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观察|新冠疫情中的广播应急科普传播:表现、问题与对策研究

2021-01-21 11:15
收录于专题:新传播
摘要

作为基层应急科普的关键媒介,各类广播在此次新冠疫情防控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呈现出地方性强、时效性强、受众广泛和出圈传播等优势,但也暴露了内容单一、保留性差、接受被动和参与性低等不足

刘丽聪  董开栋


摘要

应急科普传播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具有重要作用。作为基层应急科普的关键媒介,各类广播在此次新冠疫情防控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呈现出地方性强、时效性强、受众广泛和出圈传播等优势,但也暴露了内容单一、保留性差、接受被动和参与性低等不足。政策、内容和人才优化应成为广播应急科普进一步发展的主要着力点。


关键词

新冠疫情 广播 应急科普


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是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应急科普作为创新发展的重要抓手,其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中的作用十分明显。如何在最短的时间里将应急科普知识传递到每一个人,切实提高大众的防疫意识和防疫素养,真正做好群防群控、不留死角,是疫情防控应急科普的主要目标。作为基层应急科普的关键媒介,广播在此次新冠疫情防控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但也暴露了一些短板和不足。

一、新冠疫情广播应急科普的表现

相较于一般性科普,应急科普主要是针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具备时效性、关联性和社会性等特征,即应急科普要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形成系统的知识整理、制作和传播,要传播特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主体、内容、危害等科学概念和原理,要贴合社会民众的需求,让社会大众能够普遍接受科普。

广播应急科普在基层和农村中的主要传播方式为大喇叭,按流动方式分为固定广播和移动广播两类。本文通过几个典型案例,来阐述广播应急科普在新冠疫情防控中的表现。

(一)固定广播

固定广播是一种定点广播,不能随意转移。通常位于村县中心的电线杆等基础公共设施上。新中国“广播下乡”的历史进程,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全国第一座县域广播站——吉林省九台县广播站的建立。20世纪80年代,由于电视的普及,农村大喇叭逐渐衰落。新世纪以来,我国的农村广播事业又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新冠疫情期间,大喇叭再一次展现它的身影,在应急科普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其中,天津和河南两个地方的广播很好地结合当地特色而极具代表性。

1.天津蓟州区广播

“你不要以为你上人家去,人家就很欢迎你,啊!你不要以为你上人家去,人家就很欢迎你,啊!你别太自信了。啊,别太自信了在这。咱们在这反复地强调,反复地强调。”

这是2020年1月25日微博用户“奏耐天津”上传的一个视频。视频中是天津蓟州区的应急科普防疫广播。广播里防疫工作人员语言简单直白,不拐弯抹角,直接道出 “你不要以为你上人家去,人家就很欢迎你”的大白话,并且一次不够,重复了两次。广播将一部分人们碍于情面不好意思说出来的话直接讲了出来。同时,对于想要串门的人们,听到这样一番话,也不好意思再出门拜访亲友了。

2.河南新乡广播

“把你隔离!你嘘气啥了你嘘气,你可高贵了还不是,你长了可了好看,可了苗条,叫大家去瞧你诺憋样了,你嘘中啥了嘘中,有些人不是非得要广播说这不好听话,有些人就是死皮不要脸,你真不怕死?好去聚堆儿,只怕自己死得慢!你干啥了你,你把党支部村委会的号召当耳旁风?你是个人不是?你扯淡了很你!再三地强调,叫你给家待着,你就待不住。给嫩家里待着能把你憋死咯?不是要这样说,疫情已极其严重!极其严重!你自己对自己不负责任,自己对自己不负责任是不是?把说的话当耳旁风!如果是明天,我再去街里头转,你再三五成群,你给我聚堆儿,我就对你不客气!我就让你去24小时值班,你不是不好在家待着?你好值班你就去值!有的人,那给家那可待不住,那一会儿要不去外头放放风,那都要要命。刀都架在脖子上了,还不知道厉害,还给那红哒哒白哒哒,你真能哒哒!”

这是2020年1月26日微博用户“何谓意识”上传的视频。河南新乡的村支书,在夜晚人们都在家中休息之时,用村里的大喇叭对村民进行疫情的应急科普教育宣传。广播中村支书语气严厉中又饱含担忧,愤怒却又十分恳切。口头上虽在批评,实则是对村民的关心爱护。方言的使用更是拉近与村民的距离,使村民们听了虽然被责备,不但没有反感,反而更多感受到村支书的兢兢业业、负责与淳朴。村支书此广播,也让村民更加自觉遵守防控措施,不再出门四处游走。此条微博发布后的第二天,微博和bilibili同名用户“皓月_moonqshine”发布了自己改编创作的歌曲。该歌曲将河南村支书的广播语音内容做成了rap(说唱音乐)并迅速引发广泛传播。村支书的原广播声音,经过软件处理剪辑变得富于节奏韵律感,加上充满动感的说唱音乐背景, 整个摇身一变,变成了一首流行说唱音乐。这一改编,给原本的应急科普防疫广播,添加了流行音乐元素,一下引起网络上年轻人的注意。

3.河南豫剧版防疫广播

“冠状病毒,在蔓延。欲毁我中华,好河山。万众一心,防突变。取消聚会,不聚餐。出门戴口罩,回家洗手脸。蜗居家中,不去把门串。试看那,冠状病毒咋感染。大家一条心,共同渡难关。互相传信息,微信报平安。千家万户,众民都康健呐。”

以上是2020年1月27日微博“河南全搜索”发布的视频中的一段广播内容。视频中的广播通过豫剧演唱的方式进行应急科普。豫剧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以唱腔铿锵大气、抑扬有度、行腔酣畅、吐字清晰、生动活泼、有血有肉、善于表达人物内心情感著称。这条广播将防范病毒的主要措施手段编写成歌词,以豫剧的方式表演了出来,抑扬有度,朗朗上口,使人听过一遍便会不自觉哼唱出来。这是将本地独特艺术文化与应急科普很好融合的案例。这不仅使应急科普不再单调无聊,显得生动趣味,也增强了传播力度,是民众喜闻乐见的应急科普方式。

(二)移动广播

移动广播是一种流动广播,可以根据需要转换位置,通常放置在电动车、消防车等交通工具上,或人力拉动广播音箱走动。随着科技的发展,音响广播设备也运用到了无人机上。音响设备自20世纪初发明以来其主要功能主要是为音乐播放而服务,并且其音效等各方面性能也随着技术发展越来越好。在应急科普方面,移动广播流转灵活,不受空间限制的特性,对固定广播起到了一定的补充作用,使得应急科普广播能够传播到每个角落。湖南益阳村支书的音箱广播和江苏宿迁民警的无人机广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1.音箱广播

2020年1月25日,湖南益阳市肖家村村支书肖满意提着音箱进行移动广播:“请各位村民朋友一定要重视,暂时都不走亲访友,问候的话,用手机或者微信问候。现在正是呼吸道感染的高发季节,这也是新春佳节,人员流动比较频繁,所以提醒广大人民群众,一定要注意讲究公共卫生。”

村支书肖满意拉着移动音箱在村里广播。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她表示有村民说村里的固定广播听不到,听得不清楚,她就干脆提着音箱,走到人口流动较多的地方去广播一下。 村支书肖满意人工拉着音箱四处走动广播,可以走到村县每一个角落,确保防疫措施传播到村里每一个地方,使人人都能接收到防疫信息。应急科普的对象是每一个民众。

2.无人机广播

2020年1月31日,江苏宿迁沭阳县公安局交警大队民警钱雪,用无人机在街头向市民喊话:“拎着超市购物袋的那位大哥,请你把口罩戴好,一定要保护好自己。”“打电话的帅哥,你口罩呢?”“不要再吃了,外出的时候戴好口罩,回家吃。”

这是江苏宿迁沭阳县民警钱雪用无人机在路口向过往不戴口罩的行人喊话的内容。喊话对象精准,谁没有戴口罩就喊谁。口语化的语言,通过无人机这一新奇的方式广播,被喊话的行人对这一应急防控措施一边好奇害羞,一边也乖乖遵守。

二、新冠疫情广播应急科普的优势和不足

(一)广播应急科普的优势

1.地方性强,融入当地语言与艺术特色

许多地方的广播都是采用当地方言来宣传应急科普进行防疫的。河南的广播讲河南话,四川的广播讲四川话,广东的广播讲粤语等等。亲切的方言、俚语,接地气的语调,对于村民来说,可以无障碍沟通,一下就拉近了村干部和村民之间的距离。

2.时效性强,提升群防群控动员能力

相比于电视需要通过制作播出、报纸需要印刷发行,高音喇叭进行的广播没有太多复杂的程序化要求,传播速度快,可以突破时间、空间上的限制,快速到达受众,较好地满足应急科普时效性的要求。广播是一种声音媒体,诉诸人的听觉,而语言的正式或平常,音调的高低,语气的缓急等不同组合可以传递不同的情感。高音喇叭音调高,响度大,语调高昂,态度热切,并且多使用方言,对民众具有很强的穿透力和动员能力。

3.受众广泛,保障基层应急科普无死角

对于农村地区不会使用手机上网的老人或者是不看新闻的小孩,广播是应急科普中非常重要且有效的手段。自由流动的移动广播更是扩大了广播受众的接触面:音响可以走街串巷,无人飞机可以四处侦察,还有一些放置在三轮车、消防车、电动车等交通工具上的移动喇叭等。这些移动广播成为固定广播的补充,使得基层应急科普可以传播到村县的每个地方,人人都能接收到防控知识,不遗漏任何一个角落,确保应急防控传播落实到每个人。

4.出圈传播,增强广播应急科普影响力

丰富多样的广播内容被有心民众拍成视频上传到网络,无意中对当地的应急科普进行了二次传播,扩大了应急科普的传播范围,获得了更多普通民众的关注。甚至,有些上传后的视频被一些网友进行素材改编和再创作,成为一个新版本的应急科普材料,形成第三次传播。人们观看视频被逗乐之余,也在视频中被科普了防疫知识和措施,提高了防疫意识。

(二)广播应急科普的不足

1.内容单一,丰富性有待加强

广播只能通过声音传递,这就使得广播的内容通常是较浅层的、通俗易懂的内容。因此,广播应急科普内容通常是一些简单基本的防疫措施,例如不出门、出门戴口罩、勤洗手等。但是,广播内容的单一,不利于民众新冠疫情知识的深刻把握。为了进一步提升民众的科学素养,除了以上提到的基本防疫措施,其他方面例如居家隔离措施、防疫的营养健康问题等其他深层次的科普内容也要涉及。

2.保留性差,传播频率有待提升

广播是一种难以保留信息的媒介。广播应急科普中民众当下收听到的内容具有短暂性:如果当下没有听清或者没有理解其广播内容,民众无法再重新收听;如果当下没有收听到,更无法重新调取内容收听。现实情况中很难保证每个人在广播播放时都在场并且全神贯注地收听广播内容。广播保留性差的缺点不利于民众的重复收听和科普内容的学习。

3.接受被动,针对性有待落实

广播是一种线性传播媒介,按照时间线播出。广播应急科普按时间从早上到晚上播放内容,民众只能在它播放的时间里收听,不能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收听。同时,广播应急科普播放什么内容,民众只能被动接受,而不能根据自己的需要来选择收听什么内容。对于不出门、出门戴口罩等基础的科普内容,有些民众已经烂熟于心,他们的需求是收听自己较薄弱或不甚了解的科普知识。广播应急科普的内容较为普适,针对性有所不足。

4.参与性低,互动能力有待增补

广播是一种单向性传播媒介,广播播放什么内容,受众即被动接收其所传递的信息。广播应急科普是一种单方面的科普宣传活动,信息从一端流向另一端,而没有形成回流。民众被动接收科普知识,无法反馈自身的科普内容需求,无法提问,无法质疑,无法评论,无法在广播科普过程中与之互动,形成良性的双向传播。

三、新冠疫情广播应急科普的优化对策

(一)广播应急科普政策优化

长远看,应尽快在国家应急体系建设中补齐应急科普体制机制短板,完善制度建设,从而更好让科学精神、科学方法扎根群众。其中,亟待明确应急科普工作的各方责任,构建与应急管理体系相适应的体制机制。目前,我国在各级应急管理部门中都设置了与应急科普相关的机构。然而,从应急科普体系的实际运转情况来看,对科研机构等社会力量的定位仍然不够明确,应急科普的组织仍比较依赖于政府部门的组织,科研机构等专业技术力量参与应急科普的潜力远未得到充分发挥。建议构建以应急管理部门为核心,以科技、科普及相关行业管理部门为成员单位的应急科普管理体制,组建专业的应急科普工作委员会,形成主体责任明确、运转协调顺畅的应急科普组织体系,形成政府、媒体、专业技术人员和公众等各方之间的有效合作。[1]

(二)广播应急科普内容优化

广播应急科普内容优化亟待实施。在内容类型上,广播科普不应局限于播报一些简单基本的防疫措施,可适当扩展其他方面的科普内容。例如,什么是新冠肺炎、病毒如何传播的、为什么要戴口罩、儿童防疫注意什么、老年防疫要点、防疫期间咳嗽问题、核酸检测是什么、SARS和新冠一样吗,等等。同时,广播应急科普不仅要告诉人们怎么做,也要告诉人们这么做背后的原因,不仅要重复播放人们简单易懂的科普内容,也要回答民众最为关心感兴趣的科普问题。此外,要结合声音媒介的特性,将较深层的难以理解的科普知识通过结合热点、结合段子、结合歌曲等各种方式转换为通俗易懂的内容,方便人们理解接受。

(三)广播应急科普人才优化

目前基层广播应急科普工作人员主要为村支书、村长、民警等人。他们增加了广播应急科普的亲近感,但也缺乏科学传播的专业性。他们是在自己的本职工作之外进行广播内容播报,相关的媒介和科学素养并不太强,通常按照自己的理解进行广播,对于广播什么内容,如何广播,什么时候广播等没有专业的把握。广播应急科普需要优化基层的广播人才结构:一方面,与专业的广播媒体人才合作,由他们进行设计,改善广播应急科普方式的不足,使人们能够更好地通过广播学习并接受科普知识,提高科学素养;另一方面,与专业的医生科普人才进行合作,制作生产科学的、大众的优秀广播应急科普内容。

(作者刘丽聪系广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本科生; 董开栋系广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师、博士)

参考文献:

[1] 袁汝兵 王彦峰.发挥科研人员应急科普优势,让科学跑赢谣言[N].科技日报,2020-04-10.


实习编辑 苏心怡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