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凤结对,金兰之谊 2020年龙华区扶贫攻坚答卷
晶报记者 袁冰清
2021-01-28 14:46

印有“龍鳯呈祥”的饮用天然泉水,在龙华区机关企事业单位随处可见,“龍”代表着龙华区,“鳯”则是凤山县——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滇桂黔石漠化片区县、广西20个深度贫困县之一。这款泉水,是龙华区对口帮扶、消费扶贫的产品,也是脱贫攻坚工作成果的体现。2020年5月11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批复同意凤山县退出贫困县序列。

自龙华区承担5地6市、县(区)扶贫开发和对口合作工作以来,扎实推进广东河源市紫金县对口帮扶和紫金县22个省定贫困村精准扶贫工作,广西河池市东兰、凤山县扶贫协作工作。“龙”行扶贫路,谱共富“华”章,截至2020年12月底,紫金县22个省定贫困村1270户4526名贫困人口、东兰县90个贫困村6.6万名贫困人口、凤山县46个贫困村4.9万名贫困人口已全部脱贫。

砥砺前行,因地制宜精准扶贫

从200公里到1000公里,变的是距离,不变的是初心。想脱贫,找对“路”走很关键,必须根据不同帮扶对象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量体裁衣”谋举措。2016年,位于河源市东南部的紫金县被广东省评定为“省级重点扶贫的特困县”,龙华区深掘紫金特点,以帮扶产业发展为重点助力脱贫。

在千里之外的广西,则是另一番景象。以凤山县为例,其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貌和丰富的自然资源虽然为其赢得了“岩溶之冠,洞穴之城”的美誉,但也造就了道路交通发展滞后,产业不愿进驻的困境,发展受到极大限制,东兰县也面临同样问题。因此,实现“两不愁三保障”是龙华区对口广西河池市东兰、凤山县扶贫的重点。

2020年疫情背景下,龙华区通过党建引领,确保帮扶工作持续开展,定期召开两地党组织“云端联系会”共同学习,组织169个党组织和贫困地区109个党组织、党员干部与贫困群众挂点联系,实现区直机关企事业单位、街道等党员干部与紫金县1278户相对贫困户,广西东兰、凤山县1039户贫困户逐一结对。除此之外,成立龙华区扶贫帮困志愿服务队,下沉党员志愿者30余名,组织开展10余场扶贫志愿活动。

凤山县城

打通学路,撒播“向外走”的希望

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撒播“向外走”希望的第一步。2016年,凤山全县高考一本上线人数为零,2017年实现了4人上线,2018年达12人,2019年这个数字变成了24人。

教育“造血”从推动资源向贫困地区倾斜开始。基础设施上,龙华区协助建设东兰深圳龙华小学、凤山县移民中学、凤山县移民子弟幼儿园,解决近4000名学生上学难问题;筹措资金近170万元,用于购置信息化教学设备、建设党员活动室、改造体育场馆等。另外,组织区教育局联合紫金、东兰、凤山县及西藏察隅县,成立积极教育研究联盟;选派骨干教师到紫金、东兰、凤山县教育部门、公办学校任职。

为了让更多贫困地区学生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2020年龙华区向紫金、东兰、凤山县选派2批次共67名优秀教师开展学科教学、课程指导等活动,制定《远程教育帮扶工作方案》,先后派出教研员、名师开展柔性支教、远程支教。与此同时,组织三县108名教育系统干部、教师到龙华区挂职跟岗锻炼,参与管理挂职、听评课、教研活动等,提升被帮扶地区教学管理水平,打造一支“带不走的队伍”。

移民子弟幼儿园

打通“生”路,让就业走得出去

打通“生”路,让就业走得出去。教育水平低、不具备技能、身体残疾……都是限制着贫困地区人们向外就业的桎梏。要想脱贫不返贫,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全国自强模范”张莹莹小时候因小儿麻痹导致腿部残疾,只能通过轮椅行动。她在自强自立之后,还积极响应政府号召,为凤山残疾人进行残障者就业技能培训。她结合残疾人身心状况,培训定制化开展计算机基础、视频编辑美化、电子商务云客服等课程,共培训学员69人,其中52人通过上岗考试,熟练学员月收入已达1500元,实现自力更生。

龙华区整合东兰、凤山县人社部门、技能培训专业学校,以及龙华区社工服务中心、职介服务公司等多方力量,打造“龙华就业第一站”、凤山县“龙凤就业+”就业促进服务中心、东兰培训就业扶贫基地、凤山县老乡家园就业扶贫基地。各基地分别侧重技能培训、职业规划、人员输送、招聘活动,打通就业链条等。“龙华就业第一站”针对在龙华区67735名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开展招聘咨询、公益培训、就业跟踪等服务,疫情期间发放200万元返岗复工贫困劳动力补贴,受益近1000人。

“龙凤就业”技能培训

打通销路,让产品走出县城

紫金县全年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是高品质茶叶生长的黄金宝地,茶叶因此成为精准帮扶紫金县特色产业的中心。2018年,紫金县茶叶产业园入选“广东省第一批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后邀请奥运女排冠军赵蕊蕊担任“紫金蝉茶”形象代言人,获评“中国茶叶百强县”。以“茶”产业为核心,紫金县发展“蔬菜、水果、药材、蓝塘猪、三黄鸡”等特色扶贫产业。龙华区探索出温氏鸡“试验性智能环保鸡舍”南洋经验模式,在各贫困乡镇、村全面铺开,同时不断提升农产品竞争力,助东兰山泉、凤山寿源核桃鸡获“圳品”认定。

孵化产品只是第一步,要想让产品走出县城、稳定发展,必须提升产品竞争力,推动农特产业生产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龙华区帮助贫困村发展乌鸡、油茶、食用菌等特色扶贫产业,吸引企业入驻开展农副产品种养、加工、销售等,协助建设东兰、凤山县冷链物流中心,完善消费扶贫产业链条。

有了好产品,还要打通销路,让产品走得出去。龙华区建设了全市首个集购物、美食、休闲、观光于一体的消费扶贫特色街区,开设龙华爱心扶贫超市和4家对口地区特色餐饮门店,汇聚1300余种消费扶贫产品和特色美食。同时,开设6个消费扶贫分店、N个消费扶贫专柜和线上商城,方便市民网民随时随地参与消费扶贫,通过网红打卡、直播带货、视频征集等多样活动激发消费活力。

紫金茶山

保就业,抓好最大民生

让想走出的人走出去,也为不能走、走不出去的人提供在乡就业的机会。“我妻子她本身就有慢性肝炎,做不了活做不了事,父母又老了,所以我也不能出去。”凤山县林兰村贫困户罗永健说。留守在贫困家乡的多为老人、妇女儿童,在东兰县城的许多壮乡姑娘迫切需要一个在“家门口”就业的机会。通过产业增加就业机会,是最直接、有效的办法。

2020年3月,疫情肆虐的阴影依旧笼罩之际,扶贫协作干部邀请企业赴东兰县洽谈对接。东兰县人民政府和深圳龙华伟奇服饰公司共同注册广西东兰校园文化用品有限公司,“拎包入住”2020年粤桂帮扶资金帮扶的东兰向阳新城扶贫车间建设标准厂房,在8天时间内实现了从签约到投产,为贫困地区群众实现了“在家门口上班”。

东兰向阳新城异地搬迁扶贫母车间是龙华区为就近就业人群打造“一十百千万”产业帮扶工程的第一步,随后由“一”到“十”,在异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建成了“十个”乡镇级扶贫子车间。目前,扶贫母车间累计引进企业1家,提供就业岗位134人,10个乡镇扶贫子车间累计引进企业12家,提供就业岗位509人。帮扶工程将继续向前走,建成“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下的一“百”个村级集体及企业,培养一“千”个创业致富带头人,提供一“万”个就业岗位。

据了解,龙华区推动建设紫金县紫城工业园、东兰龙华高科技产业园、龙华凤山双创产业园等,帮助引入46个产业项目,总投资超211亿元,提供近20000个就业岗位,实现帮扶地区产业转型升级。

东兰龙华高科技产业园车间

保基础,留得安心

住房与饮食是基础的生活需求,保证基础设施建设,让留在家乡的人留得安心、住得舒心。竹木结构的干栏式房屋是少数民族的传统住房建筑,上层住人,下层圈养牲畜。由于干栏主体承重均为木材,随着时间的推移,总免不了虫蛀、腐朽,曾经的传统楼房已成为有安全隐患的“危房”。龙华区投入9500余万元实施992户农村危房改造解决“住危房”问题,修建484个安全水柜解决“喝雨水”问题,新建及硬化188.6公里道路解决“出行险”问题,安装7800盏路灯,援建39个贫困村级服务中心,其中紫金县、凤山县被评为全国“四好农村路”示范县。

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是脱贫路上的“拦路虎”。在贫困地区,“有病不看病,小病成大病”的个例不在少数,科室不全、一个医生看全科十分常见。龙华区人民医院眼科医生刘精锋初到凤山县时,凤山县全县无一名专业眼科医生。在支医期间,刘精锋克服凤山县医疗环境简陋、医药资源紧张的困难,成功治愈眼科患者200余人,为凤山县10所公立学校的12000多名在校学生进行视力筛查并建立档案。在刘精锋支医结束时,凤山3名实习医生均可熟练操作眼科器械、开展基础眼科手术。

在提升当地医疗水平的过程中,龙华区帮助补齐医疗设施短板,选派70名骨干医生开展支医工作,协助建设ICU重症科、泌尿科、影像远程传输会诊室、眼视光中心、口腔科、妇科、骨科等新科室,帮助东兰、凤山县人民医院成功创建“二甲”。

支医医生王伟带队为患者进行牙科手术

编辑 陈晓玲

(作者:晶报记者 袁冰清)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