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艺展中心“听·见中国” 这些文化节目值得你驻足聆听
读特记者 冯庆 通讯员 钟嘉苗
2018-05-15 21:10
收录于专题:第十四届文博会

第十四届文博会完美落幕。读特记者获悉,本届文博会,艺展中心就像“一个打开着的文化宝盒”,融合多元文化元素,用视听结合的方式,精心组织了“听·见中国”系列活动,旨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唤醒人们共同的文化记忆,让当下的我们停歇下来,感受精神和心灵的滋养。

品宋人审美  赏盛世钧瓷

5月12日,“瓷中故里,文之远方”主题讲座活动在艺展中心创意阶梯举行。本次活动由中华儒释道文化研究院副院长常玉主讲《风华绝代—宋人的审美秘密》,以及钧瓷泰斗晋佩章之徒、广东省钧瓷协会会长杨眉主讲《纵有家财万贯 不如钧瓷一片》。

常玉

中国文化到宋代登峰造极。王常玉以宋诗、宋画及宋瓷为载体,带领观众一探宋人审美的秘密。他分享说,读诗就是读生活,读诗就是读人生,诗意并不遥远,诗心就在眼前。宋诗愿意表现平凡人生、平淡感情。“人生淡如水,却淡而有味,久而愈醇”,这样的人生观也更具有对现代人的启示意义。

宋代被西方学者誉为“中国绘画和陶瓷的伟大时期”。宋代也是我国陶瓷史上的巅峰时代。宋人对生活品质的追求,己经渗透到各种日常的碗、盘、杯、盏之中。以艺术重新定义生活,这种韵味十足的生活美学,时至今日也为人所羡。常玉以其幽默诙谐的语言风格引领观众走进宋人的世界,将诗句解析与日常生活相结合,意境清新淡雅而又韵味无穷。

杨眉

钧瓷作为国礼,魅力何在?业界流传的“纵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件”的典故从何而来?

杨眉携四件国宝级钧瓷藏品来到艺展中心,带领听众一同探寻国礼钧瓷的魅力,听钧瓷传奇故事,品典藏钧瓷的窑变之美。她介绍说,钧瓷凭借其古朴的造型、精湛的工艺、复杂的配釉、“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神奇窑变,形成湖光山色、云霞雾霭、人兽花鸟虫鱼等变化无穷的图形色彩和奇妙韵味,被誉为中国“五大名瓷”之首。

她表示,新中国成立后,在周恩来总理的直接关怀下,钧瓷烧制得以恢复,得到了快速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钧瓷生产工艺与水平都得到了划时代的提升,钧瓷不断作为国礼现身世界。2008年,钧瓷烧制技艺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听国学经典 享古乐雅集

5月13日下午,艺展中心举办“听•见中国系列活动”之“喜读经典”国学讲座和古乐雅集。

韩望喜

被誉为五百年来唯一完人的王阳明,为何直到今天仍然备受推崇?当天下午,国学大师韩望喜博士带领大家喜读国学经典,讲述王阳明“岩中花树”的经典故事,阐明“心外无物”的心学理念。

韩望喜从生活出发解析阳明心学,带领读者探寻生活之理,阐释了儒家的“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道家的“物物而不物于物”,禅宗的“来去自由,心体无滞”这三重境界,反身而诚,由心到物,讲述立身、处世、为学、安心的心灵体验,领会中华文化的圣哲贤者对于人生世相的明哲思辨和潇洒情怀,揭示这种心灵境界对于处在焦虑中的人们的现实意义。他同时寄语年轻的朋友们,尽心养性,永葆赤子之心,修养善良之性。

本土斫琴手艺人李林儒和他的朋友合力奉献了一场“昆曲+箫+古琴”的视听盛宴,让观众感受高山流水之意境,品味绕梁千古之曲韵。活动现场,李林儒教授了如何制琴、听琴、赏乐。他将两把斫琴的半成品带到现场,从外观上看不过是两把木头,实际上却蕴含了丰富的制琴学问。

李林儒与他的朋友还相继带来《高山》、《梅花三弄》等名曲及昆曲选段,丝弦与萧发出阵阵清灵之音,让观众体验到东方音乐之美,让“冷门”的艺术形式重新走入大众的视野与生活。

编辑 党毅浩

(作者:读特记者 冯庆 通讯员 钟嘉苗)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