间做出“鼓掌""欢呼”"微笑”等同一行为,将在现场或"拟现场”的所见所闻向本国报道,对韩国而言,是一种间接的新闻叙事。

2. 政党:多元政治力量的合法性认同

此次新闻报道中认同感也来自于韩国政党派别,包括民主党、自由韩国党、右翼未来党、正义党等。

《民主党:"成果预想”韩国党:须无核化会谈》报道了各党派代表的评价意见,归纳这些在野党的政党代表评论意见,可分为三类:一是关注"完全无核化的协议”;二是为南北协商会谈敦促超党派的合力;三是韩半岛和平体制的发展趋向、南北关 系取得实质进展。

报道在野党政治意见时,同样报道了政党代表的"鼓掌”"欢呼”行动。如“秋美爱代表和禹元植代表等民主党领导团,在国会代表室内集合,通过电视直播收看,在南北首脑会面的时刻一边欢呼一边鼓掌。”⑥获得在野党的政见支持十分重要,新闻媒体通过各党派意见的整合式报道,巩固了执政党领导地位,对外传递大韩民国政治力量间注重大局,谋半岛发展的决心与希望。以国家大型媒体平台呈现国内不同政治力量的声音,以阐释行为主体及其行为获得的合法性认同。

3. 公民:平民化视角与“集体记忆”

作为新闻报道对象的记者、政党代表自然也属于公民的范畴,但是他们被赋予了特定的身份标签,所以新闻媒体聚焦于普通公民使新闻更具张力。短消息《最北端的居民看着电视直播内心激动》,报道了延坪岛五类人的态度和反应。报道对这些民众身份背景进行挖掘展示,以平民化视角叙述此次事件的意义。

现实时空对历史“难民”身份的消解唤醒集体记忆。延坪岛地理位置特殊,是朝韩武装冲突易发地带,如2010年军民冲突、1999年与2002年延坪岛海战。居民收看和平会晤直播时,历史与现实、冲突与缓和、悲伤与喜悦,在此刻的时空中交汇,使得这篇报道极具张力。

"集体记忆”是法国社会学家莫里斯提出的一个社会心理学概念,它区别于"个人记忆"。

“集体记忆”是集体关于过去认识的总和,可以存储在物质的或非物质的载体上。朝韩分裂自二战后持续至今,不仅是国家政治、经济上的断裂,对社会民众而言,更为重要的是民族的离别失散。朝韩每年离散家属团聚活动是韩民族共同体渴求和平统一的情绪表达。韩媒以具有特殊历史背景意义的民众收看会谈直播作为报道对象,唤起韩民族乃至世界关于战争、分裂等沉痛的"集体记忆”。

(三)仪式化传播中的“信仰”整合与维系

仪式建构的第三重策划是新闻报道对事件的呈现与大规模集体性观看二者背后所隐含的对共同信仰的整合与维系。这一共同体既包括社会群体这_实体,也包括社会精神这一抽象存在。

仪式传播促进国家、社会共同体共识整合。从国家政治维度来看,对最高领导人的会晤场景进行仪式化建构,使10分钟之内的活动围绕“军事分界线”这一地理坐标,时空被无限延长、慢放,呈现一种“静帧画面式”。

仪式传播塑造韩半岛精神共同体。韩媒通过多方视角展现收视盛况,在直播这一仪式的同时,民众的广泛集体性收看俨然也具有了仪式化的特征。从民众视角的维度来看,该事件更关切冲突缓和,民间交流正常化。

从事件双方将事件按某种仪式进行筹备,到媒体的集中报道构建仪式感,再到民众和团体的仪式化收看,三股力量共同构筑一场仪式化的"媒介事件"。媒体新闻报道框架是整合这三者的媒介。其关系可由下图反映,这也是对此次"4•27南北协商会谈” 韩媒通过媒体框架构筑“媒介事件”的建构方法模型。

图2 韩国媒体“板门店会晤”媒介事件建构模型

三、韩国媒体媒介事件建构对中国媒体的启示

(一)国际竞争的复杂性和传播媒介的融合发展趋势叠加传媒的功能与属性

新闻传播生态急剧变革,重大新闻事件经媒介化重构以后,其意义都已超越事件本身。事件被赋予国家形象塑造、社会精神整合维系、文化认同等功能,与政治传播、国际传播、跨文化传播联系紧密。板门店会晤不只是韩半岛历史性会晤的新闻事实,而更具有政治意义上的传播意图。政治首脑及其活动是新闻报道题材中的重要部分,能够有效表征其背后蕴含的政治传播诉求,同时此次会晤也是韩民族文化与情感对外传播的重要资源。

(二)  借力国际事件,传媒设置国际议程,掌握主导话语权

板门店会晤,韩媒报道不仅有效向外传达了新闻事实,也传播了韩国政府及韩民族的一致声音。中国改革开放40年,在国际传播场域中的话语权不断增强,但依旧出现传播的失语状态。在中国传媒寻求“讲好中国故事”的过程中,跨国合作、国际赛事在中国举办,传媒应借此为契机,通过媒体策划增强在此类事件中报道的影响力,掌握主办方在事件中的主导话语权,提升中国国家形象,对夕卜传播中国声音。

(三) 突破传媒格局的被动思维限制,发挥地方媒体能动性

板门店会谈中,韩国国家级媒体与地方媒体间的有效互动促成传播价值的赋予。重大事件主流媒体享有新闻现场的绝对接近优势,地方媒体难以获取现场第一手事实信息。但地方媒体并非处于绝对被动,在遵循新闻传播规范、准确把握新闻框架与报道方向的基础上,地方媒体可以做新闻背景挖掘、融合新闻报道等;发挥媒体优势,既满足媒体新闻需求,又避免同质化。

四、结语

"‘4・27‘南北协商会谈”是自韩半岛分裂以来,第三次关系改善的重大事件,该次事件背后所蕴含的政治意义、民族意义被韩国媒体纳入到媒体框架中。

韩国媒体从四个场景来建构仪式化传播。第一,本次会晤行动本身就是一场仪式;第二,韩国媒体对此次事件的大规模报道行为及文本建构了会晤行动的仪式感;第三,受众在这场"媒介事件”中集体性收看与认同表态,也形成一种壮观的仪式场景;最后,以上手段共同表现出这种仪式的强大社会精神维系和整合力度。

中国在国际传播中话语权增强,中国传媒应充分意识到自身属性与功能的多重叠加,利用媒介建构的功能提升国际事件的传播影响力,增强"讲好中国故事”的声音。国家主流媒体与地方媒体作为中国传媒格局中的不同节点,彼此连接,积极互动,提升媒体报道多样性与深度。

注释:

①百度指数.板门店[EB/OL].百度,2018-05T5.http://index.baidu.com.

②   董天策.“新闻策划”研究的学理审视U]•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2(5):69.

③   陈力丹,周俊.试论“传媒假事件”皿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8):125.

④   但包車.CNN”是俳号肖,召勾吕可1号叫吾咎刻甘'丹呈召7HS|'豈导"[EB/OL].SBSnews,2018_05—01,

http://news.sbs.co.kr/news/endPage.do?news_id=N1004738990.

⑤   志理至.平可咎'士人卜呈可俎斗令El屮田句3暑田封室[EB/OL].

SBSnews,2018-04-27(2018-04-29],http://news.sbs.kr/news/endPage.do?news_id=N1004733383&plink=COPYPASTE&cooper=SBSNEWSEND.

⑥   可皆甘.日平M'0卫卜司冬L邑H甘"刻剧刀到旨邱0*”[EB/OL].

SBSnews,2018—04—27,http://news.sbs.co.kr/news/endPage

(作者黄宪成系长江大学文学院本科生)

编辑 杨哲  审读 李诚  审核 赵偲容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