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声》参展文博会:建立中华传统文化基因库 传播和守望民间艺术
读特记者 王若琳
2018-05-12 17:35
收录于专题:第十四届文博会

一幅幅风格各异的杂志封面悬挂成串,形成一面“封面墙”;民间生活、民间信仰、民间艺术、民间文化和民间文学展板,构成“中华传统文化基因库”;曹雪芹扎燕风筝图谱考工志的展板前,一群年轻人兴趣正农地挑选着传统文化相关的书刊和纪念品。这是享誉全球文化界的《汉声》杂志在文博会非遗馆的展位。据悉,这是《汉声》创刊48年来首次全方位详尽展示其发展历程、工作方式、书刊文创、荣誉成就等。

记者在现场看到,展板上介绍了《汉声》的发展历程、工作方法、经典专题刊物,并设有互动翻阅区和书籍、文创展示区,市民可切身感受《汉声》的文化魅力。

据了解,《汉声》致力于平衡东西文化交流,衔接传统与现代。1978年创刊后,团队深入台湾各角落,收集、采访、调查并报道各种民间传统文化,期待中国人能从自己文化的土壤中,创造出传统与现代兼容并蓄的现代化生活。其后适逢两岸开放交流,汉声团队即赴大陆探寻文化母体,推出了台湾人在大陆“寻根系列”。

《汉声》创始人及发行人黄永松说,在大陆偏僻村野,潜藏着许多珍贵、宛如“活化石”般的民俗文化,这些文化在急速的现代化潮流冲击下,正飞快消失。为此,汉声团队历经四十余年,全面、快速、大量地进行传统文化的调查、采集并整理成熟,将中国传统文化划分归纳成五种、十类、四十七项。他们深信,只要大家有心,愿意继续在文化上携手努力,传统的智慧、美质和生命力将不会消失。

有趣的是,这本台湾杂志不理会出版的老原则,每一期封面都不同,可能又高又厚,标上劲道十足的书法,也可能薄薄一本,用瓦楞硬纸板装订而成,甚至连书名都没有。虽然反“传统”,但却以保留即将失传的中国民间文化作为使命,取材范围丰富,有十八世纪的风筝谱,山西面食、福建土楼、中国结……黄永松表示,每一期杂志的主题,常常得花上好几个月甚至好几年进行研究,而且还要去找出每个艺术领域硕果仅存的师父进行采访。“今天的社会可能并不是很认真看待这些东西,但我们这是在为未来的人类建立文化的基因库。”

翻遍典籍,拜访老前辈,邀集专家撰稿,作田野实地考察……每次专题文字的收集、整理、消化,都是一段艰辛的历程。当被问及是什么样的力量支持者他们坚持下来,“除了要感谢逐渐增多的国内读者的关爱和督促,最主要的该是每当一个专题在逐渐凝练、成型的时候,都仿佛是揭开了一角沉沉的帘布,使我们得以重新窥见属于中国传统面貌的一部分,那种喜悦,该是对文化母亲亲情的自然流露罢。”

在展览现场,一位带着孩子来参观的母亲告诉记者,正在上小学三年级的女儿对中国传统文化很感兴趣,自己希望通过带她了解《汉声》进而了解中华传统文化基因库,让孩子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更深入、更丰富。

见习编辑 张克            

(作者:读特记者 王若琳)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