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冲击下,中高龄求职者再就业压力增大

深圳特区报记者 庄瑞玉
2021-02-10 16:49
摘要

日前,智联招聘发布了《中高龄群体求职者就业问题研究报告》显示,疫情冲击下,更多中高龄求职者进入再就业市场

日前,智联招聘发布了《中高龄群体求职者就业问题研究报告》显示,疫情冲击下,更多中高龄求职者进入再就业市场;35岁及以上求职者同比增长14.9%,低学历中高龄人群面临的再就业压力更大。

中高龄求职者再就业压力增大

新冠肺炎疫情使更多中高龄求职者进入再就业市场。2020年2-9月,在智联平台投递简历的35岁及以上求职者同比增长14.9%,增速为35岁以下求职者(7.3%)的两倍以上;其中,35-49岁中高龄求职者同比增长13.5%,50岁及以上中高龄求职者同比增长32.4%,增速为35岁以下求职者的四倍以上。根据问卷调查,疫情期间因单位倒闭、停产或歇业导致中高龄劳动者再就业的比重为25.3%。

对疫情敏感行业和职业的中高龄求职者规模较大。2020年2-9月,从事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行业35-49岁中高龄求职者分别增长43.1%和29.6%,这两个行业50岁及以上中高龄求职者分别增长68.0%和64.8%。而房地产、建筑建材和工程则是中高龄求职者从事比例最高的行业。从职业来看,需要面对面接触的家政服务、烹饪料理从业人员受疫情影响最大,35-49岁的中高龄求职者同比增长169.5%和155.4%,50岁及以上则同比增长294.2%和275.8%。

低学历的中高龄求职者比重上升。2020年2-9月,35-49岁高中及以下学历的中高龄求职者人数较去年同期增长30.0%,50岁及以上则增长62.9%,明显高于有大专及以上学历求职者的同期增幅。在中高龄求职者投递简历的岗位中,学历要求在高中及以下的比重上升了9.7%,招聘人数较多且增长相对较快的是技工/操作工,中高龄求职者可选择岗位的质量并不高。

中高龄求职者就业压力增大的原因

年龄价值减损导致被裁概率更高。问卷调查显示,80.1%的中高龄求职者认为找工作的最大困难是年龄限制。在受访者中,有20.6%的51-55岁中高龄求职者被正常经营的公司因年龄因素裁员,明显高于46-50岁(11.5%)、41-45岁(7.6%)和35-40岁(4.8%)等其他年龄段。

专业技能和企业岗位要求错配。中高龄求职者投递简历的岗位中,知识密集型的教育培训业、专业服务咨询业和医药与生物工程业招聘需求较为旺盛,分别贡献了9.8%、9.4%和3.5%的就业岗位,但中高龄求职者拥有相关技能和经验的比重仅为3.9%、2.9%和2.2%,供需结构在技能和经验方面的落差较大。而中高龄求职者上一份工作在房地产与建筑建材、批发零售、加工制造等传统技能行业的比重较高(合计为22.2%),但这三个行业提供的就业岗位比重只占13.7%。

知识更新能力弱化提高了就业壁垒。从中高龄求职者所学专业来看,占比最高的是会计(6.7%)和计算机(6.3%),但这两个专业的大专及以下学历分别占56.3%和68.2%,表现为“低学历+热门专业”的组合特征。这类专业恰恰是技术迭代加快和数字化智能化渗透提速的领域,对从业者的自主知识更新能力提出更高要求。而由于从事标准操作或事务性工作的中高龄求职者雇佣成本较高,其体能和精力的下降又导致其知识升级的意愿和能力不足,在企业经营困难或行业技术路线变更时,容易被年轻职场人或人工智能所取代。

家庭流动性低阻碍了异地再就业。2020年2-9月,中高龄求职者投递简历的岗位中,北上广深四个一线城市招聘需求的同期增速,比非一线城市的增速低了21个百分点,中高龄求职者在一线城市实现再就业的机会低于其他城市。与此同时,中高龄求职者已在本地建立起稳定的家庭关系和成熟的社会网络,即便其他城市的人才需求缺口更大,中高龄求职者携家带口流动到其他城市就业的意愿较低,这也是中高龄求职者再就业压力较大的一个重要因素。

拓宽中高龄求职者的再就业之路

报告认为,中高龄求职者就业的最大压力不在于找不到工作,而在于找不到相对体面的合意工作,陷入“高不成低不就”的困境。针对中高龄求职者的特点,应赋予其“三能”,以拓宽该群体的再就业之路。

第一,赋予中高龄求职者“心理势能”。应有针对性地加强相关失业保障政策宣传力度,动态调整中高龄再就业困难群体认定标准,畅通再就业求助渠道,确保失业保险、失业补助金和失业赔偿金发放到位,城市社区还可开发一批临时性公益性岗位进行过渡性托底安置,避免出现中高龄劳动者零就业家庭。同时,鼓励银行对信用良好的中高龄求职者设置按揭贷款还款缓冲期,降低中高龄求职者在谋求合意工作时的心理压力。

第二,赋予中高龄求职者“数字化技能”。应根据新就业形态的特点,推动互联网平台企业、专业化机构和高等院校合作,为中高龄求职者提供自媒体运营、网络营销、电子竞技等实用性高、针对性强的技能培训。同时,应根据新就业形态数字化和灵活性特点,对行业监管、失业认定、社会保险等方面进行配套调整,完善新就业形态从业人员的社会保障体系,不仅要让新就业形态成为“蓄水池”,还要将其升级为拓展中高龄劳动者后续职业发展空间的“加油站”。

第三,赋予中高龄求职者“创业动能”。对于拥有较高人力资本基础的一二线城市政府,应鼓励地方政府以创业园区为载体构建区域性创业生态系统,通过购买服务、税收优惠、低息贷款等政策工具,分领域对中高龄求职者开展创业指导培训,并通过贴息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对拥有专利的中高龄求职者投放知识产权抵押贷款。

编辑 关越  审读 韩绍俊 审核 詹婉容 李怡天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庄瑞玉)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