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一个“新罗湖”!2018首场“双周发布”聚焦“大数据”
读特记者 冯庆
2018-01-22 08:00

罗湖是深圳改革开放的起点,也是深圳最早建成的城区和中心区之一。在30多年高速发展过程中,罗湖创造过许多城市发展奇迹,曾是深圳最繁华最核心区域,也是许多深圳人“梦开始的地方”。如果你认为,随着城市不断向西发展,“老罗湖”正在淡出公众视野,那你就大错特错了。

1月19日上午,2018年首场“双周发布”在罗湖区新闻发布厅举行。本期“双周发布”聚焦“大数据下的罗湖”,罗湖区新闻中心主任陈恬立作了《罗湖价值再发现——大数据解读新罗湖》主题发布,利用大数据为罗湖城区形象再度“画像”,带领公众发现“新罗湖”的价值。

市委外宣办主任兼市政府新闻办主任韩望喜,罗湖区政协主席吴裕中,区委副书记刘兴阁,区委常委、宣传部长王萍,区人大副主任李志荣,副区长宋强等出席发布会。

两场“硬仗”助力罗湖重回舆论焦点

活动伊始,陈恬立首先发布了去年全年媒体对罗湖报道的有关数据。

据了解,2017年底,罗湖依托《今日头条》大数据平台,从空间、产业、民生、环境等36个维度给罗湖建模,于2017年12月25日生成了“新罗湖”大数据概貌。

从2017年1月至12月,《今日头条》平台上将近91万篇文章提到了罗湖,共获得了1.36亿次点击。这其中,罗湖的“城市更新、创新科技、金融产业、通关口岸、生态环境、消费改革、文体服务、教育机构”等八大议题的重要关键词都获得了单项点击逾千万的阅读量。

除了新媒体,过去这一年,罗湖也得到了传统媒体的高度关注。如南方日报系全年刊发关于罗湖重点报道共计311篇次;深圳特区报系全年刊发关于罗湖重点报道共计1307篇次;南方都市报系全年刊发关于罗湖重点报道共计2042 篇次……据统计,2017年国家级、省级、市级及香港地区重点报纸、电视、电台共刊(播)发罗湖新闻达1万多篇次。

罗湖做了什么,引发媒体如此关注?陈恬立又展示了一组数据。

2016年全国用户最关注罗湖什么?如图↑↑↑

2017年全国用户最关注罗湖什么?如图↑↑↑

把2016年和2017年最关注同类项合并,又能看到什么?如图↑↑↑

“这些数据的现象和内在逻辑,能够反映出罗湖的发展现状及公众关注的趋势。如果用这些数据作为线索进行分析,其实可以很直观、很清楚地看到,罗湖这两年来正在经历两场‘硬仗’,一场是‘空间争夺战’,另一场是‘产业翻身仗’。”陈恬立解读说,正是凭借着这两场“战役”,罗湖成功“逆袭”,重返舆论焦点。

抓准“新高优”,打赢“空间争夺战”


据了解,在2016年、2017年,有三个关键词反复成为人们聚焦罗湖的重点:“城市更新、新罗湖、罗湖棚改”。

其中,“城市更新”主题合计吸引到171,171,718人次点击,累计1.7亿,成为绝对的“爆点”。罗湖力争到2021年新开工项目累计达到50个,在建及建成项目达到100个,新建产业空间750万平方米,实现“再造一个新罗湖”!

一个新的罗湖即将在“城市更新”过程中诞生。

罗湖并没有航空限高,与国内历史老城区相比,需保护的历史建筑也少,是深圳最有可能产生摩天大楼群的中心城区。蔡屋围、湖贝、笋岗等三个片区,未来都可能成为摩天大楼的聚集地。

已进入建设阶段的“罗湖棚改”,共惠及9.3万居民,被市区两级党委政府列为“一号民生工程”,刷新了“体量最大的棚改、速度最快的签约、人员最多的搬离”等多项棚改记录,创造了新时期的“深圳速度”,书写了新时代的“特区精神”。罗湖“二线插花地”棚户区与周边片区通过土地整备,将为大梧桐新兴产业带释放出近50万平方米的土地空间。

罗湖棚改创造新时期的“深圳速度”。

目前,深圳城市空间呈现向南和向东发展趋势。

在粤港澳大湾区战略背景下,深圳将向南发展,加快深港融合。2017年,粤港澳大湾区的两个重要机构先后在罗湖落户,罗湖成为大湾区当之无愧的核心枢纽和重要节点。

2017年7月,粤港澳版权登记大厅正式启用。这是发挥版权服务对文化创新、科技创新产业的支撑作用,是促进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创新发展的重要举措。2017年9月,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正式落户罗湖。它将打造国际一流新型智库,为大湾区城市群凝聚力、感召力、协调力和软实力做贡献。北京大学陈可石教授表示,在深港优势的互补方面,向南发展最有利的位置也是在罗湖。

此外,作为“东进”战略的重要门户和桥头堡,罗湖也在持续发力,突破交通瓶颈,发挥对东部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如推动11号地铁线、机场快线东延至罗湖;谋划将高铁引入罗湖、开行东向城际列车、包括推进坂银通道、东部过境通道、春风隧道建设及东湖、罗芳、新秀几大立交的改造等等。

“南商贸北科技”,打响“产业翻身仗”

关于罗湖未来的关键词里,全国最关注的又是哪些?提到罗湖产业和新产业,全国用户最关注的是?↓↓↓

如图,提到罗湖最让人惊喜的是科技创新产业,而其中“大梧桐新兴产业带”绝对是最活跃的关键词。

据介绍,2016年,依托城市更新试点和“东进”战略机遇,罗湖区确立了“南商贸、北科技”的产业战略布局,围绕清水河、东晓、东湖、莲塘等北部片区打造大梧桐新兴产业带,构建了“一校三谷多园区”产业格局,与依托南部商贸、金融片区所打造的“国际消费中心”相呼应,形成“北科技南商贸”双轮驱动的产业发展局面。

大梧桐是深圳原特区内发展空间最大的科技产业带,具有四大优势:规模最大、区位优势、环境优势、产城融合。大梧桐新兴产业带和城市更新的关系密不可分。一方面,它的诞生得益于城市更新带来的机遇;另一方面,民众对于大梧桐新兴产业带发展之于罗湖城市更新的意义也充满期许。

在深圳打造国际科技产业创新十大科技计划中,罗湖占了三席:中欧金融科技研究院、大梧桐双创基地、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而在人工智能、生命健康,金融科技方面,罗湖更是涌现出国内乃至世界领先的科技企业:软通动力、瀚海基因、和信中欧、特辰科技。

新产业的另一个关键词“创新金融产业带”则高居罗湖未来最受关注关键词第二位。

罗湖的金融传统地位不可小觑。在最受关注的罗湖产业和罗湖新产业中,金融都名列第一。截至2017年前三季度末,金融增加值占到罗湖GDP的36.4%,而罗湖金融业的增加值占全市的24.5%。

罗湖是传统的深圳消费旺区,以全市9%的人口支撑了深圳21%的消费总量。近日,罗湖还推出了“全域消费地图”。其基本内涵是:“地上地下全覆盖、消费链条全打通、线上线下全融合。”空间上,覆盖建设“一河六圈一带”,将罗湖全城区打造成为一个超级MALL。业态上,实现消费业态的全领域布局,满足不同群体和类型的消费需求。消费渠道上,促进线下体验、服务、物流与线上商流、资金流、信息流相融合,实现消费渠道全覆盖。

在本月举行的深圳市消费创新发展大会上,深圳市副市长高自民在致辞中表示:“深圳正以罗湖为核心城区,加快培育国际消费中心,为我国构建消费性经济新体制探索新路径、积累新经验,深圳市政府将继续大力支持罗湖建设国际消费中心核心城区。”

深圳市副市长高自民致辞。

有一句话说:“中国珠宝看罗湖,罗湖珠宝看水贝”。目前,水贝珠宝集聚地已集聚2000多家法人珠宝企业,交易总额1000多亿元,是全国黄金珠宝首饰的生产制造中心、信息交流中心和展示交易中心。接下来,罗湖珠宝业将推进供给侧改革,以新的供给满足新的需求,将实施包括智能制造在内的十大工程,还将按照“一带双核三区大绿环”进行规划建设。将来,第一条珠宝大道、深圳珠宝博物馆、国内第一家珠宝学院都将在罗湖水贝诞生。

“除了打赢‘空间争夺战’和‘产业翻身仗’,罗湖还有一个重要法宝——宜居宜业的优势无法比拟。”陈恬立表示,“宜居宜业”有三个层面的含义,一是罗湖自然资源得天独厚,素有“一半山水一半城”的美誉。目前,罗湖建成区绿化覆盖率65%(全国城市平均绿化覆盖率是40%左右);155.2公里绿道形成“一环三廊四网”,拥有“深圳最美绿道”;还有11个市属公园,129个社区公园;三山:梧桐山、围岭山、银湖山;四湖:东湖、仙湖、银湖、洪湖。

全市最大体育公园落户罗湖。

二是一流的公共服务资源。罗湖拥有中小学校77所、幼儿园139所、名校林立。连续3年,教育支出占罗湖区财政支出比重的33%,这个比例居全市至高。近年,让居民“少生病、少住院、少负担、看好病”的罗湖医改模式还被国务院医改办推广到全国。目前,罗湖有28家医院、49家社康中心、4家三甲医院,其中三甲医院数量占全市1/4。罗湖居民健康素养由深圳市平均水平10.5%提高至30%;6成以上常见病在社康解决;家庭医生签约人数增至53万多人。罗湖在全市率先建成了“10分钟文体圈”,拥有全市最大的体育公园:罗湖体育休闲公园。

三是成熟的城区配套。目前,罗湖开通了六条轨道,将来还将新建5条,延长3条地铁线路。全市地铁客流量最大的前十个站点中,就有四个在罗湖,分别是老街、大剧院、黄贝岭、罗湖。


值得一提的是,2017年,DT财经在《重新认识地铁上的深圳——2017深圳大数据活跃报告》一文围绕深圳地铁站点,对生活功能、房价、商业便利度进行了大数据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全市最宜居的正是罗湖。

全新向上华美蝶变,大数据凸显“新罗湖”

2016年9月罗湖第七次党代会上,罗湖区委书记贺海涛提出,罗湖必须战胜“三大挑战”:即唱好城市更新这台重头戏、打好棚户区改造这场攻坚战、补上创新驱动这块大短板。

这一年来,罗湖“二线插花地”的棚户区改造正式动工,全国医疗联合体建设现场推进会推广“罗湖模式”,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在罗湖挂牌,开泰银行将中国总部放在了罗湖……一组组大数据的背后,实际上是一年多以来,罗湖人“敢担当、善作为、讲奉献、论实绩”交出的一份沉甸甸的优秀答卷。

新时代新征程,新使命新担当。按照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建设“美丽中国”、“数字中国”、“健康中国”要求,结合大数据凸显的公众认可的罗湖优势和对罗湖的期待,本期“双周发布”上,还用几大关键词诠释了“新罗湖”的内涵和特征——新兴产业区、优质生活区、公共服务强区、时尚消费区、生态文明区。

一个全新向上、华美蝶变、极具想象力的“新罗湖”,正在向你我、向新时代走来。

【各界大咖看罗湖】

“很多城市包括伦敦、纽约、东京都有一个城市发展规律,就是老城区先向外拓展,之后对老城区的回归,重新发现老城区的价值。所以要重新发现罗湖的价值,包括罗湖作为深圳商贸中心的价值、罗湖具有的山水格局的价值、罗湖城市人文传统的价值以及罗湖特殊地理区位的价值。”

——北京大学教授 陈可石

       “罗湖区的城市形象获得极高的网民关注度,充分体现出城市建设的活力与市民期望值之间的匹配关系,呈现出相对积极乐观的发展观。”

——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院长

       广东省舆情大数据分析与仿真重点实验室主任张志安

“罗湖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两个起点之一,在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节点上剖析罗湖的现状、展望罗湖的未来,显得特别有意义。罗湖不仅将受到深圳人的重新审视,也将面临一场‘全国性的价值再发现’!”

——国内知名财经评论员

      深圳市媒体研究会副会长刘晓博

“大数据从客观层面说明罗湖在公共政策制定、城市社会治理、公共服务、危机应对以及产业转型等方面均取得成效。相信未来罗湖还会在年度数据分析基础上落实更多的‘惠民’政策。”

——深圳市中泓在线软件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陈锦冰

       “罗湖区的数据热度相当可观。仅仅2017年,头条平台上的阅读量就以亿为单位,超过内地一些省会城市,客观地反映了罗湖扎实的宣传工作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也反映了公众对罗湖区的重点工作高度关注和认可。”

——“今日头条”深圳运营中心副总经理刘勇

       “用大数据来解读新罗湖,这种方式非常新颖。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将大数据跟社会经济发展更深入地融合和运用,罗湖在这次新闻发布会中主动应用大数据就是深度融合的具体实践,在基层新闻发布工作中具有开拓和示范意义。”

——中山大学专家研究团队成员

      中山大学新华学院教师李春凤

【“双周发布”】

2017年7月,罗湖区在全国首创首推基层党委政府“双周发布”制度。每两周举行一次,由罗湖区三级新闻发言人和辖区重点企业负责人作为主发布人,回应民生关切、讲述罗湖故事。

“双周发布”是新闻发布、城区营销、新闻发言人培训、政民互动、融媒体链接的“1×N”多功能共振平台。这种定点、定时、固定频率的新闻发布,是罗湖区实现新闻发布制度化、常态化和专业化的有益探索,也是舆情回应机制与表达方式的创新。

编辑 郑蔚珩

(作者:读特记者 冯庆)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