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现场|见证社会变迁,记录时代精神 —— 访《二代外来工终成深圳人》报道者叶明华
2021-01-17 10:27
收录于专题:新传播

晶报记者 李婷菊

获奖篇名:二代外来工终成深圳人

作      者:叶明华

类      型:消息

获奖单位:南方日报

奖项名称:深圳新闻奖一等奖

获奖年份:2009年

2009 年,电梯维修工周进宽 28 岁。那是他来深圳打工的第 9 年。这一年的 4 月 9 日,周进宽从深圳市劳动保障局拿到一纸调令,成为深圳首位个人申报招调入户者。这一刻,他已经等待了 8 年。

和周进宽一样,得益于深圳一个月前启动的个人申报招调入户业务,高级钳工王卓强,以及与父母一起来深圳打工的“深二代”外来工郑丽婷,都在同一天顺利拿到入户调令。对于深圳很多普通的外来工来说,学技能、入深户,不再是梦想。

当天,周进宽、王卓强、郑丽婷第一时间到深圳市劳动保障局领取了调令。时任南方日报驻深圳记者站记者叶明华一早来到现场采访,见证并记录了他们从“外来工”到“深圳人”的身份转变过程,并采写了消息稿《二代外来工终成深圳人——个人申报招调入户首批 20 人获调令》,刊发在 2009 年 4 月 10 日的《南方日报》深圳观察版上。这篇报道获得 2009 年度深圳新闻奖一等奖。回忆当年从采访到获奖的过程,叶明华认为有三个因素不可或缺:一是题材好,二是平台好,三是运气好。

“有幸能在深圳成为一名新闻工作者,让我有机会见证特区成长,记录时代故事,从这座城市的发展变迁中,感受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脉搏。”他说。

好新闻,靠好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得来

2007 年,叶明华研究生毕业后进入南方日报驻深圳记者站工作,一入行就被安排在劳动和社会保障口跑线,一直专注人力资源、社保条线的深耕。庞大的外来务工人员,是最基层的深圳建设者,也是经常出现在叶明华笔下的一个群体。

“不是只有‘大人物’才能出大新闻。”叶明华说, 很多好的新闻作品、打动人心的新闻故事,就出自平凡的“小人物”。当年被誉为“开创了中国电视改革的先河”的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栏目,既有聚焦高端权威人物访谈的《东方之子》,也有“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的《生活空间》,共同构成新闻对社会人物的不同折射面。

在一次采访中,叶明华深切感受到深圳对外来务工人员的关爱,正从就业、社保、工资、技能、维权等方面,向文化关爱、人文关爱转变。尤其是当时深圳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一位领导说的一句话,让他记忆犹新。

“那位领导说,深圳是全国农民工人数最多的城市, 也是一座在农民工的汗水浇灌下崛起的城市,以农民工为着眼点,更能真实反映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这些话也让我意识到,在深圳从事新闻工作,不能只就‘高’ 不就‘低’,不能只顾‘大’不顾‘小’,要勤于关注这座城市的普通人,善于挖掘普通人身上的精彩故事。

这种理念,其实与深圳提倡的开放、包容、关爱的城市精神一脉贯通。”

普通的“打工人”,为叶明华带来新鲜丰富的新闻题材,而从他们身上,叶明华也敏感地捕捉到了深圳人事、户籍政策和社会治理制度的重大变革和创新。比如, 获得深圳新闻奖一等奖的报道《二代外来工终成深圳人》中,所反映的外来工入户难问题。

在 2009 年 3 月深圳首次启动个人申报招调入户深圳业务之前,来深务工的“外地人”不能通过个人身份申请入户深圳,只能通过各自单位的指标成为“深圳人”。而这,难倒了很多人。个人申报通道打开后,仅一个月时间,深圳市职业介绍服务中心就接到几千例咨询,每天接听咨询电话 200 多个。最终,20 个人顺利接到首批调令。

叶明华后来还采写了一篇人物通讯报道,记录周进宽迎来调令背后的故事。

高中毕业就来深圳打工的周进宽,通过考试先后拿到了电梯维修的初、中、高级证书。在“深漂”3 年后, 2003 年,当他想在深圳扎根、向公司申请入户深圳时, 才体会到其中的不易——公司的入户指标比较少,要排队申请,而每年有限的几个指标,最底层的外来建设者几乎难有机会。

2009 年 3 月,深圳推出个人申报招调入户的政策, 调整了过去招调工只能够以企业为主体申报的做法,允许符合深圳社会经济发展急需的、符合招调工基本条件的劳务工,以个人身份办理招调工手续,不需所在用人单位签字盖章,这让周进宽喜出望外。周进宽所学的电梯维修恰好是深圳的紧缺工种之一,而且他拿到了高级技工证书, 在深圳也缴纳了多年的社保,符合个人申报条件。

3 月 10 日开通个人申报的第一天,周进宽和怀孕的妻子从宝安区来到深圳市劳动就业服务中心,排队递交了厚厚的申报材料。4 月 9 日,他终于从深圳市劳动保障局领导手里接过户口调令,成为一个真正的深圳人, 而且是深圳推出个人申报招调入户新政以后,第一个通过自己申报入户深圳的劳务工。

叶明华的稿件还记录了首批拿到调令的郑丽婷的故事。郑丽婷 4 岁就随父母来到深圳,当时爸爸妈妈在酱油厂、纺织厂等工厂辗转打工,由于没有深圳户口,郑丽婷和姐姐弟弟们只得缴纳高昂的借读费,直到初中毕业才返回老家乡下上高中考大学。大学毕业后,她又回到深圳,在一家电梯公司工作,成为“深二代”来深建设者。作为来深建设者的孩子 , 郑丽婷真切感受到没有深圳户口的难处,在拿到入户调令后,她不仅感叹“终于圆了爸爸妈妈的梦想,不再是一个游离在深圳门外的异乡人了”,而且十分感激深圳为个人招调开辟的这条绿色通道,让她的孩子以后上学,再也不用像她当年那般“折腾”了。

对城市而言,这是一次人口管理思路的大变化; 对个人来说,政策的改变,或是命运的转折点,使得许多人祖辈父辈的梦想,得以实现。叶明华认为,这样的题材,正好符合和体现了新闻奖对稿件新闻性的要求。《二代外来工终成深圳人》这篇报道无论从题目提炼,还是内容梳理上,都彰显其新闻价值和社会价值。作为一名记者,要把这种价值呈现出来并放大, 首先要有捕捉重大变化的新闻敏感,同时,要主动采访、深入挖掘,不断丰富新闻元素,让报道见人见事, 避免空洞地平铺直叙。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那样,好的新闻报道要靠好的作风文风来完成,靠好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得来。”

是记者,更是时代的见证者、记录者、推动者

“新闻工作者的职责之一,就是书写一代人的城市记忆。”叶明华说,从最初的边防证、暂住证,到如今的居住证,以及积分入户政策,深圳一系列的人口管理政策革新,凝聚了一代代来深建设者的城市记忆。来深建设者身份认同、身份建构过程,也是深圳不断放开人口流入大门、降低人才引入门槛,调整拥抱外来人口姿态的过程。

跑人社线多年的经历,让叶明华深刻体会到,一个城市户籍制度的政策变迁,也是随着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质量的提升不断变化、优化甚至简化的。比如,从最近十余年深圳人口管理、人才引进政策的大事中可以看到,2008 年 8 月开始实施的居住证制度,赋予了持证人员社保、教育、出入境、购车、购房等多方面权益, 让外来工们拥有了深圳“绿卡”,如今的深圳居住证已经可以实现“无感办理”,申办流程越来越便捷,含金量越来越足;2011 年,深圳开始实行积分入户,次年全面取消招调工入户政策,对年龄在 18-48 岁、高中以上学历的外来务工人员,统一实行积分入户;2015 年 1月 1 日正式实施的《深圳市人才安居办法》,对人才租房按照本科、硕士、博士三档标准予以补贴,最高可达30000 元 / 人;2017 年 9 月,深圳还实施了“高层次人才奖励补贴”,金额从几十万元到数百万元不等;在全国各地开始风起云涌“人才引进大战”的背景下,深圳于 2018 年开始试行高校应届生“秒批”(无人干预自动审批)政策……

叶明华说,这些都是深圳 40 年来人口政策的历史性转折时刻,记录其中的变迁点滴,不仅能够感受到时代精神的变化,更能彰显新闻工作之于时代的意义,即见证社会变迁,记录时代精神。

在他看来,在深圳从事新闻工作是幸运的。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既是向世界展示我国改革开放成就的重要窗口,也是国际社会观察我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加之当前处于粤港澳大湾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双区建设”和实施综合改革试点三个重大历史机遇期,这里的新闻“富矿”是别的城市无法相比的, 关键在于是不是用心去挖掘。

做新闻,要接地气、沉住气、鼓勇气、扬正气、有朝气

6 年的记者职业经历,叶明华用自己的采写活动, 为这座城市留下了抹不去的城市记忆和时代记忆,也为那一代人建构了关于“深圳人”的身份认同。这正是新闻工作者在时间维度上之于历史的价值意义。

如今的叶明华已不再从事新闻工作,但他一直保持着对新闻行业的关注和思考。谈及当年的报道获奖,他笑言,除了遇到好的新闻题材、好的新闻平台之外,可能还需要一点“好运气”。比如,正好那篇报道没有超字数,正好没有文字语法上的“硬伤”,又或者,正好没有遇到同行同类别题材作品的激烈竞争。

好运气更多来自平时的锤炼。叶明华总结了五点从事新闻传播工作的要点和建议,也就是要有“五个气”。

一是要接地气。无论负责哪个领域的新闻报道,记者都要深入了解这个领域的群体,了解他们怎样生活, 怎样工作,有什么特质。只有深入关注,才能深刻感知一个政策的调整、变化对这个群体带来的改变,乃至对于城市发展的意义。记者只有真正“到田地里去干活”, 才能和所关注的群体有共同语言,与他们交流、倾听他们的故事,融入一个群体,产生更多共鸣,这样写出的报道也才更有吸引力、生命力和代表性。

二是要沉住气。新闻专业是不断积累的过程。新闻专业科班出身的记者,相对于有其他专业背景如经济、金融、生物医学等的从业人员,在业务上可能上手更快,但后劲往往不足,输在了下半场。因为,越是深入一个领域采访, 越是需要记者对这个领域有积累和沉淀。所以,作为记者必须要沉住气,多钻研,找到自己在行业里的闪光点和兴趣点,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总有一天,你会发现,在一路同行走过来的人当中,你已经远远走在前面。

三是要鼓起勇气。很多时候,新闻工作会遇到难以想象的困难、压力和阻力,关键时候就看你的判断、你的底线、你的原则、你的操守和你的底气。做这一行, 必须要有一点情怀,有一点理想,有一点勇气,所以,“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中,铁肩担道义永远应该放在前面,因为无论是哪个时代哪个领域,都不缺妙笔生花、出口成章的人,关键是这个人所言所写,能否担得起道义二字。

四是要扬正气。这并不是一句虚话,也不是一句大话。在群体分层比较剧烈,人们的认知从众心理较强时,一些哗众取宠的内容、揭示性的报道,确实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如果能换一种角度报道,也许更能起到引导、提醒和激励的效果。这或许是一种更有艺术的传播信息的手段。一个事情的解决,相较于对抗式的硬碰硬的手段,选择用水滴石穿、慢慢渗透的方式和迂回的办法,也可以起到同样的效果,也是推进事情解决的更好路径。

五是要保持朝气。科技在进步,技术在迭代,渠道在变化,新闻工作者自己首先要对事物保持新鲜感,保持好奇心,以朝气驱逐暮气,以心态对抗年龄,才能不断发现新的线索、新的题材、新的视角、新的呈现方式, 新闻才会越做越活,职业生涯才会历久弥新、持续闪光。

经典回看


二代外来工终成深圳人

个人申报招调入户首批 20 人获调令


南方日报记者 叶明华


“没想到这么快就可以拿到调令了, 今天终于可以成为一名真正的深圳人。”昨日, 从深圳市劳动保障局劳动力资源处处长李卓手中接过调令以后 , 深圳首名个人申报招调入户者周进宽脸上露出会心的微笑 , 这一刻 , 周进宽已经等待了 8 年。


“我的孩子再也不用这么折腾”

比周进宽等待得更久的还有王卓强 , 作为第二个前来申报个人招调的他 , 昨日也顺利拿到调令。王卓强在深圳工作了超过 15 年 , 累计在深圳缴交工伤保险的时间也长达 15 年零 4 个月。而只有高中文化的王卓强多年来在工作奔波之余 , 通过自学成才 , 拿到了高级钳工资格证书 , 顺利迈过了入深的“门槛”。“公司像我这样的高级工有好几个 , 但企业一直没有办理招调入户手续, 现在好了, 我们可以自己申报, 不再受企业限制。” 王卓强说 , 提交申报材料后 , 短短一个月就顺利拿到调令 ,“深圳速度”让其感叹不已。


“今日我终于圆了爸爸妈妈的梦想 , 不再是一个游离在深圳门外的异乡人了。”来自其士电梯公司的郑丽婷是深圳第二代外来工 , 早在 1984 年 , 年仅 4 岁的她就随父母来到深圳。当时爸爸妈妈在酱油厂、纺织厂等工厂辗转打工 , 由于没有深圳户口 , 郑丽婷和姐姐弟弟们只得缴纳高昂的借读费 , 直到初中毕业才返回乡下上高中考大学。绕了一个大圈 , 没想到大学毕业后 , 她又回到深圳打工。“作为外来工的孩子 , 我们尝透了没有户口的难处 , 今天终于圆梦了”, 郑丽婷长舒了一口气说 ,“感谢个人招调开辟的这条绿色通道 , 至少以后我的孩子再也不用这么折腾了”。


学技能 , 入深户 , 不再是梦想

个人申报招调入户深圳业务从今年 3 月 10 日启动以来 , 截至昨日正好“满月”, 短短一个月时间 , 深圳市职业介绍服务中心每天接待上百名咨询人员 , 接听咨询电话 200 多个。至今, 职介中心共接受申报招调 593 人, 下达招调指标 371 人。昨日 , 包括周进宽、王卓强和郑丽婷在内 , 有 20 人顺利接到首批调令,11 人在昨日第一时间到场领取了调令。


职介中心主任黄日东告诉记者 , 在申报招调的人中 , 高级技能人才超过一半 , 主要是深圳急需紧缺的钳工、制冷设备维修工、电梯维修工、汽车维修工、电工等高技能人员 , 而且大部分人在深圳有稳定的就业岗位并已缴纳 5 年以上的社会保险 , 有的甚至缴纳 10 年以上的社会保险 , 参保时间最长的就是王卓强;其次是本科学历并获学士学位及以上高学历人员;再次是高技术人员 , 而投资纳税人员目前仅受理 1 人。


专家评点


深圳大学传播学院教授 辜晓进:


关于深圳“个人申报招调入户首批 20 人获调令”一事,作为深圳发展历程中的一项重要改革动向, 通常会采用概述性的倒金字塔消息结构,即核心事实+ 相关背景+ 部门(负责人)解释+次要事实,完稿。但主标题为《二代外来工终成深圳人》这篇消息,却是从个人和细节入手,用三个生动事例,让读者感受到此事对外来工命运的改变和对深圳发展的意义,然后才进入概述。


其实这是“华尔街日报写法”的一种活用,即将引人入胜或令人信服的细节放在前面,以获得读者的  注意力,然后逐步过渡到新闻全貌乃至宏大叙事。就这篇新闻而言,从导语以直接引语开头,到周进宽从劳动保障局李卓处长手中接过调令后的“会心微笑”,都是细节的展示。接下来在第二自然段,用一句“比周进宽等待得更久的还有王卓强”过渡,引入第二个事例。然后还有 1984 年就来深圳、“绕了一个大圈”“终于圆梦”的女工郑丽婷。最后两个自然段,才交代招调工作开始以来的踊跃报名情况以及借职介中心主任之    口讲述的入户条件等。


这篇获奖新闻紧凑、简练的叙事方式也值得称道。


编辑 刘思敏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