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县志》:记载香山历史的“百科全书”
珠海特区报 周晓晴
2021-02-08 09:26

在珠海博物馆二楼、三楼陈列的多个展柜里,按照展览内容需要,分别展出了明清以来不同版本《香山县志》的原件或影印件。

“这些不同版本的《香山县志》,是现在珠海、中山、澳门共同的档案史料,是三地珍贵的文化遗产和共同的历史记忆,是记载香山历史的‘百科全书’。”珠海博物馆馆长张建军介绍说。

九次纂修显盛世风范

南宋绍兴二十二年(1152)朝廷批准香山设县,将南海、番禺、东莞、新会四县“濒海之地”归入香山县,明确了香山县的行政区域。

“但是至今没有证据显示,香山建县后近三百年里曾经组织纂修过县志或者类似志书。这和宋元时期香山及附近地区发生了大规模的战争、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教育状况落后等因素都有一定关系。”张建军说。

据记载,从明成祖永乐年间到“香山县”改为“中山县”约五百年间,香山县政府至少先后九次纂修县志。“这就是所谓‘盛世修志,家兴续谱’的道理。因为盛世才能为修志续谱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与社会环境条件。”张建军说。

九次纂修的县志,大都是在特定历史环境下,通过政府组织力量进行调查整理、以县域为单元形成地域性综合文献。它们分别记载和反映了当时香山县的基本情况,纵向来看,也显示了香山县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和文化面貌。

《香山县志》内页

“九部志书,贯穿县史”

据统计,九部香山方志中,明代编纂了永乐《香山县志》(容悌与编纂,已佚)、成化《香山县新志》(黄经编补,已佚)、嘉靖《香山县志》(邓迁主修,黄佐、齐启和、郎良编纂);清代编纂了康熙《香山县志》(申良翰主修,欧阳羽文总纂)、乾隆《香山县志》(暴煜主修,李卓揆总纂)、道光《香山县志》(祝淮主修,黄培芳总纂)、同治《香山县志》(田明曜主修,陈澧总纂);民国时期编辑了《香山县志续编》(厉式金主修,汪文炳、张丕基总纂)、《香山县乡土志》(不著撰人)。

珠海博物馆内展出的《香山县志》

“所谓‘僻处海隅’的香山县,在明清时期就编纂了这么多的方志,这在广东各县也是不多见的,反映了香山县在这个阶段快速发展的特点。”张建军说。

现存最早的《香山县志》编纂于明嘉靖年间,共八卷。是嘉靖二十五年(1546)福建籍举人邓迁担任香山县知县时提倡“政教兼举”聘请香山县名士黄佐等人纂修的。修成后被后人称为“三百余年之旷典”。“它是今天人们能见到的最早版本的《香山县志》。存世绝少,弥足珍贵。”张建军说。

据张建军介绍,方志专家赵艳珍对《香山县志》的不同版本进行过研究。她认为现存的七部《香山县志》在体例方面大都沿袭旧例,设卷立目,依照时限续修新内容,纠正错误,弥补缺漏。它们尽管在体例方面有着较强的沿袭性,但按照不同时期的具体情况,却也存在着不少创新之处。特别在补缺订正方面不遗余力,这对提高志书质量、为后人留下可信的资料都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珠海博物馆内展出的《香山县志》

“不同时期编纂的《香山县志》内容有简有繁,一些版本的体例并不完备,甚至记载的史料也存在很多错误,但总的来说,现存的七部《香山县志》史料价值很高,几乎贯穿了香山县的历史发展过程。对于系统研究香山历史和文化地理、促进珠海、中山和澳门的学术文化交流具有重要的意义。”张建军表示。

展柜中的特殊展品

在珠海博物馆二楼“古今珠海人”黄氏展柜,展出了民国《香山县志续编》卷十一,讲述黄槐森的故事;三楼“盐与城”展柜,展出了清康熙十二年《香山县志》卷二、民国十二年《香山县志续编》、乾隆十五年《香山县志》卷一,讲述香山场和香山建县;三楼“海贸要道”展柜,展出了清康熙十二年《香山县志》、清道光七年《香山县志》、清乾隆十五年《香山县志》、民国十二年《香山县志续编》,讲述香山的商业贸易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故事。

“我们用不同版本《香山县志》中的原始资料给观众展示相关史实和历史人物,这是一种展览手段。可以增加展览的学术性和可信度。这样,不同版本的《香山县志》就成了展厅中的‘特殊展品’。”张建军说。

专家点评

珠海博物馆馆长张建军:

方志的纂修启始于两汉,盛行于唐宋,到明清更为登峰造极,是我国历史悠久的文化传统之一。早期的方志重点记叙地理和物产,元明以后的方志除了记物更注意记载地方的历史和人物,即自然与社会并重,史料价值更大。

《香山县志》内页

现存的七部《香山县志》作为官修正史,是香山县八百多年历史发展中形成的重要典籍和文化成果。它们除了文献研究的价值之外,一些版本的县志校勘精细,装帧精美,纸墨讲究,图文并茂,其本身也是珠海博物馆陈列的展品,值得参观鉴赏。

编辑 陈冬云 审读 韩绍俊 审核 张雪松 王雯

(作者:周晓晴)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