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中求进!龙岗区2021年重点做好八项工作,力争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
晶报记者 罗俊杰
2021-01-27 15:34

1月27日,龙岗区六届人大八次会议开幕,区长代金涛代表龙岗区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报告指出,新的一年,龙岗区将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巩固拓展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以“一芯两核多支点”发展战略为引领,重点做好八项工作,力争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

重点工作一: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定不移建设高水平科技创新中心

加强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依托大运深港国际科教城教育、科研和产业资源集聚优势,谋划建设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校院企地协同创新的国家大学科技园。引导高校院所在龙岗建设科研平台,形成研究机构集聚效应。聚焦亟需突破的关键技术领域,加快推进 3 家诺贝尔奖科学家实验室、2 家市十大基础研究机构建设,高标准建设深圳先进高分子材料研究院、深圳龙岗智能视听研究院,为龙岗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创新动能。

构筑创新人才发展高地。对标“双区”建设人才需求,优化“深龙英才”计划,引进培育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打造高层次人才高地,新增创新创业团队 2 个以上。夯实坂田国际人才街区服务功能,推动龙城国际人才街区建设。围绕重点产业、企业需求,加强住房、子女教育、医疗等服务保障,提高人才综合服务水平,优化人才工作生活环境。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培育一批符合产业发展需求的技能型人才。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围绕“5G+8K+AI+云”新引擎战略,深入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计划,新增国高企业 200 家以上。支持企业参与和承担国家、省、市重大科技专项,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大力支持中小微科技企业发展,打造一批“隐形冠军”。健全知识产权综合服务体系,打造知识产权保护高地,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专利申请量超4 万件,全社会研发投入占 GDP 比重保持 11%左右。

持续优化区域创新环境。出台龙岗区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建设方案。创新科技服务新模式,探索建立集政务、金融、技术交流、成果转化等为一体的一站式专业服务综合体。优化“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孵化育成链条,为不同成长阶段企业提供优质服务和空间保障。聚焦 ICT、AIoT 等优势产业,支持企业联合高校院所建设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新型科研机构等创新平台。举办龙岗区科技创新大会,搭建各类创新主体交流平台,营造全社会创新创业良好氛围。

重点工作二:

充分发挥产业强区优势,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推动优势产业做大做强。巩固提升以龙头企业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群领先优势,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产业链条。全速推动罗山、岗头项目建设。发挥鲲鹏产业联盟作用,构建鲲鹏产业生态。发挥重点企业示范带动作用,培育壮大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集群。加快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大力推进宝龙生物药创新发展先导区建设。强化品牌打造和推广,推动眼镜、珠宝、家具等产业数字化时尚化转型,加快横岗眼镜总部大厦建设。

培育壮大产业新增长点。出台加快推进 5G 应用工作方案,建成 5G 应用示范项目 9 个以上。实施工业企业智能制造转型计划和中小企业上云计划,支持 40 家以上产值超亿元的工业企业智能化转型,推动 400 家以上企业上云。依托龙岗数字创意产业走廊,创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引进培育高端工业软件、数据库、工业设计、IT 服务等知识型服务业。坚持把扩大消费同改善人民生活品质结合起来,充分挖掘消费潜力。发挥华南城市场采购贸易试点、龙岗跨境电商运营中心作用,帮助企业开拓国际、国内市场。

全速推动重大项目建设。安排重大项目 227 个,年度计划投资 472.5 亿元。围绕重点产业发展方向,加大对集成电路、高端装备、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等重大产业项目投资力度,增强制造业发展后劲。围绕重点片区建设,以提升城市品质为核心,加快推动道路交通、环境保护、教育医疗等公共设施建设。加大新型基础设施投资力度,加快 5G 商用步伐,建成一批信息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及融合基础设施项目。

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以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为导向,统筹推进补齐短板和锻造长板,引进培育一批具有强劲发展动能的高成长型科技企业。举办 ICT 产业链专场招商推介活动,吸引 ICT 业内企业及供应链企业在龙岗集聚发展。健全招商项目对接服务机制,加快推动 2020 年深圳全球招商大会签约项目等尽快落地。全力支持普罗吉医药园项目实现产业化,加快落地龙岗。大力推动中软国际、润世华、领益总部等拟供地项目,完成 6 宗以上产业项目土地出让。

重点工作三:

推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新突破,提高改革综合效能

进一步深化营商环境改革。深入贯彻落实《深圳经济特区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破除各类隐形壁垒,推动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五大要素自主有序流动。围绕企业不同发展阶段,打造集招商落地、融资信贷、空间保障、工业互联、新产品采购、知识产权保护等为一体的服务企业全方位支援政策体系。深化事业单位改革试点,优化重点片区规划建设、重大项目管理、企业服务等领域机构设臵,为经济发展提供体制机制保障。构建覆盖各类主体的区信用信息平台,提升信用监管效能。规范产业用房租赁市场管理,出台产业用房租金参考价。持续完善产业空间服务平台 APP,及时导入各类产业用房用地信息,引导供需无缝对接。落实减税降费政策,强化普惠金融服务,持续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

深入推进规划国土综合改革。探索建设用地立体分层设臵使用权、二三产业混合利用,以及完善闲臵土地使用权收回机制等首批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在龙岗的场景案例。谋划酝酿线性工程用地出让等改革事项,争取纳入第二批综合改革试点项目上报清单。健全总设计师等制度,充分发挥专家咨询委员会专业力量,提高城区设计科学性和美学水平。

有序推动国资国企和社区股份合作公司改革。出台区属国企三年改革行动方案,深化管资本为主的国资监管机制,制定国资监管权责清单,剥离政府投资项目资产,盘活原街属企业资产,做好区属国企休眠企业和长期亏损企业出清重组,促进国企做优做大做强。深入推进社区股份合作公司改革,开展股权改革试点,建立现代企业薪酬制度,推动集体资产确权,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快集体经济转型发展。

完善公共服务供给机制。探索多主体参与、多渠道融资、多模式建设的基础设施供给机制。深化“集团化”“联盟式”办学、办医,以先进带后进实现教育、医疗优质均衡发展。强化“医养结合”,满足多元化养老服务需求。选取 5 个街道进行试点,探索推进普惠性托育机构建设。建立健全需求方全流程参与的民生基础设施建设机制。完善综合救助体系,推动从单一的现金、物质救助转向物质保障、生活照料、心理疏导、能力提升等相结合的综合救助。

打造深港合作“龙岗样本”。持续优化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服务机制,加强区校双方在产业、科技、教育、医疗等各领域的合作,高标准推动市 5G+智能网络产业创新基地、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研究院,以及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医学院、附属医院等规划建设。充分发挥深港国际中心等平台作用,依托莲塘口岸、东部过境及轨道 16 号线南延等交通优势,探索打造由大运深港国际科教城到香港科技园、香港中文大学沿线的深港科技合作东部轴带。加强与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的对接合作。

重点工作四:

对标一流开展城区规划建设,打造宜居宜业品质城区

高标准推动重点区域开发。深入实施“一芯两核多支点”发展战略。瞄准“湾东智芯”,依托大运深港国际科教城,联动龙岗中心城,加快深港国际中心、大运中心配套设施等项目建设,集聚科研、产业、人才等优质资源,打造以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为核心、深港合作为特色的科教创新之芯和高水平“城市新客厅”。围绕“信息数字核”,集聚坂雪岗科技城、罗山芯谷、甘坑新镇及周边产业、空间资源,有序推动深圳科技博览中心、龙岗国际艺术中心等重大项目建设,加快布局一批重点产业项目,打造世界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承载区。聚焦“低碳智造核”,联动国际低碳城和宝龙科技城、东部高铁新城,精准布局生物药、新能源、人工智能、低碳产业等新兴产业,打造新型科技生态复合城区。高起点推动布吉新城、阿波罗未来产业城、南湾云创小镇、龙园客韵文创小镇、横岗光学智谷、清林绿谷等“两城两镇两谷”发展,形成区域协同、优势互补的发展格局。

全力推动城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在建轨道交通项目建设,推动深大、深惠、龙大城际加快建设,争取轨道 17 号、18 号等更多线路纳入市轨道交通五期建设规划。高标准推进大运、平湖、五和等枢纽规划建设。推动南坪三期全面建成、五和大道-南坪快速连接线尽快开工。围绕民生诉求、企业需求、交通效能,打通断头路 10 条以上。次干道及以上路网密度达3.1 公里/平方公里。加快推进高压线下地,建成 2 座 110 千伏变电站。新增燃气管网 10 公里、完成 206 个城中村管道天然气入户改造工程。开工建设综合管廊 2.7 公里。新增海绵城市面积 8 平方公里。

实施城市品质提升工程。引入一流的设计、代建、运营团队,有序开展城中村品质提升,完善公共配套和现代物业管理服务,打造一批高品质宜居型城中村。加强市容秩序管控,加大对各类市容违法行为的巡查整治力度。大力补齐环卫基础设施短板,实现农贸市场“应改尽改”,完成 200 座以上公厕升级改造、全覆盖推进学校“厕所革命”。加快推进宝龙、吉华“城市管家”试点,统筹清扫清运、绿化管养、公厕管理等各项工作。实施“一街两园”“开门见园”工程,高标准建设区儿童公园、嶂背郊野公园等 8 个公园。在确保河流行洪安全和水质“长制久清”基础上,科学有序推进 13 个碧道项目建设,高水平打造龙岗河“一河两岸”景观带。加强各类建设工程统筹,严控道路反复开挖,强化文明施工管理,减少施工扰民。

着力拓展城区发展空间。充分运用土地整备“1+6”政策体系,整备土地 300 公顷以上,加快已整备土地入库供应。全力推进征地拆迁,保障重大产业、重点民生等项目建设。以《深圳经济特区城市更新条例》实施为契机,全力推进城市更新,提高项目实施率,打造布吉老街、龙岗龙园等平方公里级重点更新单元示范项目。加快推进已批土地整备利益统筹项目。拆除消化违建 1184.5 万平方米。出台空间保障专项规划、创新型产业用房管理实施细则等,构建产业空间“1+N”政策体系。

重点工作五:

持续提升城区管理科学化、精细化、智慧化水平

毫不松懈抓好疫情防控。大力弘扬伟大抗疫精神,严格落实“四早”要求,抓紧抓实“外严防输入、内严防反弹”各项工作。全力做好入境人员、跨境货车司机、国内中高风险地区来深人员管理服务。强化农贸市场、大型商超、校园、医院等重点场所防控。加强进口冷链全链条检测监管,严控病毒经物传播。增强流行病学调查与核酸检测能力,提升监测预警和快速反应水平。有序做好疫苗接种工作,构筑市民群众免疫屏障。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促进全民养成文明健康生活方式。坚持预防为主,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提升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臵能力。

筑牢城市安全防线。落实安全生产“一岗双责”,强化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推动安全生产与应急管理、防灾减灾救灾全面融合发展,形成大安全大应急体系。强化道路交通、工矿商贸、消防等领域安全隐患排查整治,深化高层历史违建综合整治试点,完善安全基础设施,做好防台防汛工作;落实“四个最严”要求,加强食品药品安全专项治理。完善应急预案,加大应急演练力度,提升救援能力水平。常态化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探索建立打早打小惩处机制及源头治理防范机制,实现长效常治。大力开展电信网络诈骗等突出违法犯罪专项打击行动。开展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提升金融风险预警能力。深化“龙岗第一课”,全年培训不少于 500 万人次。

全面提升基层治理水平。稳妥推进社区区划优化调整改革试点,努力破解社区规模大小不一、资源配臵不合理等基层社区治理难题。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持续推进“枫桥式”基层单位创建。推广“美好生活〃龙岭花开”基层治理模式。强化矛盾纠纷隐患防控,成立区、街、社区三级诉求服务中心。深化“一社区一法律顾问”机制,提高基层治理法治化水平。引导社会组织在心理健康、矫治安帮、法律援助、纠纷调处等社会治理重点领域提供服务。落实信访工作责任制,推动解决一批重大疑难信访事项。

全力打造智慧龙岗。高标准推进广东省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加强人工智能、区块链、5G 等新技术的智慧应用,围绕城市管理治理、公共服务、产业发展等,推动政务、警务、教育、医疗等“上云”,打造“云上龙岗”。加快政务流程数字化再造,深入推进“秒批”“视频办”“免证办”,建成 10 个24 小时自助政务服务区。深化重大活动、重点场所“AI+视频”应用,构建精准调度、多方协作的社会治理新模式。

重点工作六:

持续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加快建设生态之城

全面提升治水成效和供水保障能力。坚持全要素治理、全周期管理,持续推进雨污分流、正本清源、暗涵整治等“十个全覆盖”,提高河流断面雨季达标率,努力实现“长制久清”。健全内涝点动态排查整治工作机制,全力消除积水内涝点,提高防洪排涝能力。实施全区智慧水务一期项目,不断提高水务数字化、智能化治理和管理能力。高标准建设供水保障工程,确保优质饮用水入户、社区给水管网改造、二次供水设施提标改造“三项工程”年内全部完工,启动沙湾二水厂二期、南坑水厂扩建和猫仔岭水厂异地重建。协调推动公明-清林径连通工程加快建设,实现我区双水源保障。

坚决打好蓝天净土保卫战。利用大气监测网络及激光遥感雷达等科技手段,精准实施大气污染防治,实现大气环境数据实时查询、预警推送、及时处臵。持续推动臭氧和 PM 2.5 协同治理,加大挥发性有机物、工地扬尘、机动车尾气等专项整治力度,强化餐饮业油烟监管,确保空气质量稳步提升,PM 2.5 平均浓度优于市下达年度目标值。加强土壤污染防治,建立土壤污染风险管控与修复全过程监管制度。加快推进拟出让地块土壤调查评估工作,强化准入管理和风险管控。

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高标准推进国际低碳城开发建设,推动氢能产业园等项目落地,打造国家可持续发展低碳先锋区。坚持“宣传+执法”两手抓,全力推进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建立完善前端分类投放、中端分类收运、末端分类处理的生活垃圾处理体系,实现分类覆盖率 100%;系统开展建筑垃圾、工业废物、危险废物等固废治理,打造“无废城市”。推动高污染高能耗企业转型升级。加快建筑领域节能技术和产品的推广应用,发展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倡导“光盘行动”、公共交通出行等绿色低碳生活方式。

重点工作七:

加大民生投入力度,实现民生事业均衡优质发展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用比治水更大的力度推动教育发展。加快省实验中学深圳学校、坪地高中园等建设。建成 14 所新改扩建学校项目,新增义务教育公办学位 1.86 万座以上。高质量办好学前教育,巩固公办幼儿园建设成果。大力推动“名校长、名班主任、名师”工程,健全灵活的用人机制、人才引进培养机制,让优秀的人培养更优秀的学生。积极引进省市优质教育资源,引进名校办名校。深入实施民办中小学优质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加快打造粤港澳国际教育示范区,组建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附属学校教育集团,高起点推进枫叶教育旗舰校等国际化学校规划建设,加强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推进国际课程开发,争取优秀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落户,通过国际教育和教育国际化进一步提升龙岗教育水平。

稳步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大力推进市平湖医院、质子肿瘤治疗中心等 6 个市属医院项目建设;加快区第二人民医院等 12个区属公立医院、10 个社康中心项目建设。推进区人民医院、妇幼保健院创“三甲”。实施医疗专科、专病、专技提升工程。支持医疗集团重点发展专科专病门诊,推动全科门诊下沉社康中心。加快中医药事业发展,争创国家中医药服务示范典型。统筹做好卫生信息化建设。加强 AED 使用培训。大力繁荣发展 文体事业。高标准完成广东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有序推进深圳音乐学院、深圳第二音乐厅、国际低碳城文化会议中心等重大项目及 8 个街道级文体中心建设,推动国家级博物馆分馆、深圳美术学院落户,积极推进足球、篮球等高水平俱乐部基地建设。高质量推进甘坑新镇、大芬油画村规划建设和品质提升。新增图书馆分馆 3 个、公共书吧 5 个以上。举办第十届全国(大芬)中青年油画展、深圳声乐季等高端文体活动,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 100 场以上。

全面加大社会保障力度。多措并举拓宽创业就业渠道。推动区级养老护理院项目开工,促进社区养老服务标准化、规范化运营。深入推进双拥共建,加强全民国防教育,提升国防动员能力,扎实做好退役军人服务保障工作。构建多层次、广覆盖的住房保障体系,筹集建设公共住房 1 万套以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重点工作八:

把政府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全面加强政府系统党的建设。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深圳经济特区建立 40 周年庆祝大会和视察广东、深圳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坚决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严格落实“第一议题”学习制度,巩固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

全面加强法治政府建设。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增强法治思维、提升法治意识、树立法治观念,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自觉接受区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区政协的民主监督,坚持重大事项向区人大报告、向区政协通报。推进街道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整合执法资源,下沉执法力量。加大政府信息公开力度,保障人民群众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完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加大全民普法及依法治理工作力度,提升群众法治获得感和基层治理水平。

全面加强效能政府建设。发扬在疫情防控、水污染治理、征地拆迁中锤炼出的敢于担当、迎难而上的作风,坚持“五要五不为”,对一切有利于发展的工作敢抓敢管、敢于碰硬。坚持督查督办、考核问责和正向激励相结合,有为激励、无为问责,让广大干部想干事、敢干事。建立项目化、清单化责任落实机制,强化“穿透式”监管,对工作一抓到底、必见成效。

全面加强工作统筹,强化协同联动,确保各项工作事半功倍。全面加强廉洁政府建设。不断强化内控建设,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持之以恒纠治“四风”,重点整治发生在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坚持“过紧日子”“过苦日子”,确保“三公”经费压缩 12%,公务费标准压减 5%。加大审计监督力度,加强廉政风险防控。建立健全容错纠错机制,切实为基层减负,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干事创业氛围。

部分图片来源于龙岗发布

编辑 陈晓玲

(作者:晶报记者 罗俊杰)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