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新论|以内容建设为根本 创新生产供稿机制 ——以深圳报业集团新闻采编工作为例
2021-01-18 16:42
收录于专题:新传播

周  斌


摘要

习近平总书记6月30日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对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提出新的战略性要求,强调要建立以内容建设为根本、先进技术为支撑、创新管理为保障的全媒体传播体系,牢牢占据舆论引导、思想引领、文化传承、服务人民的传播制高点。

本文紧扣“以内容建设为根本”,本文浅析深圳报业集团近年优质内容与精品创作的亮点与不足,提出强化优质内容和精品创作的若干措施。


关键词

内容建设 优质内容 创新机制


一、创新与亮点

(一)强化内容创新力,新闻力作精品迭现

近年来,集团各媒体深耕主业,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结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70周年、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改革开放40周年、庆祝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双区”建设等重大主题,浓墨重彩讲好深圳故事。过去的5年中,集团一批优秀新闻作品荣获中国新闻奖、广东新闻奖。2015年第二十五届中国新闻奖,陈寅社长的新闻论文《时度效的内涵、应用及着力点》荣获新闻论文类一等奖,深圳新闻网《创客谈·谈创客:深圳如何打造创客之都》荣获网络访谈类三等奖;2017年第二十七届中国新闻奖,集团获得两项三等奖,分别为深圳特区报2016年12月12日A14国际新闻版版面,深圳商报新闻论文《从聂树斌案报道看舆论监督和正面宣传的统一性》。据统计,2015年至2019年,深圳报业集团获广东新闻奖一等奖的作品共12件,二等奖45件,三等奖60件。2019年,深圳商报陈光强参与的广东代表队在第二届全国报刊编校技能大赛中斩获二等奖。集团报道精品获中宣部及省市新闻阅评表扬的总次数也明显增加,2019年至2020年7月底获得各级新闻阅评肯定的共有110期(次)。

(二)实现内容产品形态全覆盖,爆款产品纷纷涌现

集团全媒体传播格局逐步形成,初步实现“纸媒+网站+客户端+官微+自媒体+政务新媒体运营”全覆盖的融媒体矩阵,截至2020年6月底,综合用户总量(含粉丝)达1.37亿。集团基本实现了内容产品形态全覆盖,包括图文、视频、音频、海报、游戏、长图、手绘、漫画、H5、动漫、航拍等,并涌现出一批有影响力的爆款产品。

以集团战疫报道为例,优秀融媒作品持续出现“高峰”,爆款频现,创集团传播数据纪录新高。截至2020年7月底,全网阅读量(或总推荐阅读量)上亿级别的作品(含单篇、合集)10篇(组),千万级别作品44件(组),百万级别作品近200件(组)。其中,晶报原创视频《火线》深入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第一时间直击战疫现场,全网播放量超2亿次。深圳晚报“深圳女孩录制全英文抗议演讲”新媒体系列报道展示了特区青年人的时代风尚、家国情怀,引发全网现象级传播,话题阅读量超2亿。读创客户端打造了“新冠肺炎科普与服务平台”“战疫情企业服务平台”两大服务平台及“确诊病例小区查询”“停运公交查询”“发热门诊查询与导航”等36个战疫融媒产品,总查询量突破1亿人次。读特客户端手绘人物海报《侠客行之火线女侠出征记》《侠客行——战疫群侠逆行归来》以及重磅推出的全长23米医护“侠客”形象长画卷,一经推出便迅速刷屏。《侠客行》系列全网传播量超6000万次,经新华社客户端推送后,在海内外引发热烈反响。

(三)创新整合集团资源,形成强大传播合力

今年疫情防控报道战役持续时间长,涉及范围广,是一次非同寻常的新闻大战、新闻实战。非常之战需要非常之举。深圳报业集团切实把疫情防控宣传报道工作作为当前最紧迫的重要政治任务来抓,大胆创新,突破以往重要节点、重要事件的新闻报道中集团各媒体各自为战、兵力分散的局面,首次实施“集团军”作战,充分发挥集团整体规模效应优势,以更灵活的融合报道机制释放更强大的舆论威力,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强有力的舆论支持。创新整合措施主要有:整合集团资源,重塑采编流程,持续组织集团层面重大选题策划会,建立四报网端及英文深圳日报对读特客户端的供稿机制;以集团战疫特别报道组、融媒生产联动小组等形式,探索精品爆款内容协同机制,激发内容生产创新力;发挥读特客户端的龙头带动作用,报网端联动,将优质内容“合于一端”,形成强大传播合力。

截至2020年7月底,各报网端共刊发疫情防控报道稿件22多万篇(条),其中纸媒报道(含图片)1.5万篇,新媒体报道(产品)20.5万篇(条),总阅读量超53亿人次。其中,由集团战疫特别报道组撰写的,同步深圳特区报、深圳商报、读特客户端等重磅刊登的“深圳为坚决打赢疫情防控人民战争全线出击全力奋战综述”系列报道及《深圳战疫启示录》《深圳战疫纪》等重磅报道掷地有声,影响广泛,全网推荐阅读量超14亿人次。上述报道共41期(次)得到中宣部及省市新闻阅评的肯定,得到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中宣部副部长慎海雄以及王伟中、陈如桂等省市领导的表扬或批示肯定,多达20多次。

二、短板与不足

我们必须清醒意识到,与国内一流媒体集团相比,我们在优质内容和精品创作能力方面存在明显的短板与不足,仍有很大的改进空间:一是专业获奖情况与深圳城市地位不相称。以广东新闻奖为例,从数量上看,2015年集团获奖作品为29件(含优秀标题奖),到2019年为23件,获奖数量总体而言稳中略降,近两年也未能获评中国新闻奖。这与深圳建设文化先行示范区的要求不匹配。二是内容和平台建设均未真正形成全国品牌效应。传统媒体方面,多年铸就的品牌优势未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品牌栏目未能做精做深、出新出彩。在全国范围我们能叫得响的品牌栏目还不够多。新媒体方面,客户端平台品牌认知度不高,活跃用户占比较低,用户的黏性也较弱,仍未在全国产生辐射力和影响力。

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一是对重大选题谋划、策划意识不强。近年来囿于经营压力,一些采编单位没有把优质内容和精品创作作为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来抓,在重大选题策划组织上下的功夫不足、投入精力不够。很多重大选题报道,停留于口头传达,没有提前精心谋划,没有制定详细可行的报道方案,没有形成常态化精品生产机制。

二是对“走转改”活动开展不深,“功力”不够。“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是我党对新闻战线的一贯要求,新形势下开展“走转改”活动,是我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对新闻媒体担当的社会责任和文化使命的再度提示。而今的互联网时代,个别记者现在写稿就是“网来网去”,足不出户,随手一转。很多记者未能真正扑下身子“接地气”,深入基层“捉活鱼”,更不可能生产出精品。事实上,深圳是一座新闻富矿,在2019年度广东新闻奖评选中,南方日报《担当好“先行示范”的历史使命》荣获“特别奖·文字评论”,新华社广东分社的《富源“逆袭”引质疑,“高考移民”惊深圳》荣获通讯与深度报道一等奖;南方新闻网、金羊网等也有多件关于“双区”建设等主题的新闻作品获奖。作为深圳主流媒体,不缺新闻素材,缺的是深入基层的“发现力”,缺的是“接地气”的新闻作品。

三是对业务钻研“工匠精神”不足,缺少“传帮带”氛围。目前各媒体融合发展、转型发展还处于摸索阶段,相关体制机制还没有完全理顺,导致不少记者身兼多职,除采编外还不得不承担经营任务、发行任务。在有限的精力下,记者面对多重考核,难以专注于优质内容生产。集团每季度开展报纸质检,常查出一些反复出现的“经典”差错。一些报道力作无缘广东新闻奖一等奖乃至更高奖项,不排除可能是因微不足道的差错“硬伤”而被淘汰。此外,近年来各采编单位人员流动性比较大,许多年轻记者编辑初来乍到,集体层面缺乏“传帮带”的氛围和机制,个体上也缺乏精研细究的工匠精神,长此以往,无法保证优秀的新闻作品能够持续大量地产生。

三、几个努力方向

(一)坚持内容为王,以内容优势赢得发展优势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内容永远是根本,融合发展必须坚持内容为王,以内容优势赢得发展优势。”当前,新的传播技术丰富了新闻传播的渠道,改变受众接收信息的方式,但受众的核心需求仍是内容。优质内容和精品力作是媒体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的体现,是媒体的核心竞争力。

要始终坚持内容为王,强化内容创新力,要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兴媒体发展规律,强化互联网思维,以新思维、新制作、新业态改造内容、提升质量,把高质量发展要求落实到全流程,探索优质内容生产常态化机制,全面提升优质内容生产水平。各媒体编委会要把优质内容和精品创作这项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列入重要议题,每年下大力气策划组织好几个重大选题,打造一批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接地气的精品力作;要建立常态化优质内容和精品创作机制,形成持续的内容创新力。

(二)不断增强“四力”,以精品力作讲好深圳故事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我们只有加强“脚力”,才能扑到基层捕捉“活鱼”;只有加强“眼力”,才能敏锐挖掘新闻价值;只有加强“脑力”,才能准确把握报道角度;只有加强“笔力”,才能用更鲜活的视角、更细腻的语言、更生动的画面,客观记录新时代的深圳好故事。

2020年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是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全面铺开、纵深推进的关键之年,是高质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紧扣“决战脱贫攻坚 决胜小康社会”主题,紧扣庆祝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主题,紧扣“双区”建设及奋力夺取“双胜利”主题,结合“走转改”活动和增强“四力”教育实践活动,各媒体要由编委亲自率队,深入基层一线,扎实蹲点采访,捕捉基层“活鱼”,挖掘深圳特色素材,打造精品力作,献礼特区建立40周年,为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提供强有力的舆论支持。

(三)增强精品意识、工匠精神,以机制创新强化优质内容

一是要强化改革意识、精品意识、获奖意识。要强化改革意识,创新考核激励机制,适度为一线采编员工减负,让他们有更多精力和时间专注于优质内容生产;要强化精品意识,结合“名记者、名编辑、名评论员”工程的深入开展,力争打造一批在全国范围有传播力、影响力的精品力作;要强化获奖意识,明确年度获奖冲刺目标,铆足干劲、勇创佳绩。重点要加快创新考核激励机制,譬如,结合“举全集团之力做强做大读特客户端”这一深改要求,以深新智媒传播服务技术平台为重要抓手,推动读特依托大数据支撑下稿件传播力分析,建立科学的稿费分发和结算办法,做实考核的激励机制,加大相关奖励力度,让优质内容生产者得到更高回报,让读特客户端成为集团共有的优质内容平台。

二是拓展新闻阅评,完善评估体系。对内,强化新闻阅评工作,实现评报、评端、评网“三位一体”;坚持问题导向,探索专题化阅评思路;未来还要借助深新智媒技术平台,探索全媒监测及新阅评模式。对外,强调精品、突出“爆款”,加大新闻阅评推荐力度,实现“二次传播”效果。将来,要把集团新闻阅评打造成一个开放式平台,营造宽松阅评环境。

三是倡导工匠精神,抓好报纸质量管理。近日,国家新闻出版署印发《报纸期刊质量管理规定》(以下简称为《规定》),国家层面发文进一步加强报纸、期刊的质量管理,可见对报纸期刊质量的重视。多年来,集团一直有季度报纸质检报告(以“四主报”为主),接下来要对照上述《规定》具体要求,进一步加大报道质量检查密度和力度。

四是重奖精品力作,把好中国新闻奖、广东新闻奖推荐关。坚持以内容为王,坚持对精品力作予以重奖,继续扎实推进集团季度新闻奖、专项新闻奖以及年度论文奖等评选。评选增设质量检查环节,发挥示范作用,提升内容质量,力促精品力作。集团新闻奖评选机制要与中国新闻奖、广东新闻奖等评选工作做好衔接,把好推荐关。

(作者周斌系深圳报业集团原总编辑、深圳特区报原总编辑)

实习编辑 苏心怡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