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评 | 科普不能只重视“死”知识传授,轻忽“活”思想传递

深圳特区报评论员 王森
2021-01-28 15:12
摘要

27日,第十一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结果公布。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10.56%,“十三五”期间我国公民科学素质水平快速提升,科普建设交出了一份不错的成绩单。

27日,第十一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结果公布。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10.56%,“十三五”期间我国公民科学素质水平快速提升,科普建设交出了一份不错的成绩单。当然,抽样调查结果同时指出,我国公民科学素养总体水平仍然偏低,发展不平衡问题依然存在。

这份调查,为“十四五”期间科普工作摸清了底子,找准了方向。“十三五”将科普作为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之一进行推进,“十四五”规划纲要则把科普作为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的重要内容。科普重要性拥有了新的意涵,“科普的春天”脚步更近了。

国民科学素质提升对国家富强意义重大。国民普遍崇尚科学,尊重创新,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就有厚实的群众基础。人们能够用科学的思维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社会运转也能更有效率、更为顺畅。这次全民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科普工作者就立下汗马功劳。有关病毒、公共卫生等科学知识通过媒体迅速传播,提高了人们加强自我防护的意识和能力,也提高了防疫效率,凝聚了抗疫共识。

可以说,在征服星辰大海的道路上,决少不了科普这台推进器。“十四五”期间,我们要对标调查发现的问题,完善科普工作体制机制,更好释放科普对社会发展的推动力。

科普有效供给不足,尤其是基层给不上力,是科普发展不平衡问题的重要症结。这需要发动来自社会各界不同力量参与科普工作,营造“大科普”的良好氛围。

要落实“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制度安排”,为科研机构、企业和科技工作者参与科普提供激励。科普工作并不简单,科普人才需要具备较高的跨学科素质,既要懂科研业务,也要懂传播技巧。但专职科普工作者收入不匹配,一线工作者参与科普“用爱发电”等现象依旧存在,影响了科普人才队伍的培养和壮大。此前,23岁博士毕业的中科大少年班天才少年袁岚峰从事专职科普,就引发了“伤仲永”的议论,折射出科普工作重要性尚未形成普遍共识的现实。只有尽快提高科普工作者的收入和社会地位,才能建设一支高水平科普人才队伍。

要善于利用社会资源,特别是媒介资源,扩大科普影响力。这几年,一些高科技企业、互联网企业与媒体合作搞“企业公开日”,收效颇丰,向公众展现了自身实力,宣传了企业产品,也承担了科普的社会责任。结合新媒体,科普工作有声有色。这几年,张召忠、温铁军、陈平、罗翔等学者成为视频网站“顶流”,将各自学科领域知识很好传播给了年轻人。多打造这样的学科偶像,不失为“网红时代”搞科普的思路创新。文艺作品科普,力量也不容小觑。2019年,《流浪地球》《疯狂的外星人》《上海堡垒》三部根据科幻小说改编的国产科幻电影席卷院线,叫好又叫座,也激发起一轮太空科普热。“硬科普”与“软科普”结合,科普工作的局面就会焕然一新。

要补齐基层科普的短板,提高科普的效能。科普“普”不下去,效率不高,固然有科普资源不足的问题,但很多时候,还是因为科普观念存在偏差。科普和普及科学知识,并不能划上等号,使人具有应用科学理念分析判断事物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才是科普的最终目的。生活在现在基础教育普及、媒体资讯发达的年代,不少人上当受骗,干出“不科学”的事儿,并非因为是“科盲”,反而恰恰就是因为“迷信科学”。互联网上,各类“伪科学”信息比比皆是,甚至算命、占卜等玄学也披上“科学”外衣。现在,科学知识日新月异,过去的“真理”可能很快就成为谬误。科普不能只重视“死”的知识传授,而轻忽了“活”的思想传递。

27日,中央网信办主办的“2020年度中国互联网辟谣优秀作品”揭晓,这份榜单中,除了能看到过去传统的“被动辟谣”作品,也出现了“教你识别谣言” “深圳网警说唱网络谣言”等“主动防御”的作品,这显示出我们的科普观念更加“科学”了。公民科学素质建设进入新阶段,实现更多从 “授人以鱼”向“授人以渔”的转变,正是科普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

编辑 董雯静

(作者:深圳特区报评论员 王森)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