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碧水,沙鸥点点。
这就是深圳河,源于海拔900多米的梧桐山,最后蜿蜒西流汇入深圳湾,融入浩瀚南海和太平洋。一座横跨深圳河上的小桥,联结深港两地人民,田陇相望,山水相连。
每天清晨,此起彼伏的鸟鸣声啄破黎明的宁静,驻守在桥头的罗湖出入境边防检查站,经过70年风雨沧桑,历久弥新。一代又一代罗湖边检人,怀揣梦想,奔涌向前。
筚路蓝缕
罗湖桥,深圳河上一座普通简易木桥,却在变迁莫测的历史风云中矗立成了与华夏近现代史息息相关的时空坐标。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清政府丧权辱国,把深圳河变成一条界河,一座简易的木桥横跨深圳河上,成为荒诞的“国界”关口。1950年7月,根据周恩来总理《关于建立边防组织计划草案》,各地公安部队中抽调了七十余骨干汇集罗湖桥头,开始担负起罗湖口岸边防检查任务,揭开了新
中国边防检查工作新的一页。
建站初期的二十多年,边防口岸动荡不安。罗湖边检人一边戍边建站,一边缉反擒特。此时口岸工作以“军事边防”和“政治边防”相结合,进行一系列与敌特分子的口岸斗争。艰苦的戍边守关的岁月里,罗湖边检人以捍卫共和国大厦基石、维护国家主权、捍卫边疆为己任,严阵以待,严守边关,用寂寞谱写奉献,用辛勤丈量对共和国的深情,用赤胆忠诚捍卫共和国的平安与发展。
东方风来
九万里风鹏正举。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发轫于深圳这个“试验地”的改革开放,揭开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序幕。作为国内沟通联结世界的“黄金枢纽”,罗湖桥承接大批外国投资者、商人和旅游观光人士前来深圳,极大促进了中国与世界各界经济、技术和文化方面的合作与交流。
通关人员的急剧增多,任务的急剧加重,给处在口岸第一线的罗湖边检站提出了全新课题。罗湖边检人不断开展业务改革、拓展业务范围,改善口岸通关环境,及时调整边防检查执勤思路,边防检查事业和队伍建设蓬勃向前。长期以来,罗湖口岸日均验放旅客约25万人次,单日验放高峰39.49万人次,相当于我国一个中等城市的人口每天在罗湖口岸出入。
雄关漫道
守土有责,守土有方。罗湖边检人坚持多管齐下不断提升队伍执勤能力、与口岸友邻单位建立联防联动巡逻机制、打造“8+N”立体防控体系,严密口岸管控,加大反恐处突力度,先后查获一大批违法违规人员,为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社会秩序做出贡献。
2020年疫情初期,面对防疫物资紧缺的困难,罗湖边检站积极应对多渠道筹备,倾斜保障一线,延伸保障家属,全力做好出入境旅客安全通关以及疫情重点关注人员查验工作,后期组建党员抗疫突击队,先后组织民警近5000人次赴深圳湾口岸开展轮勤工作。“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罗湖边检不仅圆满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并阶段性实现了“民警职工零感染、口岸管控零差错、队伍管理零事故”。
同时,罗湖边检人与广西三江县孟寨村结成对口扶贫单位后,南岭的山与南海的水就相拥在脱贫攻坚战上。罗湖边检人始终坚持围绕“就业、产业、消费、教育”等方面积极开展帮扶工作,取得良好扶贫效果。山与水携手相依,成就了扶贫路上的一段佳话。
文明高地
创新是深圳的名片,也是罗湖边检人孜孜不倦的追求。在坚持创新就是执勤力的道路上,罗湖边检人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在推进国家移民管理系统“放管服”改革、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始终坚持打造窗口服务名片、引领国门良好风范。
罗湖边检人在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的历史大潮中,先后推出100多项创新便民服务举措:扩大特别通道优检人群、建立120专线协作机制、创新推出蓝色提速线、双色分流导视区、深港学童集中验放免排服务、首倡“微笑服务”被评为深圳市当年服务名片、建立全国首个边检特色U站等服务举措,2015年被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授予“全国文明单位”。
2021年1月10日,罗湖边检人迎来了首个中国人民警察节。罗湖边检站在确保疫情防控安全的前提下,以小单元形式组织民警开展系列有意义的活动:“礼赞国门 最美卫士”悦跑活动、致敬警察节主题学习分享会,警察节专题诗歌朗诵比赛、警察节警营开放日活动等。民警们尽情奔跑在南疆国门的边防线上,遥望祖国山河一片祥和之景,高声唱响中国人民警察警歌,高举右拳面向警旗许下铮铮誓言,挥洒汗水,歌声嘹亮,目光如炬,展现了新时代移民管理警察的最美风采。
凡是过去,皆为序章。在这百舸争流、千帆竞发的崭新大时代,罗湖边检人将继续沿着先辈的足迹,保持“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为梦奔涌,昂首前行。
编辑 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