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人新论|中国互联网网感的生成研究
2021-01-29 18:42
收录于专题:新传播

王文松

【摘要】互联网技术不仅极大地影响了人类的生存环境和社会架构,而且也影响到了社会化的心理结构。特定的互联网发展语境生成了独特的互联网受众的整体性潜意识。本文从中国互联网门户化特征形成的独特信息流入手,研究分析指出中国互联网特定的信息形成方式,形成了巨大的娱乐化信息流,形成了娱乐化与理想化纠缠的悖论感、中区化的旁观感、热点信息流的更迭感。


【关键词】互联网网感  娱乐化信息流  悖论感  旁观感  更迭感


中国互联网由爆发式增长开始就不断涌现出各种热词和网络事件,热词既有娱乐性的,也有文化性、政治性的。每一个热词和网络事件都带动中国互联网巨大的信息波动,每次波动都带动私人、社会、政治、文化、娱乐、心理、历史、传统等全方位的讨论。不同角度的讨论引起的反思看起来产生了一些积极的规范建构,但是下一个热词或者下一次网络事件出现却又让整个网络再次掀起全方位讨论。很多讨论不过是重复以前同样的问题,这让人觉得之前的所有讨论和争吵并没有带来什么积极建构,以至于网络事件出现时形成了众声沸腾、争吵攻讦的狂躁表征。但是事实上,自互联网融入大众生活以来,针对公共领域和私人德性等多方面,无论在法律层面、政府层面、学理层面、文化层面、个体德性层面都有不少显著的改善。那么是什么造成了喧嚣的网络感觉和现实共识推进之间的错位呢?本文认为,中国互联网独特信息机制形成的中国互联网独特审美化源始网感引发了此种错位感,但网络审美化也带来了独特化运行的认同机制,并对当今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影响。

网感指大众在潜意识中对互联网的一般化感受,是现象学意义上主体与互联网的“即是所得”。在互联网上,这种潜意识通常对人们的网络行为起到直接的影响。

中国互联网网感是基于中国自身互联网发展路径而逐渐形成的。中国互联网诞生发展的历史文化语境与当时引入的门户网站形态的互相融合,使得中国互联网产品打上了深深的门户网站烙印。中国互联网的门户化造成中国互联网巨大的审美化信息流动,形成了中国独特审美化源始网感。因此,这里首先对中国互联网门户特征给予总结。

一、中国互联网门户网站的特征

首先,门户网站的特征是内容的综合性和全面性。中国门户网站包含新闻资讯、网络游戏、邮箱、娱乐、论坛、博客、各专业资讯、各地方资讯、视频、资料、网盘等。虽然,门户网站也吸收各种新的网络资讯技术产品,但门户网站的侧重点不在于产品创新,而在于不断增加其综合性,在运用中推行各种微创新,扩展信息聚集、传播与交流功能。例如2000年博客技术进入中文互联网,在发展五年后,博客流量爆发。2005年新浪网等门户迅速设置博客频道,新浪网立刻把博客频道版块放在首页最重要的位置,并通过引入各路明星进驻新浪博客,主打娱乐化,使得新浪博客迅速成为中文互联网第一博客聚集地,而专门化的博客网站却在门户博客频道的空间挤压下以及政策原因,流量降低,逐渐转型或消失。

其次,门户网站的综合性使得网站首页具有重要功能。首页的综合性和网络域名跳转的绝对性,使得首页流量在网站流量中占有重要地位,综合性网站的首页流量超过了网站流量的15%。[1]这样,门户网站内容运行特征表现为资讯导向“首页”和内容管理导向的后台数据推送。因此,门户化的网站首页具有清晰的分类导航栏、视觉化的页面效果、重新编排的资讯标题和摘要的特征,以此来吸引网络浏览,进行内容的超链接点击,并同时形成网站的品牌化。同时,门户化网站为了避免网站信息的引导方式受到网络互动生成的信息流影响,同时还兼具网络的内容自生功能,网络互动往往隐藏在多级超链接网络架构的后面,使其作为一种流量沉淀手段而存在。例如门户网站各个版块都有BBS论坛,如果不是此版块的“常客”,大多数随机浏览的网民已经忘记了这些论坛的存在。这些论坛除了沉淀用户功能外,主要还在于制作和发现此栏目的话题,然后进行相关资讯推送。本来具有自我内容生产性的博客、论坛、播客、评论等在门户网站中,其信息流都受到筛选和重新编排,以突出和本网站品牌相应的资讯以及资讯显示方式,能够清晰有效地提供给网民所需的内容,以及避免信息的随机性和敏感性,以此引导网民浏览,尽可能获得网络流量。虽然,首页形式的编排从人工推送已经发展到智能化的大数据筛选推送,并形成个人的个性化定制页面,但是首页提供全面资讯和诱导网民停留并点击超链接的目的没有任何变化。

门户网站的综合性其本身是网络时代资讯信息化的一个表征。资讯信息化是指生活中的多数方面的实践都在网络中可转化为事件,且具有资讯功能,而此资讯功能并不同于传统媒体的一体展示,而是以超链接的方式储存为信息,并随时具有引导信息转化为事件的潜力。网络资讯的信息化建立在网络服务器的存储功能和网络互动功能。可以说,互联网伊始首先就是对线下传统资讯的信息化。Yahoo(雅虎)成立之初,首先发力的就是对传统文献的网络上载诱发的信息化搜索功能。语言文字图像声音等都可以上传到互联网的服务器上,并可以分散下载到互相连通的用户电脑上,在网络化、碎片化的传播中,人们对网络信息有了一种可以即时搜索得到的想象。这种想象使得网络信息有了一种永远更新、永恒存在的感觉。门户网站利用了这种感觉,意味着它代表着互联网,至少意味着在某些领域代表着互联网。用户在使用门户网站中获得了远多于传统资讯的东西,当资讯达到一定量级,质变就出现了——资讯转变为信息。同时,用户在使用中,搜索、更新、下载存储、上传,带来生生不息、无时无刻的涌动。人们在浏览门户渴望的是最新和更多的,虽然用户已经永远不可能点击每一个超链接,也不可能下载网络上所有的东西,但是这种富裕和密集带来的充实和诱惑让人兴奋。在网络技术的情感寄托中,人们越来越追求新异、速度、存储、便携功能,携带一个电脑犹如带着整个世界。在网络文化发展的第一阶段,网络提供给人们的是信息的丰富与满足,对新信息的渴望和追逐,以及对资源的无限占有欲望。资讯和搜索是为了满足互联网带来丰富、连通和永恒的想象。它们表征了一种时代欲望。这是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技术系统整体性革新带来的巨大社会转型的内在需求。资讯变成信息,阅读就变成了浏览,内容的质不再仅仅是传统的价值性表述,而是扩展为生活相关的方方面面,从深度走向广度,从静止走向加速,从心理走向视觉。门户网站的重要特征就是资讯密集而整齐形成的视觉化资讯平面,这一特征集中体现在网站“首页”。大量的信息、版块、图片、色块、线条等整齐、密集、块面化地构成的平面,一切大大小小的事件、不同地域文化的事件、不同时间的事件被排列在一起,极富拼贴并置的波普感觉,极为直观地呈现了詹姆逊所称之为后现代的“无深度”“无历史感”的平面世界。

二、中国互联网“门户化”基因的形成原因

综合化、资讯化的门户网站模式是现代网站模式的发端之一。最早的综合性门户网站是美国雅虎,它首先建基于对传统文献资料的网上资料库建构,进而形成综合性的资讯服务网站。中国最早的门户网站都是模仿雅虎而建立起来的,然而,2015年雅虎因转型社交网站失败而被收购。中国门户网站却生存下来,并且在中国独特的文化境遇和文化政策中,把门户网站的核心建构模式渗透到了新型社交网站结构当中,甚至移动互联网当中。作为新型社交网站,新浪微博抛开了前期的模仿思维,在微博营构上使用了之前的门户网站运营思维,启用首页、导航栏,开启大量栏目和设计多种会员等级体制。新浪微博引入了游戏、新闻、视频、图片、群组、网盘、音乐、竞猜、问答、支付等几乎所有网络产品,同时,大规模引入名人明星,开启全面娱乐化。最为重要的是启用了后台数据管理,通过管理导引网络信息流动。这使得新浪微博信息极度活跃,但充满隔离;极度娱乐化,却不停地引爆网络公共事件。这种门户化的信息架构出现在中国几乎所有社交网站,包括社交APP。其信息热度现象也出现在中国所有社交网站。究其缘由,这是由中国互联网独特境遇所致。

第一,中国互联网发展早期的资讯特征与理想主义气质。互联网发展之初,中国刚刚经历过接近二十年的资讯封闭,改革开放初期的激荡时代气息下,使得本就受到传统文化压抑的人们想更多地了解世界和自我解释世界。然而,现实是,中国所有的传统媒体改革迟缓。互联网技术打破了资讯的垄断,同时对应了中国正在发生巨大转变的个体化和社会化过程。这种自由与无限的渴望使得当时的门户网站的企业家们具有一种理想主义的气质。“包括丁磊、张朝阳和我,那些在原有体制下活得不带劲的人,都希望在自由而平等的互联网中找到新的位置”,“大家那时还比较单纯,大多为这个产业革命感到兴奋,发财的意图倒不明显。”[2]中国互联网早期的重要参与人谢文的话是一个见证。这种活力的原因之一也来自于互联网企业的资本形成属性。中国互联网企业家多数是“海归”,互联网企业快速变化的高风险与高投入引入了国际上的风险投资(Venture Capital)资本运用,企业的主要资本不是来自于生产和不动产,而是根据技术价值和需求趋势的估值获得巨大风险资本。风险资本一方面是高风险,但是一方面也是消费未来预期成果,使得资本风险大,但是资本价格低。互联网企业首先思考的不是盈利,而是如何发展用户,扩大网站浏览量。因此,中国互联网企业沿用了互联网企业潜意识诞生的免费模式。这种免费模式随后被中国互联网企业发挥到淋漓尽致,产生了中国风格。

第二,不完善的版权管理下的网站建设复制模式。中国不完善的版权管理和民众薄弱的版权意识,使得免费模式大行其道。免费模式的核心是以极少的创新投入和低弱的市场风险,直接复制其他网站开发者的核心架构占领中国互联网的空白区域。网络技术迅捷传播、可复制性以及存储方便,使得网络各种资源能够迅速“免费”聚集。这种野蛮生长的特性结合当时的资本热潮,以及极速增长而又数量巨大的网民、资源价格低廉的优势,使得中国互联网一开始不是以技术创新为主导,而是以技术模仿、多头资本投入的多平台发展为道路。这种多资本投入的竞争格局,体现在早期的四大门户网站,也尤其体现在视频网站的兴起上。从优酷、土豆、酷6、六间房、迅雷视频、暴风视频等,到四大门户网站的视频布局,视频网站一开始就首先以“免费”收看吸引用户,形成了激烈的竞争格局。在中国互联网发展中,各种新型的网络产品都曾被多平台化发展,有的形成了一定的竞争格局,有的则最终形成了一家独大的局面,更多的则是融入原有的网站平台和资本体系中。像人人网一类的纯社交网站,最后渐渐无人问津,其核心构架却被QQ空间、豆瓣网、新浪微博等吸收并发展。最终,中国互联网逐渐形成了“BAT”三家巨头竞争的局面,但是多平台竞争的形态产生了更多的网络微创新模式。

第三,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意识形态的文化制度起到了重要作用。一方面,在法律上,中国互联网的内容管理制度早就建立起相应的法律框架。1997年公安部颁布《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2000年人大通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等,已经对互联网企业进行规范。但是由于互联网作为新生事物的变化万端和网络内容管理归属于多个部门,早期的法律框架存在着较大的变通空间和许多空白地带,加上多部门管理权力没有明确分工,这导致内容管理部门权力大和内容管理的模糊性大。同时,管理内容方面并没有一个标准化的操作机制,不确定的权力执行情况导致网站主体在内容管理上的从严机制。这种机制使得博客、微博等网站形式从兴起到没落像坐了过山车。巨大的资讯需求与不确定性的严格限制形成的联合机制,使得早期门户网站都侧重于信息的广度建构,同时极力发展娱乐化内容。娱乐化发展使得新浪网在博客时代获得巨大成功,也是QQ空间后来借助“QQ农场”获得大爆发的根本原因。更为重要的一点是,这种机制,相当于在市场行为中默许了大范围信息审核、筛选、管理等的合法存在,这种管理机制与门户网站的资讯编排机制一致,它使得专业媒体的信息发布与推荐和用户个体化信息生产,得以通过后台数据管理以流量“优选”的方式一体化存在,并被进一步设计和推动。

第四,中国迅速增加的网民数量的体量效应也是门户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在网站上,网民被称作用户,它区别于读者。用户在阅读信息的同时也生成信息和传播信息。在“免费”为表、资本为“核”的网络发展中,谁吸引了用户谁就获得了成功。有目共睹,中国网民的高速增长和巨大体量使得中国互联网创业初创阶段相对容易。网民体量带来的“从众性”流量(热点化流量),使得中国互联网形成了特殊的“网络引流”“蹭热点”“僵尸粉”等网络行为勃发。同时,由于后台数据管理的模糊地带存在,通过流量造假也能以带动性获得真实的初步繁荣。首页信息推送机制或称之为个性化“被”定制机制,成为中国网民无可奈何的事情。网络推广和营销所称的占领网民的屏幕,更多以这种强制性导流完成。通过流量管理,互联网企业能够以相当公开的行为推动流量为主的网络热点构成。

第五,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以“发展”促“开放”的政治经济政策带来高速经济发展,是网络得以发展的全面经济基础。同时,以“国际化”和“科学化”的学习心态促生的“开放”,也使得互联网作为当下核心技术领域得到了政府的重视,使中国互联网基础的搭建走在了世界前列。虽然,其中在涉及民众的运营收费上存在着诸多不合理,但在世界范围看,中国互联网基础设施铺开的速度和广度获得了跨越式的发展。[3]截至2017年6月,“互联网普及率达54.3%,超过全球平均水平4.6个百分点。”“中国在信息产业规模、信息化应用效益等方面……位列全球第25名,首次超过了G20国家的平均水平”。 [4]

三、中国互联网网感的特征

以上五种因素的综合效应,形成了中国互联网内容输出的门户化特征,并生成了中国网民的源始网感。具体表现为以下特征:

第一,资讯化、娱乐化与理想主义气质的杂糅,形成无处不在的悖反性冲突感。在特定的引导和约束下,大的网络平台走向以娱乐化流量红利为主导的发展模式。互联网开放性与中国社会的现代性发展糅合所形成的理想主义气质形成各种“意见领袖”,他们主要关注社会中的不公平事件和社会的正义性,使得关乎民生的许多事件都成为网络热点,形成了中国民生改革与互联网开放性之间的密切关系。两种较大差异的网络流量形成了一种悖反性的氛围,使得网络上的个体感觉一直处在多元、摇摆、冲突之中。

第二、由于我国网络平台对后台数据管理的大面积存在,使得网民具有了两种分裂内容糅合在一起的视角。他们既在信息流中形成观看感受,同时又明白这种感受中具有某种明显的管理力量。这种视角成为网络世界的公共性的观看,类似于戏剧表演中的“中区”行为[5],即旁观者。他既看到前台的表演,也看到了后台的管理。中国互联网的旁观者效应,在积极的一面被称作“围观者”,在消极的一面被称作“键盘侠”。无论对实际事件的效果如何,旁观者效应形成的从众心理使得信息的传播和互动欲望扩大,这种机制是中国互联网上一波又一波 “热点”事件的心理学根源。

第三,在流量管理机制的带动下形成爆点式的信息更迭感。当一个网络热点出现,人们内心已经预期了下一个热点的出现,并且对此谷峰式的信息流习以为常。这某种程度上是互联网信息流动的基本特征。但在中国互联网空间,这种心理潜意识设定,把不同类型的信息热点糅合在同一信息流曲线图式中。当某个热点的流量在瞬时剧增,大家在旁观的同时,又在预期另一个爆点来临,热点与热点之间无差异地被归类为一种可管理的信息流制造模式。正是这种感觉使得娱乐花边信息被转化出公共事件内涵,也使得网络公共事件传播具有娱乐化倾向。

四、中国互联网网感的影响与应对

中国互联网网感形成与我国的文化政策密切相关,它形成的网络信息流反作用于我国互联网的发展和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

首选,中国互联网娱乐化信息流主导与网络热点更迭感在网络上形成了爆发力强大的信息流动,这些大规模集中制造的娱乐化流量成为中国互联网娱乐化创新的基础,因为巨大流量一方面降低了网络企业的商业成本,另一方面,巨大流量与现实激荡也凸显了更多互联网与日常生活相互融合的维度。它促生了中国网络明星、“网红”“粉丝”社群等虚拟空间族群的发展,例如明星新浪微博、新浪微博的热搜、百度贴吧粉丝社群、各种娱乐性的QQ群与微信群等,推动了短视频、直播、网络游戏、网红、带货等多种网络媒体应用新形式。微信、抖音、快手、拼多多、bilibili、陌陌等创立和发展都离不开这种娱乐化的流量的支撑。因此对网络娱乐化流量的规范化推进,有利于我国互联网创新的进一步开启。

其次,中国互联网也形成了网络开放性的理想化气质与网络监管、网络企业娱乐化之间的悖论感觉,这种多元的信息流不是相互隔离的,而是在互联网上形成了一种敏感、多疑、不稳定的气氛,借助互联网技术的网络交叉与虚拟属性,娱乐化与理想化,或者说轻松感与敏感共生共在并相互转化。娱乐化信息流能够突然逆反为其他信息流,而关乎社会公共的信息流在网络大规模讨论中也会偏离讨论的规范性而趋向娱乐化。中国互联网发展三十多年,其对社会建设发展的促进有目共睹,而且互联网技术与政府政务结合对我国政府职能现代化改善也取得了巨大成就,然而,也因为中国互联网源始网感中的敏感与不确定,使得很多网络讨论忽略了这些成就,从而失去了更积极深化的现代化公共治理推进。因此,互联网时代,政府公共治理既需要全面拥抱互联网,开放自身,还需要研究娱乐化网络流量转化的规律,设定规范的应对方式,并对其积极能量加以利用。

(作者王文松系中原工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师、博士)

注释:

[1]朱琪.四个维度:构建网络媒体首页定位标准[J].中国传媒科技,2010(1).

[2]李国训.中国门户网站的下一个十年[EBIOL].搜狐IT转财经时报,http://it.sohu.com/20080215/n255177015.shtml.

[3]武文卿.中国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和投资世界领先[J].中国招标,2015(47),25-27.

[4]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4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www.cac.gov.cn/2017-08/04/c_1121427728.htm.

[5] 【美】约书亚·梅罗维茨.消失的地域:电子媒体对社会行为的影响[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44.

编辑 黄泽霖 审读 李诚 审核 赵偲容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